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历腊月三十(月小二十九),是一年的最后一天,称为“除日”;这天的晚上,也是一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所以叫“除夕”。古往今来,我国民间流传不少关于“除夕”的诗话,今选几首,愿和广大小读者趣赏,为“除夕”守岁平添几分乐趣。有些诗,今天读来,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这首诗,是唐朝的史青所作,道出了星移斗转,寒尽春回的情景。人们一面与旧年依依惜别,一面又满心欢喜,去迎接新岁的到来。唐开元年间,史青坦然上书自荐,他说,历史上曹子建七步成诗,我…  相似文献   

2.
除夕诗     
阴历年的最后一天称为“除日”,这天晚上即为“除夕”。古人写有不少“除夕诗”,今择录数首,以飨读者。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  相似文献   

3.
除夕趣赏“除夕诗”夏民安古往今来,我国民间流传不少关于“除夕”的诗话,今选2首,为广大读者“除夕”守岁平添几分乐趣。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这首诗是唐朝史青所作,道出了星移斗转,...  相似文献   

4.
<正>唐代开元年间有位叫史青的小官,他给皇帝上书说,曹子建七步成诗,我五步便可。皇帝不信,除夕之夜召他进宫,叫他当面以"除夕"为题作诗一首。史青不到五步便吟出一首短诗,曰:"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气色空中改,容颜暗星回。风光人不觉,已着后园梅。"他刚一住口,便受到皇帝夸奖。这首短诗生动描绘了寒尽春回、星移斗转的情景,人们一面和旧年依依惜别,一面又满怀欣喜去迎接即将到来的新春。  相似文献   

5.
三国时,曹于建七步成诗,古今称誉,历来传为美谈。唐朝开元年间,零陵人史青,一次向唐玄宗上表自称,“臣五步之内即可成诗”。唐玄宗见表当即诏之,以《除夕》为题,命史青作诗,史青稍加思索,即吟:今夜今宵尽,明天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摧。风光人不觉,已入后园梅。玄宗听了,大货其才,当即授以左监门将军之职。相传,北宋大臣寇准从小天资聪敏,人皆称为‘神童”。一天,其父大宴宾客,饮至正酣时,有一客人提议说:“闻令郎善诗,请即席吟哦一首,如何?”主人乘酒兴答道:“好吧,让孩儿作诗助…  相似文献   

6.
除夕,民间叫“年三十”,意指一年中的最后一天晚上。旧岁将在这天过去,新的一年将从明天开始,因此,“除夕”在《辞海》中解释为“岁岁除”。传说远古时有个凶恶的妖怪叫“夕”,经常危害百姓,百姓无法只好求助于“灶王爷”。但是,“灶王爷”也拿“夕”没办法,便到天宫请神仙,天宫派了一个叫“年”的少年神仙,在腊月三十这天晚上下凡去除掉“夕”。从此,人们便把这天晚上叫作“除夕”,并点燃竹子使其发出爆裂声,(现在人们改为燃放鞭炮),以示纪念。代代相传,逐渐形成了“除夕守岁”的习俗。“除夕”的由来$福建省浦城一中@王益祯…  相似文献   

7.
清政府在英国武力威逼下,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条约中那些割地、赔款等耻辱性条文,引起了林则徐对祖国安危的极大忧虑,就在这年的除夕,他满怀忧愤地写下了4首《壬寅除夕书怀》诗,其中的第三首是这样写的:“流光代谢岁应徂,天亦无心判莞橘。裂碎肝肠怜爆竹,借栖门户笑桃符。新缘幡胜如争春,晚节冰柯也不孤。正是中原薪胆日,谁能高枕醉屠苏?”这首低吟当哭、荡气回肠的除夕诗,反映了林则徐在流放中对祖国前途的无限忧虑之情。正如他在这首诗的末尾两句所表达的那样:正是中国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以雪国耻的时候,谁还能高枕无忧地饮酒作乐和欢度佳节呢? (《联合报》1997年7月11日转自《资料卡片杂志》)  相似文献   

