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探究生产性服务进口对中国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文章建立了扩展的生产函数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生产性服务进口可以促进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技术进步。文章为探究不同生产性服务行业对制造业企业创新产出影响的异质性,将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细分为运输、信息、金融、科技和个人服务业,发现其进口均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创新产出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库(WIOD)中我国2001-2011年历年非竞争性投入产出表,文章分析了我国制造业的国内与国外生产性服务中间投入比重的变化规律,并计量检验了其对制造业贸易出口的影响。结果表明,虽然整体上,生产性服务中间投入对我国制造业贸易出口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不同生产性服务、国内生产性服务与进口生产性服务之间,效应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国内租赁和其它商业服务以及进口生产性服务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运用TC指数和RCA指数进一步分析了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并针对我国国际竞争力较低的状况提出了提升措施: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扩大对外开放,增加生产性服务进口;合理推动结构调整;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和服务品牌;加强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4.
利用2007年投入产出表和中国统计年鉴,根据服务业的中间使用率,运用参数估计方法,研究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效应及制造业对它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具有较高的间接就业效应,增加该类行业的就业人数会成倍的增加全社会就业人数。此外,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的影响空间及机制不尽相同,其中影响较大的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  相似文献   

5.
6.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提出及其内涵 生产性服务(Producer Services)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H Greenfield于1966年提出。1975年,Browning和Singelman在对服务业进行功能性分类时,也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概念,并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法律工商服务、经纪等具有知识密集和为客户提供专门性服务的行业。  相似文献   

7.
8.
新国际分工、制造业竞争力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关系的相关理论研究进展,为新国际分工条件下我国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融合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当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其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需求必将显著增加,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升级的链条十分脆弱,其根源是体制瓶颈。国有控股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和国有控股制造业企业的"联姻效应"是强化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升级链条的关键,同时还可以因此避免后工业化时代易于出现的"空洞效应"。建立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互动与融合机制基础上的业态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是加快发展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9.
生产性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促进作用及其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验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体系的关系密切。在把握生产性服务业内涵的基础上,从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体系的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出现融合趋势,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系统起到内部化合作用,以及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基地有机融合和形成复杂的产业集群等方面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体系形成的机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对策可以从改变观念、转换思想,放宽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准入,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以及加强监管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0.
数字服务贸易壁垒对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将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其中的作用机制如何,现有文献尚未给出系统性结论。基于上游数字服务中间投入和下游制造业产出之间的技术关系,构建国家—制造业行业层面的数字服务贸易限制性指数,进而对上述问题开展实证分析,其结果发现,数字服务贸易壁垒的增加对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设施与连接、支付体系等领域限制性措施增加的负面效应尤为显著。数字服务贸易壁垒的影响具有国家和行业异质性,即主要对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以及资本、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存在抑制效应。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和研发投入的增加能够削弱数字服务贸易壁垒对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负面冲击;而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的质量越高,数字服务贸易壁垒的抑制作用也越强。可见,我国应致力于削减全球数字服务贸易壁垒,加大制造业数字技术研发投入,完善数字产业相关外商直接投资准入政策,从而促进我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中国制造业虽正日渐强大,甚至被誉为正在崛起的"世界工厂",但是,中国制造业缺乏核心技术、知识资本利用率低、研发能力薄弱的问题已成为其发展的瓶颈。分析影响中国制造业创新能力的因素,探究提高中国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将有助于中国制造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和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以往对中国制造业创新能力的研究大多是从定性角度进行的,定量研究的很少,从创新效率角度的研究更少。而创新效率的研究是考察中国制造业创新质量的一种重要方法。研究发现:科技人员在制造业创新中的产出弹性弱于科研经费的产出弹性,中国制造业创新产出主要是经费拉动型的;中国制造业创新优势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而在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创新效率则偏低;在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的考察中,技术引进费用、产业外向度对于制造业创新效率有着明显的正向影响;技术消化吸收费用、产业规模对于产业创新效率提升有着不明显的正向影响;市场结构对于产业创新效率提升有着明显的负向影响。为此,提高中国制造业创新效率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充分发挥科研人员创造性;提高产业集中度,组建大型产业集团,为产业创新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适当提高产业开放度,促进中资企业获得技术溢出。  相似文献   

12.
利用回归分析与灰色关联法对佛山近十年来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目的在于进一步明晰佛山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的发展关系,最后得出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结合我国现阶段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和我国现阶段经济条件,通过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推动作用,提出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这对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提升第一、二产业竞争力,细化和深化专业化分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效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趋势和明智选择。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明显滞后于制造业发展,应该通过实现协同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借鉴美国、日本、英国、意大利、韩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上海、北京、香港、台湾、广东、江苏等省市促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实现融合发展的相关经验,从通过技术升级换代来提高竞争力、加强不同制造业的联系以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组建跨行业的共享研发机构和技术创新平台、鼓励制造业进行产业分离、培育适合于制造业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支撑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我国实现两者协同发展的措施安排。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12—2014年文化制造业16个细分行业的R&D活动数据,构建中国文化制造业R&D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BBC-DEA模型和SE-DEA模型对各细分行业的R&D创新效率进行动态分析,结果发现:我国文化制造业整体效率水平较高,但没有达到最佳状态;3年内R&D效率小幅波动上升,部分行业波动幅度较大;不同行业之间效率差异较为明显,大部分效率较低的行业,R&D规模特别是R&D经费投入上有待提高。为此,应当做到: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优化R&D资源投入配置;提高R&D人员综合素质,完善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加强技术消化吸收能力,推动行业科技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世界,产业结构进一步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迈进,现代服务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提质增效,很大程度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融合性发展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江西作为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新的历史时期,迫切需要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变经济发展的模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的进一步提升。从江西省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出发,建立灰色关联度与熵权法相结合的实证模型,对制造业与选取的十个生产性服务业指标之间的耦合性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对制造业影响最大的是软件与信息技术和金融业。  相似文献   

17.
生产性服务业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渗透性、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高开放度、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等特征,并呈现出规模化、国际化、融合化、集群化、虚拟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近年来,青岛市生产性服务业有了较快发展,但是与先进国家和国内先进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从青岛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视角,分析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建议应突出“蓝色、高端、新兴”制造业转型升级为生产性服务业开拓发展空间并提供政策支持,从而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8.
《柳州师专学报》2017,(1):98-105
基于长江经济带11省市1999-2014年市级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协整和误差修正方法检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是否存在协调互动关系,并进一步从产业发展的规模、结构、增速以及效益四个方面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算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水平.研究结果显示:在短期内,长江经济带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有单向促进作用,而在长期,二者之间呈现协调互动发展;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水平可以划分三个等级,分别是良好协调(上海)、中级协调(江苏、安徽等地)和初级协调(云南、贵州等地);在样本期内,除重庆实现突破发展外,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进程缓慢,保持由东至西递减.  相似文献   

19.
作为国民经济主体的制造业,其创新效率的持续提升对我国实现《制造业2025》蓝图有重要意义。基于DEA模型对我国先进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我国先进制造业处于大而不强的状态。其中化学药品制造、视听设备制造、电子元件制造、仪器仪表制造行业存在规模报酬递减,需要在适当降低投入要素的同时,关注技术创新质量;而飞机制造、生物药品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等存在纯技术效率不足和规模报酬递增,表示这些领域在投入要素方面需要同时考虑量与质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选取2006-2011年漳州统计年鉴的数据进行整理,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漳州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进行定量分析后得出结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与漳州制造业的灰色关联度比较高,但存在着现代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且内部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最后,本文对如何推动漳州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