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的中国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具有重大意义,它催生了与儒、道鼎立的中国佛教,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和世道人心。西汉至西晋的输入传播是佛教中国化的开端,其主要活动是翻译佛经、讲习经义:东晋十六国至南北朝是中国佛教的成长发展期,连续出现了中国佛教的两个信仰高潮;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的成熟繁荣期,八宗争鸣,竞放异彩,而禅宗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化的佛教宗派;五代以降是中国佛教的退潮延续期,佛教的中国化至此定型。  相似文献   

2.
由魏晋南北朝至唐,佛教文化与中国小说之关系,大体有二:其一,小说的佛教化,其基本特征是以小说的形式来辅教宏法,扬善惩恶,并汇通儒道之伦理观,以实现人的幸福与快乐。其二,佛教的小说化,其基本特征是在六朝志怪及佛教基础上的文学再创,意在寄托作者自己之人生体验,表现出儒道释交融而又并存的价值取向及审美趣味,可谓佛教的人本化与审美化  相似文献   

3.
佛教是在与婆罗门教的对抗中发展起来的,二的共同源头都是奥义书,佛教原本是反本体的,但是,由于其理论体系的需要,又不得已使用本体论的方式,佛教本体论可以直接上溯到奥义书的本体论思想,奥义书关于“梵”的哲学,对于从部派佛教“心性”的讨论到大乘佛教关于“如来藏”、“佛性”和“阿赖耶识”等的讨论,有着很深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缅甸是一个传统的佛教国家,其佛教体系属于南传巴利语系小乘佛教。缅甸有佛教徒约3500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7,2%,佛教深入到了缅甸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整个缅甸社会,特别是在化领域,可以说缅甸化就是一种佛教化。从制度化、精神化和物质化三个方面,阐述小乘佛教对缅甸化重要影响,影响可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着重阐述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伴随着古代印度恒河文明的出现,已历时二千六百多年。尽管科学不断进步,但它仍以其强韧的生命力而延续下来,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它有鲜明的善恶观。在“七佛通戒偈”中,对佛教作了这样的概括:“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说明,佛教就是以抑恶扬善、净化人心为要旨的。原始佛教的善恶观,涉及面很广,本文只介绍几个贴近生活的问题,旨在对宗教有更深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6.
流传在甘肃的“五更词”研究高启安敦煌文学作品中,有一部分属于民间文学;一些即便是僧侣们为宣扬佛教而创作的宣传品,也大量借用了民间文学的形式。比如,属于敦煌歌辞的《五更转》,虽然其大部分内容是宣传佛教思想,劝化人们皈依佛教和阐明宗教义理,但其形式,却借...  相似文献   

7.
塔是佛教早期的崇拜形式。其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佛塔和塔庙窟两种截然不同的形式。二在佛教及佛教石窟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成为最具特色、最有影响力的佛教产物。  相似文献   

8.
鲁智深是《水浒传》中的著名人物,他身为和尚却并不遵守佛教的清规戒律,最终却修成正果,似乎不可思议。鲁智深的成佛,既有佛教的理论依据,又是由其本身的佛性所决定的。佛教的理论依据,如佛家的“禅非坐卧”、“呵佛骂祖”和“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等思想。“率性而为,不拘小节”、“无性”大境界和“侠骨佛肠”等,则是其佛性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9.
佛学片论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学的理论为指导,参照世界几大宗教,从历史的角度,对佛教以人的主体关怀、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佛教的组织与制度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此外,佛教哲学也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着重讨论了其本体论与认识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变迁与意义。  相似文献   

10.
车锡伦 《家教指南》2001,(2):132-138
本文更正前人宝卷是“变文的嫡派子孙”、是“谈经等的别名”的结论,指出佛教的俗讲是中国宝卷的渊源,它是佛教僧众向世俗民众讲经说法的活动,其内容为讲解经文(讲经)和说唱因缘(说法)两大部分。宋代,在佛教信徒的法会道场、结社念佛的活动中,孕育和产生了宝卷。宝卷继承了佛教俗讲的传统,而同南宋时期勾栏瓦子中出现的说唱技艺“谈经”等无关。  相似文献   

