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996年10月,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窖藏佛教造像出土在国内外引起轰动。这批造像数量多,贴金彩绘遗存丰富,镂刻精妙,工艺特殊,虽然经过破坏,但仍可见其佛像造型的丰富多样与时代特征。更极为珍贵的是,佛像多数保存了表面的彩绘贴金,使今人目睹当时雕刻作品均有富丽彩绘的真实面貌,体现了北魏至北宋时期(尤其是北齐时期)高超的佛教造像艺术。后来,这批造像曾在世界各地巡回展出,精美的造像引起人们的惊叹,感染着每一位注视过  相似文献   

2.
山东大学李森同志的博士学位论文《青州龙兴寺历史与窖藏佛教造像研究》,在他获得学位后历经7年的充实修改,终于付梓了。这是造像发现16年来关于龙兴寺历史和佛像研究的第一部专著,也是迄今学术界对此课题所作的最详尽论述,必将对推进龙兴寺佛教造像研究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2006年9月20日,“中国北朝造像与石窟暨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发掘十周年国际学术研究讨会”在山东省青州市召开。这次学术会是由青州市人民政府主办,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青州市博物馆承办的。国内外研究佛教考古及艺术的专家五十多人出席了这次盛会。9月20日的开幕式上,青州市市长孙忠礼、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谢治秀、潍坊市文化局局长王振民先后致辞。开幕式结束后,由青州佛教造像研究专家,原青州市博物馆馆长夏名采先生介绍了当年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发掘的情况,青州市博物馆副馆长王瑞霞介绍了龙兴寺窖藏…  相似文献   

4.
青州市博物馆与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组成的有考古、文物保护、艺术史研究、数字技术等多学科专业人员参与的工作团队,在对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窖藏佛教造像的信息采集记录工作中,有许多新发现。本文试图通过总结关于L0139造像的记录过程,探讨出一条多学科的考古记录方法。  相似文献   

5.
青州市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出土以后 ,立即引起了强烈地反响 ,它们那变化多端的造像风格 ,各具特色的人物造型 ,维妙维肖的面部表情 ,都为我们展现出一种特殊的佛教造像艺术特征。龙兴寺出土的这批佛教造像 ,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为青州出产的石灰石。这种石灰石 ,质地细腻 ,硬度适中 ,易于雕刻。青州地区有着传统的石雕工艺技术 ,汉画像即为汉朝的代表作品之一。青州地区有着极高的石雕工艺传统。龙兴寺出土的窖藏造像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 ,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而创作出的一批佛教艺术精品。这批精美的佛教艺术作品 ,刻有佛像、菩萨像、飞天…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佛教东渐探源,指出青州市龙兴寺遗址出土佛教造像上的塔形缘本所在。  相似文献   

7.
1996年,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了一批毁坏的佛教造像.这批造像断茬面新旧不一,证明经历过多次破坏.关于这批造像毁坏的原因,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北周武帝、宋徽宗、隋末义军、宋金战争、地震所致.经过多方面分析就会发现,北周武帝与唐武宗的废佛运动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张敏  杨军 《家教指南》2019,(2):76-84
经详细调查,对延安市志丹县永宁镇新发现的定边渠、冯家河、胡家坬、埝坪、小崖窑、骆驼脖子6处北朝以来的摩崖造像龛群进行详细介绍,并就窟龛时代、造像题材、分期特点等方面展开初步讨论。调查结果显示,胡家坬、埝坪为北魏太和后半期造像;定边渠、冯家河、小崖窑、骆驼脖子为北魏晚期后段至西魏造像;此外,定边渠、冯家河部分造像时代上限可至北周,下限可至初唐。图像组合、造像题材在延续北朝石窟造像特征的基础上,较多地保留了部族造像特征,体现了陕北地区开窟造像的地域特色,同时与陇东、关中地区北朝佛教造像有着密切联系。这6处摩崖造像龛群,作为陕北地区早期佛教石窟造像的重要发现,丰富了该地区北朝佛教遗存,对研究丝绸之路北道——特别是陕北地区佛教石窟的分布、造像艺术及其与佛教中心区域的关系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国佛教造像贴金工艺是较早的装饰工艺技术之一。首先要求把黄金捶打成极薄的金箔,然后用粘合剂粘在造像的胎体上。在贴金装饰保存较好的山东青州龙兴寺出土的400余件佛教造像中,近60%为南北朝时期,其贴金装饰的造像技术证实了文献记载、体现了南北朝时期精湛的贴金工艺水平。龙兴寺造像多数为石胎造像,在石胎造像上采用贴金装饰,较之前秦代兵马俑的陶胎贴金、汉代漆器的木胎贴金和同时期其它地区的佛教造像的服饰贴金都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0.
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发现了大批佛教造像,其中背屏式佛造像以其独有的艺术特点和罕有的保留完好的贴金彩绘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其在表现手法上完美地将绘画、贴金彩绘、圆雕、浮雕、阴刻融于一体,在造像内容上多采用佛、菩萨、飞天、龙、荷等,在功能上具有宗教与艺术两重性,其优美精致的造型和绘画雕刻装饰皆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即所谓的“青州风格”,是中国乃至世界不可多得的艺术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1.
青州在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是今山东地区佛教文化的中心。青州龙兴寺的佛教造像,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逐步走向完美和接近现实,有着极强的地方个性。  相似文献   

