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无直接利益冲突"是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中一种较为特殊且值得警惕和重视的表现形式。以"无直接利益冲突"发生发展激化的不同阶段作为研究的坐标,分析参与者在不同阶段的群体心态及其疏导策略,能够为我们从根本上防范、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赢得宝贵的时间,创造和谐的氛围,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群体心态的优化和社会矛盾的化解。  相似文献   

2.
“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自提出以来,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众所周知,解决“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的途径是多方面的,要靠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管理的合力来解决。但因为“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是人们心理冲突和情绪宣泄的结果,因此文化在化解此类矛盾中有其特殊的功能和作用。本刊特约了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孙玉杰教授结合她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问题研究”组织了这组笔谈,旨从文化建设的角度来探求解决这类矛盾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出现的社会时代背景,要求加强舆论的引导力,而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中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强舆论引导,在政府、民众、媒体三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充分发挥三者在舆论引导功能,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  相似文献   

4.
"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的体制性症结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直接利益冲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矛盾,而是社会矛盾日趋复杂的外在表现.利益表达渠道不畅导致社会矛盾外溢、贫富分化引起社会心态失衡、基层政府权威弱化造成社会规范失序以及社会治理机制的内在缺陷等是诱发无直接利益冲突的体制性症结.只有针对这些体制性症结,深化制度改革与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无直接利益冲突,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5.
产生“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民众利益诉求渠道不畅通,许多利益诉求达不到国家法律和政策的层面,致使许多关系民生的利益矛盾长期积累得不到解决,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并最终产生消极的甚至对立的社会情绪,引发“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因此,有效减少“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应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渠道和增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意识入手。  相似文献   

6.
近来,我国有些地区出现"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特殊现象。这种"无直接利益冲突"具有许多有别于直接利益冲突的特征。它具有深层次的历史根源、社会背景、现实依据和诱发因素。对"无直接利益冲突",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预防,消除隐患,确保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7.
"无直接利益冲突"参与者特定的身份意识在"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发生、发展和演变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其身份意识主要表现为:从"无直接利益冲突"参与者在社会结构中地位的角度看,他们大多把自己看作是社会结构中的弱者;从"无直接利益冲突"参与者在政治系统运行中的体验来看,他们大多有一种受压制的政治想象;从"无直接利益冲突"参与者的生存状态来看,他们大多把自己看作是与主流社会不同的、具有异质性的边缘人;从"无直接利益冲突"参与者政治意识的发展态势来看,他们的群体意识在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8.
“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存在,目前有数量增多、涉及面扩大、暴力和危害程度增强的趋势,其成因主要有经济、社会、文化和国际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如何化解这类矛盾,一些国家在宏观理念和政策上都积累了丰富经验。研究和借鉴国外的这些矛盾和经验,对全面把握我国的“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现状、主要成因及在宏观上如何化解这类矛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涉及到社会道德中的公平正义观和道德规范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此类矛盾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现实社会矛盾,也关系到社会道德问题。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应当重视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公平正义观,正确处理坚持正义与遵守规则的关系,使整个社会沿着理智的建设性的轨道发展。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特别是近年出现的“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多维度、多视角的思考,更需要探索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法与手段。由于“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更多地反映在社会公众的心理和情绪上,因此,除采取政治的和法律的手段外,更需要从提高人们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方面下功夫。所以,通过舆论引导,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培育共生理念,倡导宽容社会心态,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1.
“无直接利益冲突”是新时期我国一些地方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矛盾表现形式,这种社会矛盾的具体表现是:一个偶然性的突发事件发生后,众多与冲突事件无关,且无自己的直接利益诉求的人以围观、起哄等形式对弱者进行声援,其目的并不是为了谋取某种利益,而是借机会来发泄自己心中淤积的不满情绪.“无直接利益冲突”看似偶然,实属必然,冲突背后往往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客观对待、理性处置、积极预防“无直接利益冲突”,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从而实现“五位一体”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P17)当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特别是国内一些社会矛盾事件中出现的“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如何正确处理社会矛盾,是所有国家在迈向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一些国家在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方面,从宏观执政理念、微观政策设计到具体实践操作等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一系列由无直接相关利益者参与的群体性事件——"无直接利益冲突"频频发生,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议题。从"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内涵、性质、特征、产生原因和化解思路和对策等方面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简要分析,以期为该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社会政治发展和"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发生,引发中国社会政治格局呈现四个特征。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在于权力的转移和权利的分配;要求扩大政治参与、实现自由平等的利益均衡;面临市场化带来的社会诚信日益缺失,传统伦理道德不断解构。国内外学者十分关注"无直接利益冲突"的演变,聚焦在走向对抗还是合作的论辩。通过比较分析后得出:"无直接利益冲突"走向对抗的条件不存在,只能朝向抗争性的合作方向发展。为此,中国应该在整合政治资源的前提下,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消除社会政治发展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从根本上保障人民的利益。“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实质上是社会主要矛盾以及诸多具体利益矛盾在社会心理上的反映,要从源头上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包括“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在内的各类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是化解目前我国社会矛盾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国"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频频发生,并对社会产生了不小的震荡。要消除这一新型冲突现象,就必须认识到"无直接利益冲突"不同于一般的利益冲突,有其自身的特征。而且应该清楚,它虽然也有一定的"正功能",但显现更多的却是其"负功能",只有全面地把握其特征与功能,追溯其产生根源与形成机制,才能寻找到医治这一社会病症的良方。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至今仍闪耀着时代的光芒。用马克思主义利益观透视非直接利益冲突,不难发现:“非直接利益冲突”根源于现实利益冲突,本质上是一种现实利益的冲突博弈;大力推进社会建设,着力改善民生,切实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化解“非直接利益冲突”背后的利益矛盾,实现利益和谐,才能从根本上化解“非直接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18.
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在发生上表现为前期组织的隐蔽性、利益冲突的主导性、迅速蔓延的扩散性等特征;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参与主体在身心、思维、情绪、行为方式等方面具有许多的矛盾特征;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在行为上表现出自发性、偶然性、现场无组织性、匿名性、失范性、短暂性、无直接利益冲突等特点;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在态势上表现的特点有引发的诱因越来越多样,反复性、模仿性、组织性显现,网络作用凸显,社会影响度增大。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在社会、高校和高校学生群体3个层面的负面影响,可导致"三输"局面。  相似文献   

19.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参与者众多的、把矛头指向政府机关及强势群体的无直接利益冲突行为属于集体行为的范畴。"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的产生既是以对某些地方政府机关及强势群体的失望为基础条件,又是以对党和国家的信赖为基本前提。社会转型期的大多数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都可以被看作是民众为维护其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不受地方权力和强势群体的侵害,改善行动者在当地具体的生存环境,依靠集体的力量,利用国家权力来维护自己权益所作出的集体行为。  相似文献   

20.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参与者众多的、把矛头指向政府机关及强势群体的无直接利益冲突行为属于集体行为的范畴。"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的产生既是以对某些地方政府机关及强势群体的失望为基础条件,又是以对党和国家的信赖为基本前提。社会转型期的大多数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都可以被看作是民众为维护其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不受地方权力和强势群体的侵害,改善行动者在当地具体的生存环境,依靠集体的力量,利用国家权力来维护自己权益所作出的集体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