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西南剧展是抗战时期在桂林文化城举办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当时海内外对其评价:“中国西南八省戏剧工作者于一堂,检讨既往,共策将来,对当前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实具有重大贡献.”新西南剧展是广西师范大学打造的一个大学戏剧文化品牌,以重排、重演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优秀剧目为主要内容,旨在以青春激活历史,用学术引领时尚,既重现桂林文化城的辉煌壮烈,又体现今日大学生的文化担当.  相似文献   

2.
西南剧展是抗战时期在桂林文化城举办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当时海内外对其评价:“中国西南八省戏剧工作者于一堂,检讨既往,共策将来,对当前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实具有重大贡献.”新西南剧展是广西师范大学打造的一个大学戏剧文化品牌,以重排、重演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优秀剧目为主要内容,旨在以青春激活历史,用学术引领时尚,既重现桂林文化城的辉煌壮烈,又体现今日大学生的文化担当.  相似文献   

3.
1944年2~5月在桂林市举办的戏剧盛会———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在上演179场戏剧的同时,开展了大量的戏剧评论活动。评论活动文章数量多,参与人员层次复杂,文章形式多样。对抗战以来的戏剧运动和西南剧展上演的剧目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广泛、卓有成效的讨论和研究,肯定了举办西南剧展的重要意义,探讨了艺术规律,促进了抗战戏剧运动的深入开展和戏剧艺术的提升。总结西南剧展评论工作的经验,对于今天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西南剧展是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特定的文化现象,它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代表了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文化符号。西南剧展文化价值取向,主要是通过人的作用发挥出来的。爱国主义是西南剧展的精神内核,通过戏剧形式和文化主题唤醒民众的共鸣感,其本质就是要深刻内化核心价值观。西南剧展体现了以爱国为主题的“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的文化价值,成为抗战文化不同凡响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5.
在“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举办70周年之际,2014年12月桂林市举办“纪念西南剧展70周年学术研讨会”,研讨会面向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组稿,共收到来自北京、南京、重庆、广西等地的论文30余篇。会议论文主要从西南剧展的举办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西南剧展的举办与广西当局、西南剧展的历史意义及影响、西南剧展的当代启示、西南剧展的话剧专论等五个方面,从不同方位,以不同视角,生动地再现了70年前的西南剧展盛况。  相似文献   

6.
桂林抗战戏剧运动是一场在戏剧文化工作者领导下的群众性的文化运动,各行各界的群众积极组成了许多抗战戏剧团体,有效推动了桂林抗战救亡戏剧运动的胜利前进,在桂林抗战文化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7.
作为桂林抗战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戏剧运动.其表现形式的群众性、内容题材的人民性、艺术手法的大众性等特征.突出地展现了桂林抗战戏剧运动的群众艺术特质.团结与凝聚了广大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动员了桂林各界的抗战力量,不仅推动了桂林抗战戏剧运动的蓬勃发展.而且在中国抗战文化史上书写了光辉的篇章。  相似文献   

8.
为了动员民众、支持抗战,为了揭露战争中的自私、腐败、贪婪、愚蠢、残忍,为了鼓舞爱国志士为中华民族的生存而战,作为戏剧家,欧阳予倩曾写过话剧,还参与组织、指挥了盛况空前的“西南剧展”。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桂林文化城时期,他把主要精力用于桂剧改革,既身体力行地改编、整理、创作桂剧,又勤奋认真而卓有成效地改革桂剧体制,培养桂剧编、表、导演方面的人才。究其根源,或许也是跟旧剧在当时的现实影响力、旧剧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这一相对而言更艰巨更重要的任务有关。探讨欧阳予倩的业绩,分析他在桂林文化城时期的戏剧工作重心的转移,会给我们以新的领悟或启示。  相似文献   

9.
历史文化名城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光荣传统,是历史遗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它的形成有多种因素,其中政府的作用是最重要的起决定性的因素。文章以桂林历史文化名城为例,论述了政府在以灵渠、相思埭为代表的水利文化,以靖江王府、王陵为代表的明代藩王文化,以李宗仁官邸、故居为代表的名人名居文化,以摩崖石刻山水诗词为代表的山水文化及以西南剧展为代表的抗战文化等文化形成中的积极作用,推动了桂林风景名胜与历史文化名城的兴起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欧阳予倩是桂林最为活跃的戏剧家,也是国统区戏剧救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他强调戏剧改革的重要性,积极培养戏剧人才,整理传统剧目,创编新剧,改进排练和表演方法,开创了桂林文化救亡的新局面。桂林的戏剧改革推动了抗战文化的发展,具有全国性意义,在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1.
纵观元代杂剧的伟大艺术成就,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存在着一个以“意境”审美为核心的理论系统,而元代特定的历史时代,又给以忧患深重的传统知识分子重大的灾难,这与从远古就产生的难以泯灭悲剧情结在这一时代发生碰撞,呼应和共鸣。所以元杂剧的审美趋向呈现出了对“意境”中“苦境”艺术美的追求,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12.
冯梦龙在明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本色当行说,博采众长,并且能够切合当时戏曲创作的实际,做出了超越前人的明确界定,具有可操作性,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戏说风潮风起云涌,成为文学表达的一股新势力。那么戏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文学现象呢?文章就其发展现状,试图为“戏说”的概念范畴作一个理论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元杂剧与明传奇,是我国古代戏曲发展史上的两大高峰,在戏曲史和文学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戏剧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王实甫的《破窑记》杂剧和明代无名氏《彩楼记》传奇是元杂剧和明传奇兴盛时期的两部同题材戏曲作品,这两部剧作从内容到艺术表现形式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其原因与剧作家所处的文化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意象是具有一定象征性、抽象性、荒诞性和哲理性的文学审美范畴。梦意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用来揭示人内心世界,浓缩外界信息的独到艺术手段。汤显祖剧作中大量运用了梦意象,“临川四梦”中梦意象的描写,是汤显祖“至情”理念的寄寓,是作家本质力量的确证。作家之所以以梦寄情,与他的身体状况、传统梦文化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6.
在元杂剧的爱情剧和家庭伦理剧中,出现了一批行为意识上具有极强主动性的女性形象,元杂剧作家对此表现出热烈赞美和大力批判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传统的男权主义观念以及元代这一特殊时代背景下的现实遭遇造成了元杂剧作者的双重判断。  相似文献   

17.
在如何对我国古代有着强烈宗教色彩的戏剧进行界定和命名这一问题上,目前学术界主要存在着三种意见:"仪式戏剧"、"祭祀戏剧"和"宗教戏剧".无论是"仪式戏剧"还是"祭祀戏剧",在界定这类戏剧时都失之偏颇:强调了其宗教祭祀仪式功能而忽视了它们对于宗教义理和信仰的宣扬;强化了其宗教意义而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它们的艺术本质.而"宗教戏剧"概念,则避免这两方面的不足,既能正确地把握这类戏剧的艺术本质,又能全面地反映出它们所具有的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