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引言对数学问题的求解,实质上是对问题结构的一种认识或揭示.对客观存在着的问题结构,人们的认识会有深有浅,从而产生浅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区别.(1)对问题本身的浅层认识首先表现为:停留在事实性内容或叙述形式(甚至条件出现的前后)上,从而看不透:不同的事实性内容或不同的叙述形式有相同的数学结构,但发现不了缺少一针见血的本质揭示.(2)对问题解法的浅层认识首先表现为:问题虽能求解但比较麻烦,或者是过程过于曲折,或者是无思维、思  相似文献   

2.
情境创设的质量直接关乎课堂教学的效果。当前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存在结构优良、形式单一、价值模糊、问题浅层、机制孤立等“树木思维”。要推进情境优化,需要由“树木思维”转向“森林思维”,即创设观念要由育分向育人转变,情境结构要由优良向不良转变,情境形式要由单一向多元转变,情境问题要由浅层向深层转变,情境机制要由自动向联动转变。  相似文献   

3.
通过实验给出了克服认识障碍,构建良好的认识结构,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若干途径。  相似文献   

4.
通过实验给出了克服认识障碍,构建良好的认识结构,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若干途径。  相似文献   

5.
教材分析《巧妙的结构》是《风格各异的建筑》单元中的第二课。本课在观察、认识常见建筑物的形状和结构的基础上,以探究典型物体的结构与力的关系为线索,按照“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实验观察、得出结论”的顺序,引导学生认识建筑物的结构与承受力之间的巧妙关系,同时使学生对自然界的奇妙结构与仿生建筑有初步了解。  相似文献   

6.
深度学习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重要途径。在深度学习中重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结构,可使课堂从浅层走向深度、从零散走向有序、从知识走向素养。课堂教学结构的重构要经历“重组知识序列—设计学习序列—重构课堂序列”的过程,即以学科大概念为基础,重组知识序列,解析内在结构;以问题情境为引领,设计学习序列,厘清学科逻辑;以持续探究为路径,设计活动主线,形成知识体系;以迁移运用为目标,实现问题解决,提升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7.
数学的思想就是由一种形态与另一种形态的对比和关系的转化.要解决好一个数学问题,我认为首先要对一个数学问题构成的结构有充分的认识,再熟知一些推演关系的基本手段及方法.其次,要善于把问题的题设和结论沟通起来,  相似文献   

8.
1.公司治理结构的概念和前提。所谓公司治理是指对公司进行管理控制的系统,是现代公司在两权分离情况下有关控制权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由于出发点的不同,人们对这一问题有着不同的认识。如:以股东价值观为基础者主要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着眼来讨论公司治理结构的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9.
对于数学变式题的分类,有许多不同的界定.孙旭花、黄毅英、林智中合作的《数学问题结构性变式的研究》(选编于《中国数学双基教学》)将变式分为表面特征变化的水平变式和结构变化的垂直变式.表面形式特征是指问题呈现的表述方式的“浅层”特征,数学结构特征指涉及问题本质的概念、关系与原则等的“深层”特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语篇分析不仅在语言领域,而且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在宏观语篇结构当中,问题-解决方法结构是最常见的一种,因此了解并运用这个结构能使学生在大学英语阅读以及写作中受益匪浅。了解及运用的前提是知道这个结构的构成,认识各构成部分的作用,学会分析此结构并能认识各部分在各类问题中的不同作用。本文就是在介绍问题-解决方法结构的基础上,建议教师在阅读以及写作训练中首先教会学生认识并且使用这种结构。  相似文献   

11.
数学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数学思维、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在创新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数学实践证明,实现问题情境结构、数学知识结构、学生认识结构三者的和谐统一,可有效促进数学知识结构向学生认识结构的转化。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用整体观点认识与处理解几何问题,对于学生居高临下地把握解几何问题的全局,完善认知结构,获得解题的简捷途径,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解题中从整体人手探求解题思路有如下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面对日趋严峻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家庭教育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的重要作用得到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诸多研究中在分析家庭问题时,涉及家庭教育方式不良、家庭结构破裂、父母自身素质等问题,对此本人有一些不同见解和新的认识。结合对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学习和以往的研究,借此与各位同仁交流。  相似文献   

14.
在探讨学生负担结构问题时,我们必须明确这样几个问题:对学生负担结构探讨的过程,也是明确学生负担内容的过程;学生负担不是越少越好,更不是越多越好,学生负担有其合乎自身规律的“度”;学生负担结构是学生负担的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这三个问题是我们探讨学生负担结构的前提性假设和基础。  相似文献   

15.
叶澜教授曾经指出: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结构群,不同学科结构群的学习、内化,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诸多有差异又能相通的结构群,从而形成结构思维方法,这对于学生在陌生复杂的新环境中用综合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基础性作用,是身处复杂多变时代的人之生存、  相似文献   

16.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认识是在认知主体与客观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认识的发展是通过对认知结构不断进行意义建构中获得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事实问题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7.
1、对创设问题情境的认识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是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与教学目标、内容、学生认知结构紧密相关的问题。这里所说的“问题”,除了包括“问题解决”中的“问题”之外,还包含数学概念、数学规律以及学生头脑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等。  相似文献   

18.
栾召平  金环 《现代教育》2003,(14):46-46
结构法 结构即要素之间联系的性质,它是一种客体组织,这一组织说明了客体带有内在依赖关系的本质,要素联系的类型对于结构是最主要的。一座建筑物最重要的是它的结构。一切要领的本力也有结构问题。对于复杂的概念,其结构也较复杂,我们采用结构法来讲,可以减少学生认识的复杂性。结构法是指讲清形成概念中的原理各部分(或因素、或单元、或条件),以及体现它们之间联系的整体性质。  相似文献   

19.
学生作为知识信息的接受者,要切实掌握、灵活运用知识,这就首先要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才能达到教学目的。而掌握知识的原理、结构形式及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对数学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方法的选择,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周归源 《湖南教育》2003,(19):39-39
一、问题结构的优化 问题结构应该逻辑严密。问题结构的逻辑性至关重要,如果问题结构的逻辑出了问题,学生就无从回答。如初一的课文《我的老师》中有这样一个题目:“本文着重写蔡老师爱学生,还是着重写蔡老师使我难忘?”这个问题有个预设判断,就是:蔡老师爱学生和蔡老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