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教育技术”的形成过程,并对“教育技术”的定义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教育技术”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对“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与“电化教育”的比较,指出了“教育技术”这一名称在我国教育领域统一规范使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厘清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是实现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基本前提,也是技术时代讲好教育故事的必然选择。历史地看,技术与教育的双向互动,呈现出“傲慢”与“偏见”的相互博弈,技术对教育大致经历了从“沉睡”到“觉醒”再到“扩张”的阶段性旅程,教育对技术则进行了从“无视”到“接纳”再到“迷失”的即时性回应。基于此,文章从场域冲突的视角,分析了技术“傲慢”与教育“偏见”的成因:“技术意向性”与“教育对象性”的结构冲突、“形而下之器”与“形而上之道”的惯习冲突、“技术成事”与“教育成人”的权力冲突。由此,造成了主体性消解、创新性束缚、生命性遮蔽等问题。为更好促成两者的深度融合,需要在“载道于器”层面上把握技术辅助教育的功能定位,在“以道御器”层面上把握教育主导技术的育人核心,在“道器相长”层面上把握教育协同技术的相向而行。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预案共识”、“教学现实”的内涵,探讨了将“预案共识”转变为“教学现实”的三种教学技术的概念及实施要点,即:媒体使用技术、实验探究技术和教学调控技术.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技术人才的技术素养内涵和智力结构要素的比较分析,指出技术素养培养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了“隐性工作过程”和“显性工作过程”的概念,并且给予了基于技术素养和智力因素的深入分析论证。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就如何实现基于“隐性工作过程”的技术素养培养,提出了“过程”、“整合”、“记忆”、“联系”、“转换”...  相似文献   

5.
印度自1947年独立以来,其技术教育在经历了中央集权管理、合作治理以及多元互动治理三大阶段后,基本实现了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当前印度技术教育强调政府、高校、市场、社会的共同治理,并分别扮演着“守门员”“执行者”“催化剂”及“仲裁者”角色。在未来,印度在持续优化当前技术教育治理体系的基础上,应着重关注治理体系从“治理结构”到“治理效能”的深层转移,强调信息技术与技术教育治理的有机结合,尤其要关注妥善处理各治理主体“利益冲突”的技术及艺术问题。  相似文献   

6.
如果不从社会大系统的角度来看技术,而是静态地看“技术本身”,则技术本身的要素主要是由实体要素、知识要素与经验要素构成。技术的本质是实体、知识与经验三要素相互作用的整体性的实践涌现。“涌现”体现了“知识与技能”的整体性,“实践涌现”体现了技术各要素相互作用后产生了各单个技术要素不具有的实践性质。技术本身的要素构成及技术“实践涌现”的本质,要求技术人才的素质结构应以技术知识为基础、以技术能力为核心、以技术意志为动力系统,三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7.
人们对技术的哲思经历了“无思之思”、“有思之思”和“反思之思”三个阶段。“无思之思”是哲学史中对技术的不显眼的、零散的思考;“有思之思”是自技术哲学诞生以后,逐渐形成的对技术所作的较为全面、系统的思考;“反思之思”是对于技术哲学自身发展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昭示了当代技术哲学发展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8.
《中国职工教育》2010,(3):F0002-F0002
近几年来,湖北省电力公司积极探索工会“大学校”建设路径,大力推进职工素质提升工程。在2009年开展的“技能培训年”活动中该公司陆续举办了“10千伏带电作业技术比武”、“女职工变电运行高技能比武”、“供电服务技能竞赛”、“500千伏输电线路专业技能比武”、“亮化杯”、“路灯安装检修技术比武”等涵盖所属单位、各岗位的技术比武活动。  相似文献   

9.
中国“电化教育”易名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学术命名、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等学科定位的角度出发 ,探讨了目前我国关于“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现代教育信息技术”、“e-Education“等九种易名说 ,反映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及其动态。笔者认为 ,“电化教育”符合中国的教育国情 ,强调智能形态与技术的结合 ;强调科技以人为本 ,服务于教学 ,而不是单纯的物化技术或技术手段的现代化。为了使中国电化教育能与国际接轨 ,笔者就我国目前电化教育的几个“品牌”的英文译名 ,提出了作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以电化教育的出现为标志,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飞跃,人们不仅可以通过老师和书本而学习,还可以借助更多的教育媒体而学习,使教与学向更高质、高效方向前进,向最优化方向发展。现阶段,应该正确处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的关系,纠正教育技术领域重“电”轻“教”、重“硬”轻“软”、重“技术”轻“理论”、重“科技”轻“人文”的倾向,使先进的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和体制改革中充分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不同的课程,由于开设时间和发展阶段有所不同,即使是同类课程,其各自面临的问题也会不尽相同。总体而言,老课程要做的是精益求精,而新课程需要的则是落地生根。那么,具体而言它们需要做些什么呢?在本期“课程发展”栏目中,我们选择了技术课程的“老将”信息技术课程和“新兵”通用技术课程作为讨论的对象,而探讨将围绕着“技术”的关键词“知识”、“方法”、“态度”和“课程”的关键词“实践”、“自主”、“创新”展开。  相似文献   

