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毕飞宇是当代能够很好地书写女性形象的男性作家之一,在他的力作《推拿》中,以崭新的角度向世人展示了生活在黑暗之中的一群可亲可爱的盲人,并塑造了一批女盲人的崭新形象。这对于盲人书写是一个巨大突破,可以说是毕飞宇边缘化写作的又一次成功,对于毕飞宇的女性书写既是延续又是创新,也为女性话题写作掀开了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2.
劳伦斯小说中的“黑暗”象征意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拟从“黑暗”与人们的生活、情感及情绪的变化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黑暗”与光明、生命的连结等诸方面,阐述“黑暗”这种象征在D·H·劳伦斯小说中所包含的深刻意蕴。了解了这一点,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体会劳伦斯的小说的深刻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3.
毕飞宇的长篇小说<推拿>,可以说是他小说创作生涯中的一次冒险.作家以深入人物的生理与心理的描绘来体现处于社会底层的盲人推拿师的生活.毕飞宇欲意让读者看到盲人推拿师的正常的社会生活,而并非令读者关注其"盲目"的本身.从这部作品中,人们勘探到了盲人不为人知的曲折生活及其在"黑暗"的世界中依旧拥有光明的心灵美特质,从而洞穿了正常人对盲人的某些自以为是的认知偏见.  相似文献   

4.
人际关系是很多小说家热衷探讨的主题,如哈代、曼斯菲尔德、劳伦斯等。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是二十世纪英国杰出的小说家、诗人,被称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的很多作品都着重探索在工业化和机械文明为主宰力量时期人际关系变化,尤其是男女关系。《菊馨》是他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之一。在这部作品中,  相似文献   

5.
郭粹 《小学生时代》2011,(10):54-54
为了体验残疾人的痛苦,我蒙上眼睛,打算做一回“盲人”试试。纱布一蒙,电视、冰箱、水果、报纸等等,全部消失了。我想要找爷爷玩,就凭着直觉找到爷爷的房间,“爷爷,  相似文献   

6.
马浩龙 《辅导员》2010,(13):72-72
5月8日这天,太阳刚从云层里透出第一缕金色的光芒,我就踏上了梦寐以求的世博之旅。 这天天气并不好。天,阴沉沉的;风,冷飕飕的。但是人们的热情却丝毫未减。兴奋的人群把世博园的一个个入口挤得水泄不通;粗大的队伍缓缓移动;导游们在扯着嗓子大喊……我呢,则是一只在人海中挣扎的小蚂蚁,一会儿被挤向这边,一会儿被推到那边。  相似文献   

7.
人际关系是很多小说家热衷探讨的主题,如哈代、曼斯菲尔德、劳伦斯等。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是二十世纪英国杰出的小说家、诗人,被称为英国文学史  相似文献   

8.
西林 《天津教育》2002,(11):1-1
这里阳光明媚,鲜花盛开;这里楼台错落,绿树成行。对生活在这里的大多数孩子来说,这里是一片不一样的“黑暗”。他们眼里没有光,但他们心中有光;他们看不到鲜花,却闻到了花香;他们看不到阳光,却感受到温暖;他们没见过绿树,却从脚下的落叶感受到又一个秋天的到来;他们在风声、雨声和音乐声中感受着人间。秋天到了。在盲人节到来的前夕,我们走进了这所学校。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新落成的整洁开阔的校园,是在阳光下嬉戏的孩子们的笑脸。在简洁的办公室里,曹敏校长热情接待了我们的来访。曹校长是三年前才走进这所学校的。她谈到自…  相似文献   

9.
陆海泉 《广西教育》2005,(1C):60-60
举世闻名的意大利水城威尼斯有一个马尔克广场,从一千多年前至今,无数好奇者在这个广场上重复着一个非常简单而又有趣的试验:蒙上眼睛从广场的南边线中点O出发.面对正前方的一座教堂走去(如图1).虽然这段路程仅有175米,可是在这无法统计的试验者中竟无一个人能够到达宽82米的教堂前台阶.全部偏斜到一边,走成了曲线,直至碰到两旁的石柱上.  相似文献   

10.
"盲人看",盲人怎么能"看"呢?他用什么来"看"呢?他又"看"到了什么呢?读此题目,令人疑窦顿生。这两个反差极大又极度对立的词,如此造势,极大地激起读者的好奇心。读罢全文,掩卷沉思,才悟出作者敢冒"盲人"之大不韪的真正目的:怎一个"人"字了得。一、故事引出了一个人生问题:谁该怜悯盲人,一位残疾人。他本应该得到同情和怜悯的。而"我"看到的"他"却是一个生活的强者。虽然他"远离人群"、"右手拄起盲杖",但他依然  相似文献   

