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1 对词的内部形式,张永言先生的《关于词的“内部形式”》文有简明扼要的论述。文载《语言研究》创刊号(1961年),后收入张先生《语文学论集》。现将此文的一些论述引录如下,作为笔者此文的指导。 “所谓词的内部形式又称词的词源结构或词的理据,它指的是被用做命名依据的事物特征在词里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以某种语音表示某种意义的理由和根据。” “在语言发展过程中,由于一些词和语素消亡了或者它们的形、音、义有了变化,有的词可能跟它所由形成的词失去语义联系而孤立起来,从而其内部形式也就变得暖昧不明,以至为人们所遗忘。这种现象就是所谓词的理据磨灭或‘词源中断’。尽管如此,我们借助历史语言学和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诸如古音的  相似文献   

2.
一.所谓外来词 先来谈谈何为外来词。在汉语中,一般来说,外来词是指在词义源自外族语中某词的前提下,语音形式上全部或部分借自相对应的该外族语词,并在不同程度上汉语化了的汉语词。它既包括汉语与外语不断冲突融合形成的汉语词汇,也包括中国内部汉族与少数民族自上古时期至今接触交流形成的词语。本文探讨的主要是前者。  相似文献   

3.
“因声求义”是用与被释词声音相同、相近或有音转关系的词(字)来解释词义(字义),说明它们之间的意义联系的一种训诂方法。因为它是以词的外部形式——语音为线索来解释词义的,所以又称为声训。  相似文献   

4.
英语中有一类词,如shilly—shally,ack—ack,zigzag,hopsy-wopsy等,从词形到语音几乎都完全相同,故被称为重叠词(reduplicative).无独有偶,在汉语中我们也可发现相当数量的结构与其相似的词,如婉蜒、缠绵、泥泞、尴尬等,这些词在语音和词形上都相当工整,但在过去的研究中人们多从语音修辞的角度考虑,忽略其词形上的一致性,将其笼而统之地归入双声或叠韵词的范畴.但实际上,通常意义上的双声叠韵词要比这类词的范围宽泛得多,由于尚无恰当的汉语名称,我们可姑且称之为“双声叠韵联边词”.在这里,我们不妨借助于下图对其范围加以说明:本文试图从英汉两种语言的思维及构字(词)方式、形音义之间的关系、词源及形式、修辞特色等几方面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比较,找出其本质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词源”?从名目上看,“词源”就是“词的起源”或“词的源流”,然而,从汉语词源研究的实际状况来看,对什么是“词的起源”,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例如“屏风”这个词,它的词源解释是什么呢?有人认为“屏风”的词源解释应该是象刘熙解说的“可以屏障风也”那样,有人认为“可以屏障风也”只是解释“屏风”的第一步,要彻底解释“屏风”,还深进一步指出“屏”与“风”的来源,否则就算不  相似文献   

6.
"大局"之类词,词源在外语,可以谓之外来词."输入"之类词,词源在古汉语,不可统称外来词;但这类词又确有外来词义,应当列入词源学领域探讨外来词义源.同时,总结汉语词义演变规律,除"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外,应当增加"词义的引进".同时本文认为,把"大局"之类词和"输入"之类词合称"外来概念词"(或"外来影响词"),最合古今汉语事实.  相似文献   

7.
一部汉语训诂学史,也包含一部汉语词源探求的历史。联系训诂学史,结合汉语词源研究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汉语词源学史可分为五个时期:(一)释名学时期;(二)右文说时期;(三)乾嘉音义学时期;(四)文始学时期;(五)词典学时期。历史悠久、材料丰富、方法实用、成果丰硕是以往词源研究的总体特点,但存在着用文字的方法研究词源、字源当作词源、一词多源、拘泥于传统训诂等方面的误区。未来的词源研究应实现两个转向:系源转向推源,描写转向解释。  相似文献   

8.
汉语新词语研究是词汇研究领域一个常新的课题,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新词语内部由于出现了大量单音节词素加双音节词的构词现象,因此呈现出三音节增多的表象,这也正从一个方面体现出现代汉语词汇体系仍是以双音节为主的现状。词汇体系内部存在类推机制,以语言中某些词和形式为标准,使另一些词和形式向它们看齐,从而构成新的词或新的形式,这是汉语新词语内部出现大量词群的内在原因之一。将传统的意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的研究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相结合,这种研究视角有利于我们对汉语新词语现象进行更为细致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不同文化间的接触必然伴随着语言的接触。发生接触的语言相互影响、渗透,常见的结果是在词汇系统中增添了某些音译外语的词,即“外来词”,又叫“借词”。外来词所指称的事物往往是原来的词汇系统所不能覆盖的新事物或新概念;其语音形式一般是近似外语词发音的、本语言(或方言)中现有的或可能有的音节。 汉语词汇系统中外来词数量不多,不占重要地位,但若要讨论语言与社会文化历史的关系,外来词却是重要的课题之一,它们都是民族接触史的语言证据。 福州方言中的外来词多半是从汉民族共同语转道而来的,如坦克、摩托、引擎之类。这些都是普通话和各方言的共同成分,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本文感兴趣的是福州方言中  相似文献   

