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分析了1971年 ~2008年包头所属7站的气象资料对雷暴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以期为包头地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以及防灾减灾提供科学参考,更有利于科学地指导工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2.
那曲冰雹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历史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那曲地区冰雹天气发生发展的时空分布特征、气候特点,为防雹消雹提供了详实的科学依据,提出了可行性防雹消雹建议。 相似文献
3.
4.
通过对伊春5个气象站点历史雷暴资料的统计,结合其地理气候特点,分析小兴安岭地区雷暴的空间分布特征、月际、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小兴安岭地区雷暴具有明显的局地和时效特征,地形地势是影响该地区雷暴的主要因子;南部地区雷暴日数明显多于中北部;春、夏、秋季是小兴安岭雷暴发生季节,主要出现在夏季,占全年雷暴总日数的76%;雷暴日数的年际差异比较显著,雷暴日数总体上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5.
6.
统计分析了1971—2000年30年内蒙古东北部林区夏季雷暴天气日数和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北半球月平均500hPa环流特征指数。分析研究夏季雷暴天气日数的气候特征及其年代际振荡与大气环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北半球极涡面积与内蒙古东北部林区夏季雷暴天气存在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青藏高原位势高度的长周期变化与欧亚纬向环流的变化相吻合,均与内蒙古东北部林区夏季雷暴天气呈反相关关系。由此可见:北半球极涡面积、青藏高原位势高度、欧亚纬向环流的变化可能是影响内蒙古东北部林区夏季雷暴天气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强对流天气出现时的设备维护、各项要素记录处理及编报规定的总结,提出具体工作流程和相关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卫星云图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0年7月6日晚发生在我省东北部的短时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以及与物理量场的对应关系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西南暖湿气流与西压槽底分裂冷空气在我省东北部交绥是导致我省东北部地区短时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原因,各物理量场的合理配置和高能、高湿是此次降水出现必备的动力和能量条件。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天气图、卫星云图和物理量场资料对2009年6月18日大武地区强对流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由于500hPa孟加拉湾有一较强的低值系统,584 dgpm高压脊线处在93°E,30°N附近,580 dgpm和584dgpm线之间形成有利的水汽通道提供了充沛的水汽,西亚大槽底部的冷空气不断分裂下滑与孟加拉湾北上的暖湿气流在青南地区上空交绥;300 hPa高空辐散起到抽吸作用;400 hPa强辐合提供了持续强劲的上升运动;同时,中-α尺度对流云团加强并不断扩大东移,这些因素的的合理配置造成大武地区这次强降水过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从包头牧区近40年来出现的暴风雪天气个例出发,从气候学和天气学角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来包头牧区暴风雪灾害呈明显减少趋势;暴风雪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可分为小槽发展型、低槽东移型和横槽转竖型三个类型,且常与蒙古冷涡的发展加深和旋转南压相联系。从天气学特征来看,暴风雪兼具寒潮、降水和大风天气的环流特征。高层经向环流十分明显,乌拉尔山高脊发展旺盛,脊前西北急流很强,在蒙古国常存在深厚低涡或横槽,冷中心强、锋区强;低层暖湿气流活跃,常存在偏南风低空急流和暖平流,低空急流左前方往往有切变线;地面图上为蒙古气旋或狭长倒槽,并有锋面存在。 相似文献
13.
十三间房大风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十三间房48年大风资料的分析,找出了当地大风气候特征,并努力寻求天气环流形势和地形对十三间大风的形成机制,总结出大风天气的成因,为预报十三间大风和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利用乃东地区1980~2011年近31年的平均风速,相对湿度,降水量,大风日数,日照时数以及1960~2011年的月平均气温和旬平均气温,应用了气候学及统计学中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乃东地区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分析表明:乃东51年年平均气温8.8℃,最热的月份出现在6月,平均为16.1℃,最冷月出现在1月,平均为-0.17℃;乃东地区年平均气温51年变化总趋势是上升的;年平均温度存在12年周期变化趋势;乃东地区冬季较长,无夏季,冬季长度有减小的趋势,春秋连季达6月。冬季长达6个月以上的占样本数的90.4%,7个月以上的占样本数的的48%。生长季(≥0℃)长达6~7个月。乃东的年总降水量为389mm,乃东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6月到9月,其中7月最多,达114.9mm;降水量最少的月份是1月和12月,分别为0.5mm和0.1mm;春季(3~5月)的降水量为45.4mm,占全年的11.6%,夏季(6~8月)的降水量为274mm,占全年的70.4%,秋季(9~11月)的降水量为68.4mm,占全年的17.6%,冬季(12~2月)的降水量为1.7mm,仅占全年的0.4%;年总降水量存在13年的周期变化趋势。乃东多年平均年总日照时数为2934.8小时,阳光充足。乃东多年平均风速为2.3m/s。总的趋势是下降的。乃东地区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42.2%,各月之间相对湿度变化较大。以上研究结果可作为为当地天气预报和气象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利用再分析资料、地面观测数据和新一代单站雷达资料对2015年8月6日发生在江苏地区的一次大范围强对流过程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表明:地面飑线是本次强对流天气的直接影响系统。本次过程发生在高空槽东移,副高西伸北抬的过程之中,高空干冷,低层暖湿;飑线过境前后风向突变、风力猛增、气压涌升、气温急降、相对湿度大幅上升;地面能量堆积,中低层存在能量锋区,气层处于不稳定状态,低层强烈的垂直上升速度,水汽通量散度低层辐合高层辐散,这些因素都为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雷达回波显示,六合地区雷暴单体的右侧有明显的阵风锋,同时在回波的左前方有明显弱窄带回波,对应雷暴单体后侧的出流边界,强风速带紧贴雷暴单体的右前方,后侧辐散区域对应雷暴内部冷下沉气流在地面扩散和暖空气交汇后形成的一道飑锋,垂直方向可以观察到质心迅速下降,这些特征对灾害性大风的预报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西藏高原深层地温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拉萨,泽当,日喀则,林芝,昌阿都,阿里、那曲七个站的深层地温资料,分析了醛近40年深层地温的年变化,随深度的变化特征以及地表层的热量传递,并运用Maar小波对深层地温的多时间尺度演变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19.
日喀则两次短时强对流天气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micaps高空环流和地面自动站、卫星云图和雷达等探测资料,对日喀则市区出现的两次短时强对流天气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点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这两次强对流天气均发生在500hpa高空环流上青海小高压底部有偏东风回流,高原南部热带低压活跃,上高原的水汽充足,北部冷空气和南部暖湿气流在高原的中西部交汇形成"人"子型切变线,高原东部有阻塞高压控制,阻止高原西部系统向东移动的情况下。此外,城市内涝型灾害与城市坡度、坡向、植被类型、植被覆盖率、生态环境等因素以及排水管道是否完善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预报城市内涝型洪灾时除了对气象因素进行分析以外,还需考虑上述相关外部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