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物质文明不断膨胀.在这样的背景下,导致人的碎片化、断片化以及人文精神的丧失.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矛盾不可调和.电影(那山·那人·那狗>却展现了与都市文明不同的面貌.本文试图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影片反映的反现代性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
彭见明作为一名湖南籍本土作家,20世纪80年代以短篇小说<那山·那人·那狗>蜚声文坛.其作品内容一直受到文学评论界的关注,但很少有人从语言应用角度对其语言艺术进行研究.本文试图从语言角度来分析彭见明文学作品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从文化和商业两个角度,通过社会成因、审美传统和影片发行策略等层面的考察来浅析《那山那人那狗》在国内与日本不同境遇的成因,并在揭示影片的人文内涵的同时探讨了中国电影发行策略上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普拉东诺夫作品中充满了丰富多彩、内涵深刻的死亡意象,反映了作家对生命和现实的审视以及对民族文化的思考。对普拉东诺夫作品死亡主题的研究有利于我们对普拉东诺夫独特艺术世界的探索和对其深刻艺术思想内涵的挖掘。普拉东诺夫创作中的死亡主题就如他的笔下所构建的艺术世界一样,呈现出多重性和矛盾性。  相似文献   

5.
索尔·贝娄的小说呈现出典型的流浪特征,流浪主题在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并且具有深层次的内涵。贝娄意象化地运用了他的犹太经验,将犹太民族特有的历史际遇、宗教文化观念作为文学的某种构因,并把它与美国文化相结合,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境遇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与揭示,从而使其作品具有了世界性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6.
魏加尧 《考试周刊》2012,(26):47-48
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中"颇不宁静"原因何在?"文眼"内涵是什么?怎样确定其主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作者还是趋向于"各种矛盾说",因为她最符合作者的感情经历和心路历程﹐所以倾力在异乡为自己营造了可以安放灵魂的精神故乡。  相似文献   

7.
分析《离骚》的惜时主题 ,指出《离骚》中独特的惜时特征在惜时主题嬗变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丢失的孩子是《时间中的孩子》的主线,麦克尤恩在主题上聚焦孩子失踪促成的成人世界的迷失和回归。迷失既是成人对现实的逃避,又是成人世界童真的缺失;回归既是伤痛的愈合,又是成人世界童真的回归。麦克尤恩首次以温情的笔调处理救赎主题,主题表现和创作趋向成熟。  相似文献   

9.
成长是青少年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美国作家路易斯·萨奇尔的优秀青少年小说《洞》曾荣获1999年纽伯瑞儿童文学金奖,它展示了小主人公史丹利在历险与磨难中步入成熟的艰辛成长历程。独特的经历为他踏上追寻自我发展的精神之旅提供内在动力,提升了他的认知能力与自我意识,并最终实现从无知到成熟的成功转变。  相似文献   

10.
《云街》是当代澳大利亚著名作家蒂姆·温顿的代表作之一,其围绕两个普通家庭的不幸遭遇展开。两个家庭中的小主人公奎克和罗丝在历经各自家庭的不幸后体会到成长中的切肤之痛,并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对现实社会及成长的排斥,但他们最终在成长中不断成熟,表现出对社会的原谅与宽容。为此,主要从成长过程中的切肤之痛,成长过程中的逃离及成长契机与引路人三方面探析该小说的成长主题。  相似文献   

11.
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在文坛上一直颇有争议.作品主题旨在反映社会现实、揭示社会弊端:现代社会中丰裕的物质生活和空虚的精神世界间的强烈反差.畸恋少女洛丽塔的亨伯特折射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西方精神荒漠中人们的速茫与堕落,而享伯特本人正是这精神荒漠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2.
贾月菊 《中学文科》2009,(1):139-140
读《边城》,感觉像在欣赏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沈从文用他的如椽大笔,为我们绘就了一幅如梦如烟、如诗如画,美丽的湘西世界。那里有山、有水、有人家;那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那里静谧安宁、古风淳朴、景色秀美、民性和善;那里的生活犹如一首田园牧歌,清澈、美丽、自然。  相似文献   

13.
余光中先生的诗作《乡愁》选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次第放大的意象来吟咏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新婚妻子的依恋和对祖国大陆的眷恋。全诗用“情感”维系,从个人经历来思考民族的命运、人类共同的命运,意蕴层面由“小我”到“大我”得以升华。一般鉴赏类辞书中把《乡愁》主题定位于渴望家园统一之情。这种隔不断的两岸情是缘何而起的呢?“我”是漂  相似文献   

14.
T·S·艾略特的长诗《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他早期最为优秀的诗作,也是现代主义诗歌中的一篇杰作。本文通过对诗歌中意象、独白的分析,揭示出其潜藏在爱情后的深层主题:社会的病态及人性的弱点。  相似文献   

15.
时间问题是《了不起的盖茨比》的重要主题之一。小说描述了两种不同的现代时间体验,一种是柏格森的"绵延"体验,另一种则是争取时间、追求速度的时间体验。前一种体验在作家笔下既是灾难,又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后一种体验则显示了客观时间的摧毁性力量。这两种时间体验在人物的内在体验中交叉进行。在两者的相互抗衡之中,菲茨杰拉德似乎隐约传达了他的隐忧,即绵延能否真正消弭个体和外在世界的冲突,阻止外在世界对个体的异化和摧毁作用。最终,通过尼克之口,菲茨杰拉德表达了超越"绵延"、回归传统来结束当下的荒原状态的愿望和决心。  相似文献   

16.
黑人处境问题是当今许多美国黑人作家所关注的焦点。 1 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妮·莫里森在其代表作《所罗门之歌》中着重探讨了美国黑人作为种族的未来出路问题。关于这部作品的主题 ,评论界有诸多说法。本文则从文本入手 ,以历史的观点来解读小说的主题 ,指出莫里森在探索 2 0世纪 70年代民权运动之后美国黑人种族出路问题时试图重铸黑人的民族魂 ,她倡导走继承黑人民族文化遗产的道路。本文重点分析了作家主张走民族主义道路的真正意图以及她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思考。本文还对作家民族主义思想价值取向进行了学理性的剖析 ,指出回归与超越的真正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7.
王波 《语文知识》2003,(6):27-28
《风筝》是鲁迅在1925年写的一篇散文,收在散文诗集《野草》里。初读这篇文章的人,可能会有一种感觉,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沉重心情是不是有点渲染过分了?  相似文献   

18.
《远离尘嚣》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从精神生态学视角看《远离尘嚣》,可以发现在人的精神生态系统中欲望的归回与前行对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左右着人类所在的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左右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态平衡,左右着人与自我的个体生态平衡.合理调控人类精神世界的各种欲望,从过犹不及中回归,从短暂而止中前行,恪守顺其自然的平衡,人类才能走向诗意栖居的生态之路.  相似文献   

19.
成长是青少年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美国作家路易斯·萨奇尔的优秀青少年小说《洞》曾荣获1999年纽伯瑞儿童文学金奖,它展示了小主人公史丹利在历险与磨难中步入成熟的艰辛成长历程。独特的经历为他踏上追寻自我发展的精神之旅提供内在动力,提升了他的认知能力与自我意识,并最终实现从无知到成熟的成功转变。  相似文献   

20.
《黑暗的心》中主人公马洛的非洲之行是其自我精神探索的过程,作者用原型批评理论解读马咯的思想成长历程。重构小说的成长胡型。通过对《黑暗的心》情节结构的分析,探讨了以马洛的成长为线索的深层结构,从而有助于读这篇小说的成长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