12.
虎头寺义邑造像的文化特征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北魏洛阳地区佛教石窟中,虎头寺属于典型的民间义邑造像。由于碑记关键内容一直未辨认出来,致使其研究工作难以深入进行。立足于实地考察,较为完整地著录出碑文,从而得以全面把握该石窟的文化特征,解决了石窟开凿时间、造像形制、洞窟名称等问题;厘清了其义邑联合造像基本情况,尤其是发现了开凿该石窟的匠人吕僧空的名字,这在北魏洛阳石窟中还为第一次。以上诸点为北魏洛阳地区佛教发展情况和石窟建造情况提供了重要实证。  相似文献   

13.
孙晓峰 《家教指南》2023,(4):240-254
麦积山北魏晚期以来部分窟龛内菩萨造像肩部均出现有一组对称排列的圆形饰物,或下有数条饰带,或与胸部缀饰的璎珞相连,起到庄严装饰效果,这种技法在同时期的陕西、河南、山东、河北等地菩萨造像中也多有发现,但相关佛教名物却未见记载。这一现象并非偶然,应是当时北魏统治者吸纳南朝文化因素,摹拟中原礼仪制度,对外来佛教造像装饰艺术改造、创新的一种时代痕迹。同时,对于判定北朝晚期到隋唐之际佛教造像的年代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北魏豫北佛教造像碑是南朝流风所及的一批实例,它与同时期大规模开凿的龙门石窟交相辉映,是云岗风格向中原风格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在本部分考证了豫北地方志中收录的北魏造像碑,并对豫北佛教造像碑的地域性特征以及其样式与风格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多民族文明冲撞交融、社会秩序重组的特殊历史时期,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重要阶段。山东地区是北方佛教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至今仍保留着北魏时期直到北齐阶段的诸多造像、刻经、寺院等佛教遗迹。基于类型学的方法,研究山东地区北魏佛教造像变化的轨迹,讨论其造型风格来源、流变,结合当时当地佛教传播、社会背景和地域文化特点,寻找造像背后的诸多信息。  相似文献   

16.
山西省和顺县境内,分布着大量北朝至隋代的摩崖造像,沙峪摩崖造像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处,从现存造像铭文看,开始营建的时间上限是北魏永安二年(529),下限是隋开皇十年(590)。该摩崖造像有如下几个特点:一、造像保存相对完好,有大量的题记铭文;二、北魏永安二年张还香等人所刻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品经文,是目前国内已知有确切纪年的早期《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刻经,对研究中国早期的佛教刻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隋开皇年间的塔形龛,其独特的造型样式,在国内佛教造像题材中少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四、家族性的造像铭文,对于研究山西境内北朝、隋代民间的佛教信仰以及地理、行政沿革提供了新的资料。该处摩崖造像暴露于野外,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风化剥落严重,亟待保护。  相似文献   

17.
徽县竹林寺石窟窟龛及造像在陇南及徽县境内现存石窟寺中至为古朴。从窟龛及造像特征看,竹林寺石窟具有北魏时期特点。竹林寺石窟曾遭北魏太武帝"灭佛"之浩劫。从历史地理及佛教遗迹的分布看,竹林寺石窟北朝时期就已经存在。窟形(如单身佛龛)及造像与麦积山石窟、法镜寺石窟北朝至隋唐间窟龛及造像风格相近。综合多种相关因素推断,竹林寺石窟当开凿于十六国时期、北魏早期。  相似文献   

18.
北魏晚期开凿的巩县石窟是我国伟大的佛教艺术瑰宝。文章以北魏巩县石窟寺的佛教文化背景为开端,以窟形与造像为切入点,通过介绍四个不同中心柱窟的尺度、图像特征、造像风格等,描述和概括了此石窟寺洞窟造像与前后时代的关系与影响,分析了其重要的历史传承地位和内在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徽县竹林寺石窟窟龛及造像在陇南及徽县境内现存石窟寺中至为古朴。从窟龛及造像特征看,竹林寺石窟具有北魏时期特点。竹林寺石窟曾遭北魏太武帝"灭佛"之浩劫。从历史地理及佛教遗迹的分布看,竹林寺石窟北朝时期就已经存在。窟形(如单身佛龛)及造像与麦积山石窟、法镜寺石窟北朝至隋唐间窟龛及造像风格相近。综合多种相关因素推断,竹林寺石窟当开凿于十六国时期、北魏早期。  相似文献   

20.
红莲山摩崖造像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王和镇坡底村东约2km的红莲山腰上,现存4龛摩崖造像,均坐东朝西。其中第4龛南侧有东魏武定四年(546)纪年题记,造像题材与风格主要延续了晋东南地区北魏晚期的特点。这处纪年造像为判定北朝佛教造像的年代提供了参考,也为探讨佛教在民间的传播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