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活世界是由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构成的生活共同体.它作为人生活在其中的人的共在交往世界,是一个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等各种生活形式相互交织的互为依赖的、永远在生成着的关系世界和意义世界.德性是一种"场现象",它根植于、内含于、渗透于人的各种各样的生活实践之中.离开了生活无所谓德性,离开了德性也无所谓生活.生活的过程就是德性生成的过程,德性就是在生活的过程中生成和发展着的.  相似文献   

2.
大学德性作为大学文化的价值内核,合理地安排着文化秩序,引导着文化的价值追求,规范着文化的生成方向。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大学很难独善其身,其德性也随着社会文化的冲突激化而缺失。要实施"创新强校工程",建设高水平的大学,必须重构大学的德性。  相似文献   

3.
"亚文化"是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说的另一种文化话语方式与语境描述,在现代性的推波助澜下,它已经成为青少年生活世界中浓墨重彩的组成部分,既影响着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又影响着其德性生成。在当前青少年德育现场中,主流文化的单维偏执并不利于青少年德性的健康良善成长。尊重并给予作为另一种风格的亚文化一个合理的存在空间,并为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在找到适切的张力,共建青少年道德教育完整文化谱系的背景,是应该引起我们思考与关注的议题。  相似文献   

4.
德性是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文化和道德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文化的德性内涵丰富宽泛,文化的德性培育有利于先进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浅议文化品位与心灵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自身和人所面对的世界都在不断地向人生成.这种生成的总和称之为文化.世界的人化过程和人的人化过程就是文化的过程.文化作为名词是一种价值、一种意义;作为动词是一种开发、一种塑造.人既是这种价值和意义的赋予者,又是被这种价值和意义所开发、所塑造的对象.人在向人生成的过程中,亦即在文化的过程中,有着十分丰富的展开,这种展开构成不同的心灵境界.在人的心灵的诸多境界中,最有意味的境界是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实际上是审美文化境界.  相似文献   

6.
文化的德性是文化的精神和灵魂,文化价值观是文化德性的集中体现.文化德性的价值及其实现体现在文化与人、社会和自然三个价值关系方面.文化应该承担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文明进步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育的文化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这里的“文化”是一个动词而非名词。所谓语文教育的文化过程,就是说它在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又要吸收文化营养、陶冶性情、唤醒灵魂、建构情感与精神世界。因为人与文化是语文教育的两个维度,在语文教育过程中人与文化通过互动实现着双向建构。语文教育的终极追求在于实现人的发展,因此,语文教育过程中人与文化互动的最终指向也是人的发展生成。  相似文献   