8.
除夕守岁     
正除夕,民间俗称"三十晚上",是阴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所以名"除",就是去旧更新的意思。过去在济南,除夕这天家家"易门神桃符春帖,遍地撒芝麻秸,陈设供果迎祖先。是夕群寿,燃爆竹,家人设酒守岁"。除夕更换桃符的习俗起自春秋时代。到了战国,又有人以桃木刻人,置于门侧。由于刻桃人很费功夫,人们就索性在两块桃木  相似文献   

9.
农历腊月三十(月小二十九),是一年的最后一天,称为“除日”,这天的晚上,也是一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所以叫“除夕”。古往今来,我国民间流传不少关于“除夕”的诗话,有些诗,今天读来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如:  相似文献   

10.
<正>中华民族节日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从古代节日诗歌中可见一斑。除夕同样也被赋予了丰富的意蕴。为何叫作除夕?除者,光阴过去也。《诗经·唐风·蟋蟀》:"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岁月其除。"这大概是有关除岁之"除"最早的使用。除夕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即换新岁"的意思。除夕守岁,早已成为千家万户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名流雅士常以除夕守岁为题材即兴赋诗,抒发情感。但由于时代不同,境遇各异,诗人抒写心志也千差万别。总的来看,除夕诗主要表达以下几种意蕴。  相似文献   

11.
农历腊(十二)月,最后的一晚;泛指一年最后的一天,叫做除夕。含有除旧布新的意思。岁将更始最后的一夜,叫做“大节夜’,又叫“大年夜”。宋人以农历十二月二十四为小节夜,三十日为大节夜。今则通称为小年夜,大年夜。 这天,厅堂花瓶,宜插耐寒的腊梅,天竹、柏叶、肇庆天腊,人生百岁。且将冬青、柏枝点  相似文献   

12.
守岁诗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春节在古代诗人的笔下,留下了许多广为传诵的诗句,如今品赏起来,仍然十分真切感人。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点起明亮的蜡烛,男女老少欢聚在一起守岁,苏轼诗:“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歌哗。”将除夕守岁的情景,欢聚守岁的形态刻划得淋漓尽致。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日,少年犹可夸。”这是大诗人苏东坡有名的《守岁》诗,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在此强烈哀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今读起来,仍能醒世警人。其中的“恐”字,份量很重,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的积极态度。 “今夜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气色云中改,云颜暗里催,风光人不觉,已入后园梅。”这是唐代神童诗人史青写的“守岁”诗。诗中两个“催”字,透露了作者自觉时间紧迫,不能苟活的进取精神。 说起这首诗,还有一则有趣的故事。史青少年时,上奏唐朝的玄宗皇帝:曹植七步作诗,我要比曹植更强,可以五步作诗。唐玄宗遂以“守岁”为题,令史青作诗,史青果然在五步之内将诗作成,在场的人无不惊讶! “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今夜借年华。”这是唐代诗人徐振起写的“守岁”诗,诗中的“偏从”与苏东坡的“恐”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天地风雪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杨柳芳容樨,松篁老态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这是明朝诗人叶▲的“春节”诗,形象确切地概括了春节欢快的总基调,表现了诗人辞旧迎新、憧憬未来之情。 (《大众卫生报》1996年3月16日转自《资料卡片杂志》)  相似文献   

13.
古代除夕诗     
除夕守岁是春节的传统习俗,古人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章。唐太宗李世民曾以《守岁》为题写有一诗:暮景斜芳殿,年  相似文献   

14.
农历猪年将尽,除夕即将到来,每到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忙着大扫除,贴上春联、窗花、吊钱,除夕晚上全家围桌而坐,共吃“团年饭”。我国虽幅员广大,但大江南北、长  相似文献   

15.
新年试笔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提起笔来想写新年试笔,黄景仁的这首除夕诗,竟如故旧一般,很快地在脑海里浮现;无可奈何,我的“试笔”也只有从除夕开场了。除夕诚然如黄景仁所说,一面有那“悄立市桥”的,一面却也有“千家笑语”;而所谓新年  相似文献   

16.
新年试笔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提起笔来想写新年试笔,黄景仁的这首除夕诗,竟如故旧一般,很快的在脑海里浮现出。无可奈何,我的“试笔”也只有从除夕开场了。除夕诚然如黄景仁所说,一面有那“悄立市桥”的,一面却也有“千家笑语”;而所谓新年之乐,最紧张最使人高兴的时候,实际上也只有除夕。很多的人,在除夕是不睡的,一般是称作“守岁”,大家在不断的花爆声中,等待着天亮———新的时代潜潜的走来。“守岁”的人,大概可以分作几种。一种是兴高采烈的赌博,熬过———也可说是暂时忘却———那茫茫长夜,…  相似文献   

