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关中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时空差异的研究表明,社会保障、产业结构、农业发展水平、人力资源、经济卖力、生态环境是影响关中城市群综合发展差异的主要因子,县域综合发展水平差距小于社会保障、产业结构、农业发展、人口结构、经济发展以及生态水平的差距;关中城市群县域综合发展水平呈单核结构,具有南北分异、东西差异、高值中心集中的特点,在大城市影响的范围内,距离市域核心越远,县域综合发展水平下降越快,区域整体发展不协调.  相似文献   

2.
运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中部业已提出的六大城市群的现有经济发展现状分析表明:武汉、长沙、郑州三市处于城市发展的第一梯度城市,其次为洛阳、南昌、合肥;中原城市群整体发展水平位居中部首位,城市发展体系也较合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的首位城市优势显著,城市发展体系有待完善;环鄱阳湖和江淮城市群城市发展体系虽然合理,但层次较低;太原城市群则整体滞后于其余城市群的发展。这些差异使得各城市群发展的着重点表现出必然差异。  相似文献   

3.
4.
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是决定城市群在发展区域经济中作用的关键,本文在梳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城市群综合竞争力的概念、内涵以及特征,在此基础上从城市群资源聚集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竞争力以及综合经济实力竞争力四个方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以区域经济学、数量经济、计量经济学等有关理论为基础,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原城市群县域经济实际,选择与各县经济发展有关的十项指标数据,运用SPSS统计软件和GIS可视化技术,通过建立一套测度中原城市群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48个县进行了分析评价,从空间分布方面分析了中原城市群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不发达县域和欠发达县域构成了中原城市群县域的主体,发达县域和不发达县域的差异显著;(2)中原城市群省辖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受工业发展水平的影响;(3)中原城市群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呈现不均衡状态,空间差异显著,经济实力较高、实力提升较快的县域集中分布在“郑洛许三角地带”,内部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半环带状分布.  相似文献   

6.
绿色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体现形式和形象概括,城市群绿色经济发展侧重于城市群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综合优势和整体需求,侧重于空间结构的整体布局、产业结构的优化配置、综合体系和配套政策。我们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提出了长株潭城市群绿色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为其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7.
主成份分析运用降维的思想全面分析多项指标,从中提取较少几项互不相关的综合指标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既降低数据的维数,并且克服了数据间的相关性又保留了原始数据包含的信息,是分析变得简单易行.以2015年安徽省16地市的主要经济指标为基础,运用主成份分析得出反映地区经济基础、生活水平和物质状况、商业贸易繁荣度的三个主成份,并以此对安徽城市经济实力进行排序和综合评价,得出省会合肥经济实力最强,皖东南地市经济较强,皖北皖西城市经济较弱的结论,与实际情况非常吻合.最后分析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并给出改善的有效对策,以期为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这不但在理论上,实践上对安徽地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都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侯天琛 《天中学刊》2006,21(5):66-69
发挥中原城市群带动作用是中原崛起的重要途径,中原崛起必须依靠中原城市群的崛起.从区位、交通、资源、产业基础、综合实力、城市职能等方面,分析了中原城市群发展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综合评价了中原城市群的建设水平,提出了提高中原城市群综合实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从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指标分析与SWOT分析相结合的角度,可以透视出镇江经济发展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国民经济运行已步入递增式快速发展的轨道,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镇江的经济总量规模和平均水平与苏南板块其他城市相比有较大的差距;镇江产业结构的调整还存在结构性偏差;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因此,要进一步提高镇江的综合经济实力,应大力推进和实施沿岸发展战略、跨越式发展战略、体制创新战略等十大战略。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论文的理论依据和计算方法,以总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为限制性因素,选择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和三大城市群的平均水平作为目标城市群,分别计算中原城市群相应指标的虚拟值和各个虚拟值占目标城市群相应指标的比重,经过分析认为:中原城市群经济是不整合的.  相似文献   

11.
以城市群带动中部崛起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突飞猛进,西部大开发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三重夹击下,实现中部崛起的关键是要立足于中部地区的实际,选择赶超式发展的模式,采取以发展中心城市为主的城市群战略,加快中部六省城市化进程步伐,并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中部地区跨越式发展,最终实现中部崛起,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2003—2011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建立空间计量模型,考察经济集聚对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根据柯善咨、向娟(2012),文章修正了现有文献忽略城市资本存量所导致的内生性偏误,以得到更加可靠的估计结果。研究表明,控制了城市资本存量、产业结构、人力资本、财政支出和基础设施等因素后,经济集聚对城市劳动生产率有着显著为正的作用,作用强度在城市间存在差异:东部城市经济集聚的劳动生产率效应强于西部城市,弱于中部城市。同时,邻近城市的劳动生产率会相互促进,即存在劳动生产率的空间溢出,这在东部城市中最为明显。研究结论为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差异提供了一种经济集聚视角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成渝经济区是西部最发达的城市群,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可望建设成为我国第四大组团式城市群。本文从必要性和可行性两个方面展开分析,认为我国现有三大城市群容纳力有限,发展第四大城市群是未来的必然趋势,而成渝经济区具有良好的城市群基础、经济实力和客观条件,最可能发展成为我国第四大城市群,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为成渝组团式城市群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我国四大城市群教育综合竞争力与教育合作区的战略构想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相似文献   

15.
采用经济环境、生活环境、科教环境和公共服务环境等要素构建安徽省城市人才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因子分析综合评价安徽省16个城市的人才吸引力。结果表明,安徽各城市的人才吸引力存在较强的异质性。其中,合肥、马鞍山、芜湖、黄山、宣城和铜陵等6个城市人才吸引力水平综合评价得分大于0,而其余城市综合评价得分小于0。进一步采用聚类分析,将安徽城市按照人才吸引力水平高低划分为高度吸引型、中度吸引型和低度吸引型。  相似文献   

16.
安徽长三角城市群是安徽省对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重要区域,在推进安徽省供给侧结构改革和产业结构优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基于2011-2015年安徽省长三角城市群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原始数据,结合各市产业实际发展方向,构建长三角城市群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度和主分量分析法对2011-2015年数据进行分析,提出提升安徽省长三角城市群技术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城市综合实力代表了一定时期该地区的经济、科技、文化等发展水平,试采用2014年广西地级市的统计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地区城市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失衡,存在桂东地区发展较好,而桂西发展较为落后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