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参与地方立法协商是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的重要内涵。立法过程本身就是各种利益关系博弈协调的过程。政协由界别组成,是各界利益的代表,政协参与立法协商,借助政协的平台进行利益关系的博弈、协调与整合,可以保证立法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防止立法决策失误。要健全和完善人民政协参与地方立法协商,首先应当明确政协参与地方立法协商的性质与功能,不断健全和完善人民政协参与地方立法协商的程序设计,不断健全和完善政协参与地方立法协商的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2.
所谓地方立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地方立法机关在整个地方立法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明确并坚持地方立法的基本原则,是提高地方立法质量的关键,地方立法必须同时坚持以下四个基本原则;维护法制统一的原则、民主立法的原则、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和科学立法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地方教育立法过程一般分为提案、审议讨论、通过、公布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应遵守相应的程序,考虑各方面的利益.在地方教育立法过程中,除了地方政府、地方人大、教育机构及学校团体外,其他新闻媒介、利益团体、利害关系人、专家学者及民众意见等都可能对教育立法过程产生影响.除此之外,还应注意一个现象,即各个省市之间教育立法的协调问题.区域间的立法协调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加以解决,一是进行联合立法,二是联合制定规章.  相似文献   

4.
民主发展道路是由各国具体国情所决定的,中国协商民主的理念和实践已经深刻影响了西方民主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要推进协商民主,一是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基层群众自治等基本政治制度;二是构建公民参与网络,实现平等合作的官民互动;三是拓宽参与渠道,促进公民参与。  相似文献   

5.
市场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与社会主义法治相伴而生。而幅员辽阔的我国各地经济发展并不平衡 ,针对各地实际情况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在对中央立法的补充及当地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大致有弱势群体利益的被剥夺感、政府公信力的缺失、民意表达渠道不畅通、网络的推波助澜等。协商民主这一新型的民主模式,在应对群体性事件中具有独特的价值,表现在公开透明、平等对话、理性思考等方面。用协商民主的理念有效化解群体性事件,要做到正确认识新阶层的存在,协商解决利益冲突;提升政府公信力,消弭群体性事件产生的谎言之弊;完善民意表达渠道,构建公共协商机制;发挥网络的作用,构建治理群体性事件的新平台。  相似文献   

7.
建立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立法理由公开制度,有利于公众参与立法,遏制立法中的不当行为,有助于进一步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从地方法制的角度来看,从地方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开始建构立法理由公开制度,符合我国改革进程中地方“先行先试”的一贯思路,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立法理由公开制度积累经验;另一方面,立法理由公开制度作为立法公众参与的重要保障,也能成为地方法制建设和相关制度改革的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变化的新形势下,我国政党制度中政治协商发生了变化,有必要及时总结民主党派在政治协商中的实践经验,以利于从政治协商向协商民主的发展。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在向协商民主发展,并且更加制度化和程序化,这都得益于坚持以我国政党制度作为民主协商的制度保障和民主党派的政党建设保证民主协商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回顾30年发展历程,我国地方立法工作在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些问题是由于地方客观条件局限造成的,但更多的是由于制度性障碍制约的结果。地方立法应当在坚持民主参与原则下发挥地方人大常委会的主导作用,在国家统一法律体系下一切从地方实际出发,通过制度化的办法,不断提升地方立法水平,促进地方立法不断科学化、民主化。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高校的管理中,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管理与运行,是高校谋发展必须重视的一环。在论述地方高校协商民主的内涵与优势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地方高校行政化决策存在的问题,归纳出高校决策协商民主机制的运行机制,进而从民主协商各主体平等的地位、沟通的态度、辩论说理的作用、协商过程的监督、协商决策过程中第三方的引入和协商民主治理的制度保障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提升地方高校决策协商民主化水平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1.
国家资历框架是沟通衔接各级各类教育的桥梁,对于中国终身教育事业起着基础性的作用.面对中国公民终身学习权亟须保障、国际教育与文化交流推进遇阻、不同教育体系下资格转换困难、教育体系与就业市场脱节等现实诉求,国家资历框架立法势在必行.事实上,中国资历框架的立法工作已具备坚实的法律与政策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基于学习权本位、公平性和开放性的立法原则,确立以立法服务对象为出发点,以学习成果框架为基石,以学分转换为核心,以组织管理为抓手,以质量评审为保障的统筹机制,才能推动国家资历框架的规范性和长效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行的医疗事故和伤残评定标准的立法尚不完善。卫生部的《医疗事故分级标准》将四级医疗事故排除在伤残评定的标准之外,这一规定极为不合理,导致实践中许多因为医疗事故而致残的患者无法评残,丧失了请求伤残赔偿的可能。完善立法、加强监管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从立法技术角度对国家和地方的语言文字立法活动进行了分析,指出现行语言文字立法在法律效力、法律层级、语言关系类别、地方语言文字立法理论等应当改进的地方,并对重庆语言文字立法作了点评。  相似文献   