10.
语词与概念的关系也就是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本从新词产生时能指和所指的任意结合,随着历史的发展能指和所指关系发生的变化(所指相同,能指不同;能指相同,所指不同)以及流俗词源中能指和所指的关系几方面进行论述,以期通过一些具体的语言现象剖析汉语语词与概念在历史发展中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通过音节内部的语音屈折构词方式可以构成新词 ,这是古汉语的一种重要构词方式。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语音屈折所形成的汉语同族词进行分析 :1、语音屈折形成的古今汉语同族词 ;2、语音屈折在汉语同族词中的表现及构成的词义关系 ;3、汉语同族词中的语音屈折现象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周梅 《楚雄师专学报》2013,(8):34-37,41
汉语谐音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它普遍存在于汉民族的民风民俗和文学作品中。笔者试从汉语语音和汉语语义文化特质两个方面探讨汉语谐音的内部形式基础和转化机制。汉语谐音从形式上看是依据语音来延展的,亦即汉语语音是汉语谐音的形式基础;汉语谐音从内容上看是依据汉语语义的民族文化特质来进行“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转化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切脚语特点的探讨,即对此类词的词形、词义、语音的综合分析,得出推论:所谓“切脚语”,实质上就是古语或标准语中的单音节词在向口语转化的过程中,由于“缓读”的作用,而分化为用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表达一个不可拆开解释的词义,其词义又与一个书面语中的单音节词密切对应的、特殊的联绵词。它不过是联绵词的一个小类。其形成原因,应当是雅语向方言,书面语向口语,汉语区汉语向非汉语区汉语言语演变过程中的分化现象,是不规范言语与规范语言,记音词与意音词之间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4.
现有的几套较有影响的高校《现代汉语》教材中,关于词与词之间的音义关系,一般都提到同音现象和同义现象.多数编著者都认为:用相同的语音形式表示不同的意义内容,就造成了词的同音现象,产生了同音词;用不同的语音形式表示相同或相近的意义内容,就造成了词的同义现象,产生了同义词.  相似文献   

15.
本文扼要探讨“词源消失”现象与词的“内部形式”的关系,旨在说明不同语言之间在名祖、术语等领域或多或少存在词源消失现象,研究这一现象,有助于理清词语的准确意义。  相似文献   

16.
“祁连”一词,经师们错误地解释为匈奴语,后代遂以讹传讹。实际上,它是一个地道的汉语词,是“天”或“乾”的古老的缓读分音形式。“天,乾”二字在上古西北方言中音同义通,说明它们具有作为“嵌词”所从分音的单音节词的资格,从“嵌词”和其所自分音的单音节词的语音模式及其二者之间的语音关系分析,“祁连”等形式是“天/乾”的缓读分音形式,这从域外借音中也可以找到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17.
汉语中表面上两个意义相反或者形式相对的词与短语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这种现象称为反义同指现象。它一方面说明了汉语语法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汉语句子的含义与人们复杂的认知心理有关。本文以山东菏泽单县方言为例,考察了汉语反义同指的词与短语。  相似文献   

18.
成人英语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彩萍 《丽水学院学报》2001,23(4):66-68,77
任何学习过程都有迁移现象,所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正迁移现象,而“张冠李戴,弄巧成拙”是负迁移现象。具有母语基础的成人外语学习者,在习得外语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母语的迁移,因为他们总是习惯于用学习母语的经验和已学得的知识去比较和判断英语的学习,学习英语的一个音、词或句子、自然总是联想到汉语的音、词与句子,用汉语替换英语。教学实践表明,成人在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问题,在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影响颇大。  相似文献   

19.
汉语词汇在音节方面从古到今的一个显著发展趋势是单音节词汇比重日趋下降,复音节(主要是双音节)词汇比重日趋上升,最终取得绝对优势。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原因目前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语音系统简化的结果。例如:王力先生解释说:"双音词的发展是对语音简化的一种平衡力量。由于汉语语音系统逐渐简单化,同音词逐渐增加,造成信息传达的障碍,双音词增加了,同音词就减少了,语音系统简化造成的损失,在词汇发展中得到了补偿。"[1]另一种解释是从一词多义方面讲的:复音化是为了更明确地表达日益增多的新概念和合理节制一词多义现象。[2]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汉语词汇由单音节向复音节转化的原因:一、语音简化说;二、表意明确说;三、汉民族的文化审美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语言理据性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的理据是指事物和现象获得名称的依据,说明词义与事物或现象的命名之间的关系。它可以划分为语音理据、形态理据、语义理据和词源理据。英语教师应在教学中对英语理据性加以倾斜,引导学生提高对规律性的重视,以帮助学生克服词汇"僵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