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8年区沪剧团、民营沪剧团在沪剧现代戏创作演出方面取得新成果。长宁沪剧团创排了反映抗震救灾的大戏《废墟上的爱》,7月25日在美琪大戏院上演。宝山沪剧团创作演出的新剧目《宝华春秋》通过一个老人3次过生日的经历展现了上海新农村新面貌。这两个作品参加上海市2008年新剧目展演均获得优秀新剧目奖。民营沪剧团的现代题材剧目创作活动十分活跃。勤苑沪剧团创作演出的反映抗震救灾斗争的《生命的礼赞》、勤怡沪剧团创作的表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喜盈门》和秀珍沪剧团根据身残志坚的优秀医生陈海新事迹创作的《天使之歌》等新戏陆续推出。  相似文献   

2.
正今陕西临潼渭河以南地域在秦汉时期曾先后存在戏县、丽邑和新丰三个县级基层行政单位,"汉新丰承袭丽邑而来"、"汉代戏地已属新丰"皆于史有载,是无异议。但当前学术界对秦戏县与丽邑、汉新丰之间的承袭关系仍存在争议,大体有两种观点:(1)丽邑是分戏县之一部而设立,高祖七年撤邑置县,戏县可能一并归入新丰(于春雷:《秦汉内史研究》,西北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2)秦始皇十六年(前246年)置丽邑时将戏县辖  相似文献   

3.
远安花鼓戏     
谭岩 《寻根》2021,(2):141-142
鄂西有一个独特的戏剧种类:远安花鼓戏. 清朝余治编纂的《得一录》记载,道光时期,花鼓戏在南方农村广为流行,但称呼各一,"吴俗名滩簧,楚中名对戏,宁波名串客班,江西名三脚班".意思是说在楚地湖北,流行的小型"对对戏"也属于花鼓戏.  相似文献   

4.
2004年上海舞台作品创作无论屉数量还是质量均呈良好态势。戏曲、戏剧方面涌现出一批基础好、有潜力的作品,新创作剧目50部(包括小剧场话剧),如京剧《成败萧何》、昆剧《一片桃花红》、越剧《白衣卿相》、话剧《十月两行》《金锁记》、木偶剧《鼠精灵》、中篇评弹《弦索春秋》等。上海沪剧院推出生活喜剧《龙凤逞强》,题材涉及当代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老龄化问题,发挥了沪剧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长处,剧本基础较好,演员阵容也比较强大,使本年度沪剧创作的情况有所改观。在创作新剧目的同时,戏曲院团还推出了一批改编、移植剧目,并对上年度完成的剧目进行了加工提高。京剧院在第4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上,参与演出了三台半大戏(半台演出为京昆合演《桃花扇》)和若干个武戏小戏,其中三台半大戏中就有新创、改编、加工后复演等小同类型,体现了较高的业务规划、运作能力。  相似文献   

5.
正据民俗学家考证,"斗草之戏"起源于南朝。"斗草"一词最早见于书面记载是在南朝梁人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中,其中有:"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四民并踏百草,今人又有斗百草之戏。"农历五月初五日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人们在这一天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民俗活动。据说,吃粽子、赛龙舟,是为了纪念楚国诗人屈原,而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是为了辟邪。在先秦时代,民间普遍认为五月  相似文献   

6.
肖雅 《世界文化》2012,(10):33-35
炎炎烈日下的德州沙漠,巍峨沙石耸立成山,似天长日久沉默不语的雕塑。天空澄静,淡淡的蓝笼罩在云边的山麓,这里没有一丝风,却安然恬淡如世外仙境。一个高瘦的身影出现在茫茫无垠的天际下,他穿一套过大的褐色西装,西装已然污秽不堪;胸前系一条短的黄色领带,领带耷拉着毫无生气;  相似文献   

7.
《上海文化年鉴》2012,(1):219-219
12月30日,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原上海京昆艺术中心)揭牌成立。中心下辖上海京剧院、上海昆剧团、上海沪剧艺术传习所(上海沪剧院)、上海越剧艺术传习所(上海越剧院)、上海淮剧艺术传习所(上海淮剧团)、上海评弹艺术传习所(上海评弹团)。  相似文献   

8.
最负盛名的中国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1894-1961),在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从艺术到为人等各个方面,都让戏曲界内外的人敬服。总括他的德艺双馨,可分为以下几方面。艺术上真知灼见艺术家,多是精心于改进革新,从不保守的;否则成不了艺术家,更难成为一个艺术流派的创始人。梅兰芳先生不仅具有艺术家这样的共性,而且在艺术见解方面更有独到之处,在改革创新方面先人一步。所以梅先生的艺术,可以代表中国的京剧艺术乃至整个戏曲艺术,可以形成体系。早年,京剧没有时装戏,梅先生于1913年起便相继演出了根据北京实事编写的时装戏《…  相似文献   

9.
《寻根》2020,(5)
正"出砖入石"是闽南民居普遍采用的一种砖石混砌的建筑方式,在闽南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近年来有人对"出砖入石"出现年代做过一些探讨,大体上有三种看法:元末明初说。某次,闽南沿海遭倭寇侵袭破坏,村民们将残垣断壁重新利用,砌成了"出砖入石"的墙面。万历年间说。当时的泉州曾发生一次特大地震,民房尽毁,人们利用残砖碎石混砌为墙,"出砖入石"就此形成。  相似文献   