11.
江淹与佛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朝时期,多数作家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历代研究者大多把眼光聚焦于谢灵运、颜延之、沈约等人。这是不全面的。本文从确凿的史料出发,有理有据地说明了佛教在南朝得以广泛传播的原因,以及以江淹为代表的南朝文人对佛教的基本态度。在此基础上,又具体论述了佛教对江淹文学创作影响最为明显的两个方面:借用佛教的素材和形象,丰富其作品的内容;在作品中阐发佛教义理。研究本课题对深入了解南朝文学与佛教的关系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对成书于南北朝末年的道教经籍《太上妙法本相经》的系列研究之一。作者主要从这部道经中出现的大量佛教概念和词汇入手,揭示其佛教因素的来源;指出此经的造作者主要受到北朝佛教的影响,故此经应属北朝道教的产物;关注从北朝末年到唐代,《本相经》中这些佛教因素被删改和去留的状况及原因,从而揭示中古道经吸收佛教因素的某些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3.
天主教作为基督教的一个分支,其教义具有强烈的一神论特征,与其他宗教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冲突。天主教进入中国,与佛教直接接触。开始天主教采取与佛教表面认同的策略,后来采取与儒学认同,同佛教对立的方针,最终导致天主教与佛教之间的冲突。在这场冲突中,以利玛窦为代表的天主教和以株宏为代表的佛教展开针锋相对的辩论,辩论的结果让双方势同水火。其中,天主教的态度是应该检讨的,他们对佛教乃至中国文化的理解是肤浅的,也过高估计了人们对天主教的容忍和接受程度,最后导致了教案的频繁发生。  相似文献   

14.
吐谷浑在南北朝时期,在南朝与西域、凉州的佛教文化交流中曾起过重要的作用,吐谷浑佛教对研究中古中国佛教的传播及源流具有一定的意义。吐谷浑拾寅在位期间,其境内佛教已很流行,初信佛教的时间似可上溯,十三王度易侯至十八王夸吕时期,佛教得到长足的发展,造寺、求经像等的记载多在这一时期。益州在吐谷浑佛教传播过程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吐谷浑佛教主要源自南朝,另一来源就是西域。  相似文献   

15.
文章描述了克孜尔114窟的洞窟形制和壁画布局,并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洞窟的壁画内容,认为其表现的佛教思想是宣扬大乘六度、般若思想,因而是一座大乘佛教窟,是弥勒信仰在龟兹流传的表现。而根据壁画供养人像的穿着,可以判定这是一座比丘尼寺。很可能是公元4世纪后半叶、鸩摩罗什在龟兹推行大乘佛教时的遗存。  相似文献   

16.
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得以繁荣但其兴衰也为世俗皇权所决定。佛教接受儒家思想的改造,不断改革自身,在服务皇权统治方面起到了教化臣民的特殊作用,同时世俗政权又把佛教僧侣变为皇权治下的编户齐民。佛教最终从意识形态和组织上都成为政治的附庸,服务于政治。  相似文献   

17.
石窟艺术在佛教艺术中占有十分显要的位置,中国的石窟艺术博大而精深,渊远又流长。从公元二世纪开窟算起,至明清小规模的开凿与重修,佛教石窟在我国有延续千余年的发展,这一点是印度佛教石窟望尘莫及的。要深入研究中国的佛教石窟艺术,有必要谈谈其源头龟兹石窟艺术。黑格尔认为,“宗教利用艺术来使我们更好地感到宗教的真理,或是用图像说明宗教真理以便于想象。”显然,宗教艺术的产生是出于自身宣传、发展的需要。佛教石窟艺术的产生、出现也更是如此。约在公元前六至前五世纪,释达牟尼在印度创立佛教。公元前一世纪,印度阿育”…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章炳麟曾著有大量研究佛学的文章。他对佛学十分服膺,认为佛学具有无神论的特点,而且与哲学和儒学相沟通。他对佛学理论有深入的研究和阐释,尤其在对法相宗的研究中见解独到,造诣颇深;他评价佛教流派,倡言宗教改革;考证大乘源流,梳理佛教学说;他称赞佛教,认为其对革命党人会起到精神上的鼓舞作用,但又不沉溺于佛经,在思想上并未受到佛教的束缚。因此,他对佛教的研究态度和方法是理性主义的,他的研究成果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渗透既深刻又悠远,历代文士无不受其影响。孟浩然受佛教的影响既有社会原因,也有个人的原因。孟浩然所受佛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他诗歌作品中所用的佛教典故、所表现出来的佛教思想观念以及他的人生追求和心性情趣上。  相似文献   

20.
唐病坊表徵     
杜正乾 《家教指南》2001,(1):121-127
唐代病坊设置于何时,职掌何事,其渊源所自及与佛教之关系是什么,目前学界鲜有专文论及。笔者在排比史料、勾稽史实的基础上,认为唐代病坊肇建于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其前身则滥觞子则天长安时(701-704年)的悲田养病院,主管收容贫病孤疾者。病坊经办权在唐官府和佛教寺院间频繁更迭,反映了唐统治者对佛教既利用又斗争的史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