8.
刘芳  赵继伦 《成人教育》2013,(6):115-118
建构符合时代精神的德性不仅是人的精神需要,同时也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需要。德性养成应该是在科学发展理念中实现终极目标与时代性目标的统一。在当代社会道德主体的多样性,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致使社会道德约束在人们心中日趋淡化,这将极大地影响社会的协调发展。德性养成需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提高主体的批判性和反思能力,在多元文化中学会选择,建构符合时代精神的人生境界,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吸纳世界的先进文化,重构德性培养的教育模式,加强民主政治的建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就文化的广义而言,人的社会化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文化化的过程。生活世界本身是历史活动的产物和结果,又是人的社会化得以发生、发展和延续的基地和场所。从文化视角来看,人类文明的进程就是人类文化生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人类历史也是一部文化的生成史。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大学组织及其使命责任的不同认识,大学的行政人和学术人之间存在明显的价值鸿沟和文化分裂。具有"双重身份"的辅导员群体在两种文化的博弈中,遭遇了诸如角色身份摇摆、角色规范冲突、角色定位矛盾等一系列问题。身份认同是辅导员群体发展的主体性实践,辅导员应在意义世界、现实世界和符号世界中进行自我、德性和归属的建构,在职场生活中通过价值观和职业观的塑造、辅导员角色和师生关系的确立以及辅导员群体文化的形成,促进自身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德育学科的文化人种与道德人种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我国唯有德育学形成了独立的二级学科。德性是德育的根本,德育的德性和德育学者的德性是互为表里的,这二者共同渗入到民族精神教育之中。景仰民族精神首先得景仰地方文化精神,这样,德育学体系才能展现文化人种意义和道德人种意义,这是对德育学范式的一个逻辑思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是开放发展的呼唤。但是,从根本上看,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实质是打造国际竞争的软实力及其影响力。中国文化软实力从不同视角反映着本国的基本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并对世界产生影响。软实力的影响力不仅生成民族精神的亲和力:而且生成国际合作的感召力。打造中国文化软实力应抓住重点,实施多措并举。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一种根本性的影响力量,它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对受教育对象施予一定的文化影响,教育不仅仅是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教育本身更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育的发展也就是教育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造生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德性文化上承孔孟之道,其后并辅之以佛家佛性理论,发展至宋代便成为了二程、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僧侣主义文化观。《金瓶梅词话》反映中国传统德性文化与民间市侩的反德性传统文化的冲突。《金瓶梅词话》中的反德性文化思想,通过系列人物形象凸显,并烙上深深的时代印记。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文化观的形成,中国传统文化是其根脉,包括家学渊源和自身研究传统文化典籍;先进西方文化是其文化观生成的现代理念;中西文化兼融是其文化观形成的归宿;宗教文化是其文化观生成的重要层面。孙中山的文化观直接体现着他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发扬长城文化精神、彰显伦理道德精神、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视阈和思想,都是在多元文化观基础上宏观论述和总结。从当代意义上来追溯和审视孙中山文化观的形成、发展和融会创新,其意义都是永恒的。  相似文献   

16.
作为古希腊两位杰出的思想家,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都意识到了公正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德性的公正与规范的公正。这两种形式的公正之间存在着典型的辩证关系,它们互为前提,互有长短,相互生成并塑造着对方,正是在这一不断地相互转化过程中实现着德性的公正与规范的公正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而作为规范的公正与德性的公正的统一体的公正则是在这样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过程中得以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7.
作为语文课程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文化想象以汉字为基础,以人为中心,通过开启广阔无垠的想象空间,激发人类丰富的创造潜能。汉字是文化想象的符号表征、思维载体与意义系统,识字是文化想象的复演过程、理性化与意义生成。将汉字的整体文化意蕴与人的整体感知能力进行充分关联,是识字的逻辑起点;通过取象比类培养思维的敏感度、灵活度、深刻性,是识字的进阶过程;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将符号世界由外在表相导入深层的内在生命,是识字的境界生成。实施富有文化想象的识字教学需要重审汉字部件整合理据,激活汉字的内在文化整合力;增强汉字的“影像”感,重塑有文化生活的课堂;回应汉字的情感原型,为想象的意义升华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德育的精神寓所,而德育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的表现方式。文化通过价值观对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以及人伦内容进行规约,所以文化维度可以作为研究德育的基本维度。从文化的角度对高校德育进行分析,当前青年学生德性方面存在哪些问题?高校德育如何进行文化上的教育针对性,培养学生的德性?这是德育研究着以及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要考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生成教育的视野中,事物处于发生与消亡的过程之中,教育是生成的,人是生成的,因而约束教师行为并反映教师群体精神气质的教师文化也同样是生成的.教师文化在生成过程中体现了生成性、情境性、互动性、开放性的特征.其中,生成性是教师文化的整体特征,从宏观上表征着教师文化;而"情境性"、"开放性"、"互动性"是教师文化的具体特征,是"生成性"特征的具体化.用生成性的思维审视教师文化的特征体现了人性化的现时代印记,同时也为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突破口.  相似文献   

20.
在道德教育视域,德性养成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为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德性的文化构成要素是真、善、美,德性养成的文化遵循是"尊德性"与"道问学"的耦合贯通,其实践路径是启迪"问学"、唤醒"德性"、引导"德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