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皮亚杰的游戏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亚杰的游戏理论杨宁皮亚杰的游戏理论是从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派生出来的,或者说是从他的理论构想向新的领域的一种扩展。这一理论已成为儿童游戏理论的一个重要派别,支配着当代大量的游戏研究。按照皮亚杰的理论,智慧来自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衡,所谓同化,是整体把刺激...  相似文献   

2.
林传忠 《福建教育》2022,(36):49-51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逻辑关联,根据皮亚杰认知理论,可将其划分为两个结构类型:同化类与顺应类。教师可通过充分解读和把握教材的编写体系,梳理与构建同化类与顺应类知识的结构关系,从整体出发实施教学,引导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当学生将一个新事物纳入到已有的认知图式之中时,"同化"就发生了;当学生无法将新信息同化到已有的图式中时,学生就会创建一个新的图式来组织这些信息,"顺应"就发生了.本文以无锡市"十一五"重点课题《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学习评价研究》的中期汇报课《等比数列的概念及其通项公式》一课为依托,展示数学课堂中有效达成"同化"与"顺应"的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4.
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为依据,结合教学实践阐述图式的同化、顺应原理的具体运用,探讨图式的同化与顺应的共同心理活动--联想思维在词汇记忆中的分类及其培养与训练,以提高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5.
指向学生发展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上。教师借助预习单、问卷调查、学生访谈等形式,可以做到对学生的现实学习起点心中有数。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的。如何基于学生的现实学习起点,引导学生实现认知建构,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现实起点,  相似文献   

6.
相比于2岁以前的幼儿来说,2岁之后的幼儿迎来了更高水平的自我中心化,表现为叛逆、自我中心语言、泛灵现象等。同时幼儿的去自我中心化在幼儿心里开始生根发芽,准备成为继自我中心化之后的第二棵“大树”。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儿童与周围环境作用时,环境会对儿童产生同化与顺应的作用。这两种作用是导致幼儿出现自我中心化与去自我中心化相互交织、此消彼长的原因。笔者尝试以皮亚杰的同化顺应平衡理论来解释幼儿的行为。  相似文献   

7.
陈虹余 《文教资料》2011,(33):35-36
图式理论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人因为有图式才会认知.同化和顺应是认知结构即图式发展的两大途径,这一思想与认知语言中的原型范畴理论不谋而合。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化是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儿童对某个范畴的理解是围绕该范畴的原型展开的,然后由这个原型再逐步拓展开去。某个物体如果表现出与原型的相似性,那么它就可以被视作该范畴的成员。本文通过一些教学实例来说明同化与顺应理论的运用.并探讨了同化顺应与范畴与非范畴的关系,此番探讨,使我们从一个更新的角度来认识同化与顺应,对现代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以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学说。皮亚杰认为: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皮亚杰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能简单地通过教师传授得到,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  相似文献   

9.
教师的教学决策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在课堂教学中面对预设之外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决策策略。结合教学案例阐述了常见的决策策略:"将错就错"的顺应决策、"因势利导"的同化决策和"以学定教"的应变决策。  相似文献   

10.
按照皮亚杰的观点,同化是主体将客体纳入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认知结构中去,顺应是指主体调节和改变原有图式或建立新图式以适应外界客体的过程。同化在量上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顺应在质上改变认知结构。简言之,同化导致生长,顺应导致发展,两者的结合是认知结构发展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建构主义理论是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并经过其他学者补充发展的当代认知学习理论。该理论较好地揭示了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强调学习者在认知过程中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创设与知识有关的情境、提示新旧知识的联系、组织有利于学习者知识建构的协作交流,实际上提倡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同化顺应和建构当前所学的新知识,教师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知识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相似文献   

12.
初中物理教学中“力臂”概念,历来都被物理教师看作是一个难点,甚至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也存在着困惑,这是因为: “力臂”作为物理概念,从皮亚杰的认知结构来看,学生的学习有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同化是把新学习的概念和规律整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使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13.
皮亚杰式提问是近年国外幼儿教育界流行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依据皮亚杰理论的基本观点,强调为幼儿创设一个他们自己学习和发现的环境,一反过去为幼儿提供现成知识和现成答案的做法。皮亚杰式提问的主要特点是它的“反逆性”,按照皮亚杰的观点,反逆性的提问有助于产生幼儿思考时的非平衡状态,帮助幼儿感知他们所相信的事情未必总是正确的,从而在顺应和同化新信息的同时获得认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皮亚杰建构论与现代主体性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构论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核心。 他认为图式、同化、顺应、平衡、自我调节是有机联系的,它们在认识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在活动的基础上主体去同化和顺应客体,通过自我调节不断达到平衡。鉴于皮亚杰建构论系统与现代主体性教学思想有着血脉相承的联系,为此,吸取其中蕴涵的主体在认识中的能动性的合理思想,有助于人们对现代主体性教学的深入理解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一、皮亚杰的认知冲突观 (一)平衡与不平衡的转化 皮亚杰主张人类智力功能的运作是藉助同化(Assimilation)、顺应(Accomadation)及平衡所建立的图式(Schema)完成的.我们可以借助下图对这些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作一理解.  相似文献   

16.
<正>建构主义最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提出的,他认为个体获得知识不是被动的,而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基本过程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从而建构知识,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探究式教学是美国著名的  相似文献   

17.
正一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被称为结构主义,瑞士的认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个体的认知发展,认为个体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这种建构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周围环境"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这两个基本过程来建构新的理解的。当个体能  相似文献   

18.
<正>一、语文情境教学的理论定义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早提出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人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谓的构建主义包含了两个主要的部分,一个是同化,另一个是顺应。这二者存在于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通过这两种最主要的形式进行个体的认知。在学习过程中的建构主义就是指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含义,只有教师和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在语文学习的课堂中互相配合,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9.
1 认知结构的发展机制 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是在其认识新知识的过程中,伴随着同化和顺应的认知结构不断再构建的过程,是在新水平上对原认知结构进行延伸,改组而成的新系统.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积极自觉的认知活动,来激活大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使具有逻辑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同化与顺应),才能实现在内化中再建构.如下图:  相似文献   

20.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让·保罗·皮亚杰(Jean Paul Piaget)认为:新知识的学习无非是经历同化顺应过程。个体接触到新的知识,首先是以旧的认知结构(图式)对其进行解译与吸收(同化),将新问题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当原有的认知结构暂时不能解释容纳时,则内部系统就会及时对旧的认知结构进行调整(顺应),以便包容新知识,达到认知结构的新的平衡。这就是“同化顺应”理论在认识新知识和指导教学方面的基本内容。运用这个理论指导高等学校的数学课程的教学,对贯彻“高速度与巩固性相结合”的教学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