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花间词因其“应歇”和“娱人”的功能,使其题材狭窄,因而,拓展词的题材是决定词能否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因素。孙光宪在花间词人中之所以引人注目,就在于他能大胆的尝试新的题材,有效地拓展了词的疆域,为后来词的发展以潜在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清代浙派词以“雅正”为词学旨归。其内涵包括:倡醇雅——反对淫语艳词,力求雅洁清新,脱去亵秽;贬伉直——主张婉曲含蓄,认为词之正宗风雅蕴藉,排斥苏、辛一派的豪放词;标骚雅——提倡寄兴托意,借香草美人寄寓家国身世之感。厉鹗是浙派词中期的领袖和巨匠,对“雅正”说加以补充和深化。其词论独特之处首先是明确揭示“雅正”的标准是“格高韵胜”,其次是将寄托的主旨由家国之恨转为内里情志,此外就是对词体的尊崇。  相似文献   

3.
色彩学将人们通常看到的各种物体的色彩称为“物体色”。当人们将形成“物体色”的要素之一:“物体本身”作为命名色彩的根据时,便产生了我们所谓的“物色词”。在动态的言语活动中,为了快捷而又准确地创造出符合语境的言语色彩词,不同的言语主体往往会不约而同地采取“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说明方法,从而使具有不同色彩特征的客观事物成为了言语主体说明某种特定色彩的最直观、最便捷、最形象的工具,最终使“物色词”成为色彩词随机造词活动中最常见的“产品”。  相似文献   

4.
古汉语中的兼词实际上应更宽泛。兼音兼义者是兼词,不兼音而兼义者亦应视为兼词,前者少而后者多。而且在虚词、实词中均有。同时,存在着不同词类、不同意义的兼词与同一词类、相同意义的兼词。这些词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中若不作兼词解,则语意不充分,句子不通畅。如实词中的兼词“察”、“顾”、“今”、“可”、“堪”;虚词中的兼词“兹”、“是”、“斯”、“始”、“必”、“既”、“诚”、“方”、“则”、“更”等  相似文献   

5.
宋代是词史发展的繁荣期。而词派的形成,则成为宋词繁荣的标识。虽然,宋人的词派观念、词派意识远远落后于创作实践,但宋代词派不仅是客观存在,而且还丰富多彩。关于宋词词派,前人提出了多种说法。但以苏、辛为代表的“豪放”一派,秦、柳、周为代表的“婉约”一派,姜、张为代表的“清空”一派,构成宋词波澜壮阔的景观。它们是宋词甚至整个词史上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三大词派。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文体的词,不应被认定为诗或诗的一类。词既不“出身”于诗,在“貌相”、“风神”、“性格”等方面亦与诗有质的区别。词是一种具有主体独立性的文体,以词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学科)——词学,同样具有独立自主的本体地位。  相似文献   

7.
《花间集》中出现了大量的花意象,出现了和民间词不同的风貌,温庭筠、韦庄词为其中的代表。这一方面与文人在词创作初期,以词来“应歌娱人”的创作倾向有关;另一方面使得初期文人词更加女性化,定型于婉约。  相似文献   

8.
盛莉  徐安琪 《天中学刊》2002,17(4):46-49
“诗言志”与中和雅正是儒家诗教的重要内容。南唐词因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具有儒家文化意蕴,其具体表现一是运用清乐词调,变花间促碎之音为清和雅缓之乐;二是抒写忧患意识和人生感慨;三是典雅的艺术风貌。南唐词因此对宋词题材的扩大和词的“雅化”产生了较大影响,它是从花间词到北宋词过渡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祁连”一词,经师们错误地解释为匈奴语,后代遂以讹传讹。实际上,它是一个地道的汉语词,是“天”或“乾”的古老的缓读分音形式。“天,乾”二字在上古西北方言中音同义通,说明它们具有作为“嵌词”所从分音的单音节词的资格,从“嵌词”和其所自分音的单音节词的语音模式及其二者之间的语音关系分析,“祁连”等形式是“天/乾”的缓读分音形式,这从域外借音中也可以找到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10.
《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说:“昔张天如论相如之赋云:‘他人只赋,赋才也;长卿,卿新也。’予于少游之词亦云: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虽字瞻之明隽,耆卿之幽秀,犹若有瞠乎后,况其下耶?”在这里冯煦特别拈出“词心”来谈秦少游,确实颇具眼光。“词心”作为评赏词人的一个标准,切合了词体的特征,因为词作为隐约幽微的情绪抒发,确实更多地借助于心灵深处的一种敏锐的感受。而且在评论中冯氏更肯定“词心”,认为“词心”胜于“词才”。  相似文献   