14.
科技创新立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立法理念、原则以及立法技术等问题的研究。因此,从法理学的视角,探析科技创新立法中涉及的相关问题,包括科技创新与法律制度的互动关系,科技创新立法的价值取向以及科技创新的立法模式等,可以为科技创新立法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修订以来,扩大了地方立法权,设区的市获得地方立法权,权限涉及的三方面也与公民的权利义务息息相关。但在当前地方立法机构尚不成熟、地方立法水平参差不齐、地方立法数量激增的现实情况下,地方立法权的扩大是否会对公民权利义务造成影响,值得研究与分析。以浙江省为例,针对新获地方立法权的9个设区的市,分析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规定的权限内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探求地方立法权扩大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6.
标语是国家治理的重要载体和工具,具有价值引领、社会教育、政治动员等功能,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标语的内容、发布、使用也存在种种乱象,对政府权威和国家治理造成消极影响。必须注重标语的正面宣传;进行标语的话语创新;注意标语的使用限度,做到内容健康、使用得当、传播有力,将之有效转化为民众所接受和掌握的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7.
广西的民族教育存在部分教育系统工作人员对民族教育的定义理解不准确、民族教育管理机构人员设置不合理、民族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导致民族教育无以为继,教师无法安心从事民族教育,壮汉双语教学问题突出,无法有序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针对广西民族教育存在的问题,从立法的视角提出民族教育地方性立法应该从人、财、物方面规范的内容:规定各级人民政府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增加对民族教育的投入;加大对少数民族聚居县、边境民族地区教育的扶持力度;规范民族教育师资建设,培养一批优秀民族教师队伍;加强对民族教学的建设,积极开展壮汉双语教学实验。  相似文献   

18.
由于观念上对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的排斥,长期以来,我国地方立法因其地方和部门利益倾向倍受批评和指责。利益是立法的起点,法律的核心目标就是通过均衡利益实现社会的和谐。市场经济是多元化的利益主体参与、竞争与合作的经济,市场经济下的地方立法首先应该是不同主体的利益表达机制,更应该是多种机制作用下的利益均衡系统。  相似文献   

19.
多民族国家视域下的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是一种高层次的现代文明意识.公民身份是人们国家属性的反映,对公民身份的认可是人们对国家认同的一种表达,国家认同是超越其他认同的高级认同.作为多民族国家的公民,通过公民教育,要将对本民族的认同意识与公民身份认同、国家认同三个维度协调、统一起来,不仅有效激发各民族公民的国家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也有利于保留少数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不致断裂与消失.在我国现阶段正确认识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有利于社会稳定,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自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立法协商"后,立法协商走入人们的视野。我国各地遂积极地进行立法协商实践,但由于缺乏立法协商的顶层设计,各地的实践仍然存在各种问题。立法协商的顶层设计依赖立法协商理论基础的确定以及立法协商概念的明确。立法协商的理论基础应由公共选择理论和协商民主理论构成。只有立足于此两个理论基础,才能更好地厘清立法协商与公众参与、政治协商、协商政治、行政协商几个关联概念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