17.
新年试笔     
“千家笑语漏迟迟 ,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 ,一星如月看多时。”提起笔来想写新年试笔 ,黄景仁的这首除夕诗 ,竟如故旧一般 ,很快的在脑海里浮现出 ;无可奈何 ,我的“试笔”也只有从除夕开场了。除夕诚然如黄景仁所说 ,一面有那“悄立市桥”的 ,一面却也有“千家笑语” ;而所谓新年之乐 ,最紧张最使人高兴的时候 ,实际上也只有除夕。很多的人 ,在除夕是不睡的 ,一般是称作“守岁”,大家在不断的花爆声中 ,等待着天亮———新的时代潜潜的走来。“守岁”的人 ,大概可以分作几种。一种是兴高采烈的赌博 ,熬过———也可说是暂时忘却…  相似文献   

18.
邓林 《文学教育(上)》2008,(17):138-140
除夕是一年中最末的一天,又称除日、除夜、岁除,俗称“年三十”。因为它是一年之终结,所以在我国传统节日中极为重要,极为隆重。而宋代又是一个非常重视岁时节令的时代,宋代的除夕民俗活动可以说隆重、丰富而热烈。  相似文献   

19.
《初中生阅读世界》2011,(12):F0002-F0002
除夕是我国最重大的传统节日之一,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上。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疠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  相似文献   

20.
我国人民向有正月初一和除夕夜合家团聚饮屠苏酒的习俗。 酒名何谓“屠苏”?《岁时广记》说:“屠者,言其屠绝鬼气;苏者,言其苏省入魂”,意谓此酒可防瘟疫邪气侵袭,驱病健身故也。不过也有人说,“屠苏”是名医孙思邈当年住过的草庵名。传说孙每年除夕,常将一副药赠邻居,并告知把药用布包好,浸在水中,于正月初一取出浸在酒坛内,全家共饮,可去病消灾。后人不识药名,遂以庵名名之,谓“屠苏散”。但也有人说此系三国名医华佗的酒方,以中药肉桂、陈皮、白术、山椒、甘草,浸泡黄酒而成。《本草纲目》所载屠苏酒酒方较详细:“用赤木桂心七钱五分,防风一两,菝葜五钱,蜀椒、桔梗、大黄五钱七分,乌头二钱五分,赤小豆十四枚,以三角绛囊盛之,除夕悬井底,元旦取出置酒中,煎数沸,举家饮之。” 清人梁章钜也辑录有一配方:用大黄、桔梗、白术、肉桂各一两八钱,乌头六钱,菝葜一两二钱,把它们揉合研成末,在除夕中午沉入水井,初一早晨捞出,倒入酒中煮开即成。不过我记得小时我家也煮过屠苏酒,母亲只用肉桂、陈皮、白术、山椒各十五克,甘草十克,装入纱布袋浸一斤黄酒内入坛,密封一周即成,制法较简单。 屠苏酒饮法还颇有讲究。东汉崔实在《四民月令》中说:“此酒要年少者先饮,年长者次之,最老者最后饮。宋人庄季裕在《鸡肋篇》中解释这种饮酒次序是:“如岁盏屠苏酒,自小饮至大,老人最后,后余惟多,则亦有贪婪之意。”把老人最后吃解释为老人贪吃,我认为不合情理,还是《时镜新书》上说得好:“晋海西令问董勋曰:‘正旦饮酒,先人小者,何也?’勋曰:‘俗以少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饮酒。’”顾况诗云:“不觉老将春共至,更悲携手几人全,还丹寂寞羞明镜,手把屠苏让少年。”成文干诗曰:“戴星先捧祝尧觞,镜里堪惊两鬃霜。好是灯前偷失笑,屠苏应不得先尝。”白乐天也有诗道:“岁酒先沾辞不得,被君推作少年人”。与《时镜新书》上说的道理相近。 (《团结报》2000年2月5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