11.
有清一代的词学家都力图改变词为“小道”、“末枝”的局面,使之自觉地表现出重大的社会内容和独特的感表世界,常州词派进一步从词的起源,言情等角度来论证“诗词一理”的主张,从而达到推尊词体的目的,他们突出词的表意情,强调词人精神情操的培养,提倡雅正的词风,体现出鲜明的道德伦理性和政治责任感。  相似文献   

12.
五代时期,前后蜀词坛创作兴盛,词人们效法温庭筠,其审美理想趋于一致,从而产生了中国词史上第一个文学流派——花间派,形成了代表前后蜀词风的“花间范式”,对后世词的创作影响深远。既使“词为艳科”、“以婉约为宗”、“诗庄词媚”的词学传统由此确立,导致“本色当行”的婉约词成为千年词坛的主流;同时经过前后蜀词人对多种题材及风格的大胆探索和尝试,也有效开启了千年词坛风格流派多样化的端倪。  相似文献   

13.
《本事词》是清道光年问叶中芗所著,属少有的专门辑录“词本事”的词话著作,所辑材料对研究唐五代至金元时期的词有“知人论世”的参考价值。《本事词》的作者叶中芗比较重视以自己的标准编撰处理“本事”,在形成该著作特色的同时,产生了一些文献问题。为此,需要一一辩驳,以便更好地认识该书在词学批评史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南宋前期词学界提出了“以情性为本”的词学思想。“以情性为本”是说“情性”是词的本体,它主张词应表现人的“情性”,具体地说,是指词应表现家国之感、亡国之恨。“以情性为本”的词学思想产生的背景是时代的巨变和词乐的流失。这种思想的出现,为宋词未来的发展指出了向上一路。  相似文献   

15.
合流词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构词方式及其实体形式的对生质特点为根本依据,提出了“合流词”这一新概念,同时从合流方式和构词类型、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合流词存在的事实、合流词与其组分意义之比较、同合流语的区别等几个方面,论析了“合流词”存在的客观性,颇为有力地说明了提出“合流词”新说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6.
宋代文人俗词的兴起与发展和市井俗曲密切相关,曲的词化与词的曲化充分反映了二者之间的亲密关系,词人或者就市井流行音乐填词,或者模仿市井俗曲的语言和情调进行创作,虽然词的语言和情趣都有悖于正统意识观念,但却体现出一种雅词所不具备的审美特色-俗中带雅,这种现象受到浓厚的市井俗文化氛围与词人“游戏为词”创作态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合流词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构调方式及其实体形式的性质特点为根本依据,提出了“合流词”这一新概念,同时从合流方式和构词类型、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合流词存在的事实、合流词与其组分意义之比较、同合流语的区别等几个方面,论析了“合流词”存在的客观性,颇为有力地说明了提出“合流词”新说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8.
苏轼与辛弃疾的人品与词品均属上品中的上品,他们有着良好的操行和创作声望,其词对同期和后世词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苏轼开拓了豪放词风,辛弃疾独创“稼轩体”,确立了豪放词派。苏词词风超然旷达的豪放,充分显示苏轼坦诚旷达的胸怀。辛词情感雄浑壮阔,沉郁悲壮,在豪放中更多地凸现悲壮意味。两者词风最大的差异是“旷”与“壮”,这在两人词作的选材内容、表现手法、对后世的影响上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9.
说“词”     
通行的“词”实际上指两种词汇单位 :词位变体和词位。词位和词位变体处于词汇系统的不同层级上 ,前者是词汇基本单位 ,由词汇材料成分构成 ;后者由词位变体构成 ,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词场 ;在词汇系统中 ,后者位于前者的上一结构层次。弄清“词”的所指 ,对词位理论、词汇系统理论、词类理论的建立健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浅析兼词     
一个单音词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叫做兼词。现代汉语词汇里的“甭”,“咱”,“别”等是兼词。“甭”兼用。不”和“用”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咱”兼有“早”和“晚”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多早晚”就是“多咱”,意思是“什么时候”或“几时”。在“别动手”和“别开玩笑”里的“别”,兼有“不”和“要”两个词的意思和作用,表示禁止或劝阻的语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