10.
2010年11月16日,"中医针灸"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下称"代表作名录")。  相似文献   

11.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成为了"特设项目".目前,竞技武术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传统武术出现了生存危机,国内外产生了发展的不均衡,但中国武术发展的主题和前进的趋势始终势不可挡、不可否认."后奥运期"中国武术必须走向"国际化"与"全民化"相结合的协调发展之路,"社会化"与"规范化"相促进的持续发展之路,"教育化"与"稳定化"相补充的健康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上海文化年鉴》2012,(1):178-179
2011年,上海电影译制厂共译制完成了进口影片《功夫熊猫2》、《碟中谍4》等28部;电视电影《返老还童》、《反击王》、《航班蛇患》等67部;电视连续剧《旗袍旗袍》、《武则天》、《独立纵队》等271集;  相似文献   

13.
“红楼戏”——中国戏曲舞台上的奇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戏”,即根据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改编创作而成的各种戏剧,是中国戏曲舞台上绝无仅有的一种奇特现象。这种现象发端于50年代初期,历经40年而不衰。这种现象又具有极大的普遍性,中国戏曲的主要剧种大都有自己版本的“红楼戏”,各领风骚。令人欣慰的是,“红楼戏”中出现了一批可以传世、在人民群众中产生巨大影响的精品之作,也出现了一代彪炳青史的优秀艺术家。  相似文献   

14.
正早在六朝时期,以建康(今南京)为中心的扬州地区,民间就流行对鬼神的崇拜和祭祀活动,并伴随有香火小戏,如六合一带的"洪山戏"和高淳一带的"目连戏",都是由最初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祭祀鬼神活动,逐渐演变发展起来的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小剧种。源于"傩"舞的六合洪山戏六合洪山戏,是在"傩"的基础上,经由神会内、外坛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香火小戏。旧日五岳神会,开坛前便开宗明义地唱道:"业兴周朝列国初,嘉明方相乡人傩;驱邪逐疫从今古,维护凡民福自多。"  相似文献   

15.
正秧歌戏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的山西、陕西、河北、内蒙古、山东等地,是北方民间小戏的主要形式之一。张紫晨在《中国民间小戏》一书中将中国民间小戏分为六大系统——花灯戏、花鼓戏、采茶戏、秧歌戏、道情戏、其他戏曲。秧歌戏是六大系统之一。据统计,山西共有地方戏曲剧种52个(包括已经失传或近于失传的剧种),除了"四大梆子",其余均为地方小戏。其中秧歌戏流布最广,各个地区都有,  相似文献   

16.
金铃子 《大理文化》2012,(11):52-55
病到子 唉 杀死我吧,用杀死王的匕首 杀死那藏青色旗袍里裹着的黑蛇  相似文献   

17.
中国仅有、石家庄"特产"的地方剧种"丝弦"有500年的悠久历史和浓郁的民族特色。日本学者松浦恒雄先生为研究中国地方戏来石家庄市观看丝弦之后,撰文《看不够的丝弦》在日本神户大学《夕拾》刊物上发表,说:"丝弦的起源相当古老,能传续元末明初丝弦索调的遗音......丝弦至少比京剧要早百余年。"石家庄丝弦剧团的前身是1937年成立的"王顺班",1947年11月由政府接管。1960年该团《空印盒》一剧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戏曲片,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八十年代,著名表演艺术家蓝天野曾在《北京晚报》发表《动人心魄的丝弦戏》,评价道:"丝弦戏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博戏的历史源远流长 ,春秋战国时期 ,博戏习俗已相当流行 ,上自诸侯 ,下及黎庶 ,均有关于博戏活动的记载。汉朝建立后经济不断发展 ,社会长期安定 ,博戏之风更为盛行 ,成为汉代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汉代博戏之风流行于各个社会阶层 ,从宫廷至街巷市井 ,长期兴盛不衰。汉代宫廷的博戏活动自汉初就出现了据《西京杂记》记载 ,汉朝建立后 ,太上皇徙居长安 ,凄怆不乐。刘邦问其左右 ,乃知太上皇“平生所好 ,皆屠贩少年 ,酤酒卖饼 ,斗鸡蹴鞠 ,以此为乐”。高祖因此乃作新丰 ,移诸故人实之 ,太上皇乃悦。高祖以后 ,汉代的许多皇帝都…  相似文献   

19.
旗袍之恋     
在香港导演王家卫的《花样年华》中,张曼玉展示了30多件花色各异的丝质旗袍。伴随着空旷寂寥的主题曲,通过女主人落寞凄迷的表情,便把那种郁郁寡欢、空守时间的奢侈表现得淋漓尽致。旗袍的万种风情和种种内涵,在此均得到最好诠释,继而引发了一场新的时尚潮流。  相似文献   

20.
<正>翻开任何一本有关建筑的书籍,"文化"一词必定出现,有时出现的频率还会很高。这就说明建筑与文化息息相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建筑风格一定是与这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相关联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