12.
“智能交互”教育技术是应用在教育领域的、以人工智能与交互为基础的技术。它呈现人类智能,辅助学生实现基于理解的学习,激发深度学习。文章从“智能交互”和“深度学习”的角度出发,探究“智能交互”教育技术对美术深度学习的促进作用,论述了“深度学习”“学生主体”“智能”“交互”四种不同理念下“智能交互”教育技术在美术深度学习中的应用实践。  相似文献   

13.
《中国成人教育》2006,(8):F0002-F0002
山东工业职业学院是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占地近千亩。学院立足山东、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在校生11000余人。学院依托冶金、面向社会、服务地方,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适应社会的专业群体。目前以工科为主线,设置“数控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电气自动化”、“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会计学”、“冶金技术”、“材料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汽车监测与维修”、“应用化工技术”、“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产品造型设计”、“装潢艺术设计”等26个…  相似文献   

14.
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核心是“象”,“象”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有着极强生命力。“象”与教育技术同源、同构、同质。“象”的内涵、特征、特点、功能及其行象的方法:观物取象、制器立象、立象尽意、想象、兴象、象外之象、超以象外、得意忘象等均妙契于教育技术,为教育技术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为彰显教育价值提供了有力手段,也为构建教育技术“象学”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通信科学技术名词》中,“IT”是个缩写词,其英文全称为“information tchnology”,其对应的中文名为“信息技术”。这样,“IT技术”用中文表述实际上就是“信息技术技术”,“技术”重复了。由此可见,不能滥用“IT技术”这个词。  相似文献   

16.
《教育信息技术》2013,(7):I0002-I0002
湖南省武潭镇中心学校涵盖学校19所,在校学生6586人,在编在岗教师348人,有市、县骨干教师12人。学校先后荣获省级“模范教工之家”、“县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市县“文明单位”、县“校本教研示范校”等荣誉称号。近年来,学校在大力进行新课程改革,着力推进现代教禽技术“班班通工程”,“远程教育工程”,在创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等方而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世界,真正可以称得上“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恐怕要数科学技术了:且不说众人关注的转基因技术,也不说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人类干细胞移植和“克隆”技术,单是“嫦娥”“神七”的升空就足以令国人骄傲、世人瞩目了。  相似文献   

18.
墨子是先秦时期少有的重视技术价值的思想家和科学家,其技术价值思想极其丰富和深邃,集中表现在五个方面:“赖其力者生”反映了技术的生存价值;“兴天下之利”反映了技术的社会价值;“博乎道术”体现了技术的职业价值;“为方以矩”彰显了技术的规范价值;“以作为述”反映了技术的知识价值、科学价值以及技术教育的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文章首先阐述了“表面工程技术”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以及明确了“表面工程技术”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然后论述了“表面工程技术”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接着说明了“表面工程技术”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策略,最后论述了“表面工程技术”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教育数字化转型新阶段,教育工作者应关注作为“人”本身及其数字文化存在的属性,以更好地促进教学创新。教育技术用户对“热”技术的“冷”态度说明,作为数字文化存在的“人”没有与技术实践理性地有效融合,研究并实践文化视域下教育技术伦理至关重要。文章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视域下教育技术伦理的内涵,即学习者、教学者、管理者等不同伦理主体在技术支持的“真我”与“虚我”混合恰适的文化场域内,在创造、使用与管理含纳技术的教学过程与资源中,相互理解、尊重,并形成有效驱动力以更好地践行教与学,最终实现“自我”“群我”与“类我”的和谐统一。文章还通过详细分析翻转课堂和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课例两个案例,进一步阐释了文化视域下教育技术伦理在数字化转型与教学创新过程中的价值,并作了反思与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