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小说《檀香刑》中,莫言延续了他小说创作所表现的“原始生命力”主题。他围绕“檀香刑”这场大戏,给读者展示了庙堂、民间、看客三种生命意识形式。在这三者中,作者充分肯定了以孙丙和眉娘为代表的民间生命形态,张扬了那种自然原始、生机勃勃的生命意识,颂扬了中华民族的生命活力,同时也对当前人的生存世界进行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莫言新作<生死疲劳>的分析,揭示出在莫言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三方面的承续性,即:"高密东北乡"上的乡土叙事;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充满生命感觉的世界.  相似文献   

3.
《檀香刑》是莫言潜心五年完成的一部长篇力作。在这部神品妙构的小说中,作者把中国传统文化的"隐"性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小说通过对赵甲、钱丁、孙丙三和不同层面人物的深刻描写,展现出我国刑场、官场、民间文化中隐含的"隐"性面。莫言用它独有的方式对"隐"性文化做出了批判性的揭示。  相似文献   

4.
莫言在《檀香刑》中渲染了一幅热闹喧腾的生存场景。小说寓悲于喜,亦庄亦谐,血腥的残酷杀戮与蓬勃的生命意志在历史的舞台上同时上演,让人透视出众声喧哗的背后是人性的挣扎和悲凉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叙述者的功能在莫言的小说《十三步》《酒国》和《生死疲劳》中已经远远超出了故事。《十三步》通过多层级叙述的设置以及大量第二人称叙述产生了主客转换的叙述效果;《酒国》通过叙述者兼小说人物“莫言”的设置,实现了对批判主体的批判;《生死疲劳》通过动物叙述者的设置以及两种思想范式的矛盾冲突,探讨了叙述本身的可靠性与否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刘克强 《邢台学院学报》2014,(1):155-157,160
莫言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作家,其作品已被全球接收并赢得世界级声誉。《生死疲劳》作为这位寻根文学作家的主要代表作之一,体现了其写作风格。以葛浩文翻译的章回体小说《生死疲劳》为例,运用平行语料库的研究方法,探究葛氏在小说回目、正文及文化专有项三个方面的英译规律。研究表明:在回目翻译上,译者遵循"信、达"原则;在正文部分译者则采取大量删增的方法旨在加强故事的叙事性及衔接性;此外,译者对文化专有项的处理也十分到位。  相似文献   

7.
在莫言小说的人物系列中,女性形象无疑是小说的一大亮点.莫言笔下的女性世界丰富多彩,以戴凤莲、上官鲁氏和孙眉娘为观察视点,透过她们奇异的生命形式解读其独特的生存方式,进而探讨作家寄予其中的深刻文化内蕴.  相似文献   

8.
9.
高密茂腔是高密、东北乡文化的精粹,莫言从小受茂腔戏曲的耳濡目染,文学创作也含有茂腔影响的烙印。本文将从民俗茂腔的角度分析茂腔-莫言-文学创作三者之间相得益彰、流光溢彩的水乳之情。  相似文献   

10.
地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作家的创作。在故乡齐鲁文化的影响下,莫言的作品显示出了明显的地域文化特色,既有齐文化的自由浪漫,又有鲁文化的保守严肃。同时,齐鲁民间文化的现实载体——高密文化也为莫言的创作注入了活力。《蛙》作为莫言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之一,作品中描写的风俗艺术、文化观念、各式人物形象都显示出了齐文化和鲁文化,以及二者凝结成的高密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莫言小说中的神秘意象、奇诡想象带有病态化审美趋向,这历来是评论家们争论的焦点。莫言小说中的病态化审美倾向是民族集体文化心理积淀而成的一种审美范畴,同时也表征了鲁迅沉痛批判国民性的小说精神的遗失。另外,莫言在文人商品化的过程中,对"写什么"、"为谁写"、"给谁看"问题的矛盾之处也成为其病态化审美倾向的渊源。  相似文献   

12.
《商洛学院学报》2019,(1):52-59
莫言摒弃了传统文学对"匪"的丑化,在其作品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匪"的蓬勃野性与激进精神,整体上表现为食与色的交织。其塑造的男子形象兼具英雄与浪子气质,女子形象以圣母与荡妇交织的方式呈现,孩童形象潜藏匪气、半是精灵半是孽障。莫言小说的这种"匪性"书写与齐鲁大地神秘浪漫的文学传统及民间聚义、揭竿而起的历史传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是莫言的创作个性在20世纪80年代文学寻根中的集中展示。  相似文献   

13.
莫言是一位富于实验精神的作家,他在每一部作品的写作中都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色彩。他的小说对人生、对历史的洞察以及对人性的剖析独标高格。对莫言作品中"我"之视角的心理分析是贴近作家的文本进行的分类,没有先入为主地用既定成说的文艺理论术语去研究和评价莫言,这应该是一个全新的、具有创造性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莫言作品中一个更普遍、更自觉地采取的艺术手法、营造作品的章法是对寓言手法的现代性运用。在莫言的许多小说中,寓言的作用可谓非同寻常,它们或形成生命主体之间的对话效应,或对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神秘客体予以解魅、反讽,或对遭受磨难的生命主体及其精神以近似童话的方式给以鼓舞、赞美、激扬。因此,莫言的寓言总是和对生命主体精神的肯定与表达联系在一起,是一种生命主体精神的特殊的话语行为。  相似文献   

15.
村庄为莫言的文学创作开启了创造性的文学视角。莫言以村庄为书写对象,借以独特的村庄叙事手法成功的塑造了"高密东北乡"文学村落,利于他对中国民间、历史与当下进行现代性的发现。  相似文献   

16.
莫言小说苦难叙事独具特色,通过声音与色彩的运用展现出苦难的无奈与沉重;通过多元叙事与时空重构阐释出苦难的深度与广度;通过幽默与讽刺显反射出苦难的荒诞与隐痛;通过日常生活伦理的解读实现苦难的顺应与救赎。莫言小说实现了对于传统小说苦难叙事的超越与突破,让所有卑微的生命面对苦难的压迫时能够平静面对、无所畏惧,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莫言自谓"莫"言,笔下确实千言万语,语言甚是汪洋恣肆、千变万化。通过建立莫言小说语料库,分析莫言用词的特点,从相关数据中发现,词义多变以及词语超常搭配是莫言小说用词的两个显著的特点。在词义的灵活运用上,作者倾向于以字面义代替理性义,褒词贬用以及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在词语搭配上,作者多选用移就、隐喻、通感三种方式进行超常搭配。通过分析莫言的用词特点,拟从中探寻其语言表达突破常规的内在规律,进一步深化对莫言小说语言的理解和剖析。  相似文献   

18.
莫言以其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独特的艺术感觉在中国当代文学谱系中表现出独异的特质。在强烈的生命意识牵引下,莫言的小说呈现出无限的道德责任下的"罪与文学"母题,并在独特的艺术感觉下,呈现出"罪与文学"下叙事修辞和功利超越。这不仅使莫言积极吸取中国现当代文学历史资源的结果,更是他作为一名杰出作家勇于自省、承担形而上责任的体现。莫言小说中的原罪与忏悔意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思想与艺术的突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齐文化的发展历程及主要特点的分析,分别从以鳖和蛙为代表的水族类动物、以鸟和狐狸为代表的林野类动物、以牛马鸡为代表的蓄养类动物三个维度上,深入解析莫言小说中的动物意象,旨在能够进一步探究齐文化中的思想精神与文化内涵对莫言创作的深远影响,并透过各种动物意象,剖析其中的文化象征含义,充分体会莫言独特的创作手法和特色,深切感受莫言小说的无限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