11.
论劳伦斯笔下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伦斯是英国20世纪著名的作家。他的笔下塑造了大量的女性形象。她们因与环境的不和谐而使感情受到压抑,人格发生分裂。她们的生活充满了痛苦、迷惘和无奈。  相似文献   

12.
D.H.劳伦斯向来以对两性(包括同性)的身体的书写受到关注.在其短篇小说<普鲁士军官>中,军官与士兵异质的身体特征成为两人潜意识对话的基础,成为构建生命关系的出发点.以暴力实现身体欲望的诉求曲折体现了建立男性同盟的可能性及其政治意义.由身体的感觉启动无意识,唤起生命的本质存在,成为劳伦斯对抗现代工业文明理性与程序的媒介.  相似文献   

13.
劳伦斯的短篇小说《母与女》讲述的是一对被称为"女巫"的母女反目成仇的故事。母亲"老女巫"的原型是邀请劳伦斯到陶斯的女巫梅布尔,劳伦斯在给他岳母的信里对梅布尔的描述,与在《母与女》对控制欲极强的"老女巫"母亲的描写几乎相同。女儿"小女巫"的原型是曼斯菲尔德,她们的人生结局基本一致。了解故事里的人物原型对于更好地理解《母与女》大有助益。  相似文献   

14.
通过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中的男主人公保罗的人格分析,说明保罗是受畸形母爱和残缺家庭影响而发生人格分裂,成为理想爱情殉难者与残缺家庭牺牲品。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带来的许多弊病。  相似文献   

15.
劳伦斯与非理性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是劳伦斯小说创作的思想基础。受叔本华影响,劳伦斯把生存意志作为人物行动的基本动力,这主要表现为向性力和精神占有欲。受尼采影响,劳伦斯赞美躯体,重视生命的内在能量和自我超越性,并与基督教决裂,成为西方基督教道德观的激烈批判者。劳伦斯在性与无意识这两个领域,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有接受,也有超越。弗洛伊德与劳伦斯都把性、无意识与文明对立起来,但弗洛伊德进行的是否定性研究,强调对其疏导和控制,劳伦斯则认为性与无意识是原初的创造性力量,是生活的源泉,是对抗人之社会化和理性化的正面力量。非理性主义丰富和深化了劳伦斯对现代人心理世界的理解,加强了他的小说的社会批判力量。  相似文献   

16.
《莫丘利》是劳伦斯的一篇散文,它文字优美,描写细腻,它不仅是劳伦斯思想意识的展示,而且是语言艺术与音乐美,画面美的完美结合,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思想性。  相似文献   

17.
在劳伦斯看来,创作和审美都离不开情感,即离不开激情。创作的主体——作家必须是一个有着心灵激情的人。文学创作从本质上而言是作家情感的表现,也是人物的情感的表现。劳伦斯认为艺术的真谛在于表达生活的激情,艺术的任务是展现人与其周围世界在活生生之时的关系,同时,艺术的根本作用是载道。如此,小说才能是“揭示我们活生生关系变化之虹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现代主义作家,劳伦斯十分关注现代文明对人性的异化,在其中短篇小说中生动地再现了人的自然本能与现代机械文明之间的冲突。劳伦斯小说中永恒不变的主题是对扭曲人性的机械文明的鞭挞和对自然人性回归的呼吁。他认为只有回归自然,恢复两性的本来面目,才能使人类摆脱文明的梦魇,远离机器的摧残。  相似文献   

19.
在劳伦斯看来,现代文明中的人缺乏健康而激情的性爱,人没有了生命之火,没有了生命的创造力,人成了行尸走肉。正是由于人们根深蒂固地对性的丑化,对性的歪曲,正是由于现代文明对自然人性的破坏和异化,使得劳伦斯要重铸自然、健康的性爱观,以此来拯救人类,拯救英国。在劳伦斯看来,“性”是欲望的表达,是自然、洁净的,应当尊重;“性爱”是灵与肉的自然平衡、和谐如一;“性”是真实的生命激情之碰撞;“性”是自然的生命力,具有宇宙的节奏和韵律,象征着强大的生命力;“性”不仅仅是欲望,而且是美。  相似文献   

20.
D.H.劳伦斯作品自1925年首次被译介到中国之后,其传播在三十年代达到了第一个高潮,此后数十年却一直停滞不前,直至八十年代,劳伦斯作品才再次得到了认可,并于九十年代开始流行,至今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