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中国神话学研究以“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文革”结束为分界点,经历了萌芽,建构,低迷,繁荣四个阶段。资料搜集由1920-1930年代的“整理国故”逐渐转向田间作业,建国后,形成搜集民间神话的高潮;在翻译介绍西方理论资料方面,也经历了从建国前简单的混合介绍到“文革”结束后分门别类的全面展开。中国神话学研究从理论到个体形象,从症状学特征到不同民族之间的比较研究以及神话史学等方面的取得重大成果。港台神话研究1950年代突起,有“乾嘉”遗我,成绩斐然;国外的神话研究以日本,苏联为代表,各自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其他各国的研究者在传播中国神话方面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1949年之后的四、五年间,新中国存在着以赵树理、茅盾和胡风为代表和三 种现实主义;文革前的17年 ,新中国文学取得了五方面巨大成就,其教训是未能实现从战争年代的思维模式到建设时期思维模式的转变;文革期间,四人帮的“四论”统治了中国文坛,造成中国文坛不可能出现真正的好作品;1987-1989年,是新中国文学收获最丰富、创作最繁荣的13年;1990年代的中国文学,出于了“五四”变化,存在7个问题,有5个经验;21世纪的中国文学将产生7种“位移”。  相似文献   

3.
语言怪圈社会镜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从语言角度揭示文革悲剧的社会意义,记取历史教训,促进我国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文章从两个方面对“文革”言语作了简要论析:一是“文革”言语的成因及其基本特点:政治高压、舆论一律的催生儿,当前“统一”而又混乱的语言怪圈;二是“文革”言语是混乱的社会生活的镜像。  相似文献   

4.
进入90年代,一大批五六十年代毕业的中小学优秀教师将陆续退出教学岗位,取而代之的将是“文革”中或“文革”后毕业的中青年教师。如何使这些中青年教师,特别青年教师尽快成为教育教学骨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需要我们作艰苦细致的工作。教师的成长取决于主客观多方面的因素,本文仅就骨干教师的心理素质及其培养谈点意见。一、骨干教师应具备的良好心理素质笔者认为,骨干教师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素质:政治方向明确,思想端正,事业心和责任感强,有为教育事业贡献一切的崇高思想品质;富于开拓,大胆创新,乐于奉献;有…  相似文献   

5.
半个世纪以来,内蒙古当代诗歌发展虽几经曲折,但取得的成绩是丰硕而辉煌的。50年代至60年代初是内蒙古当代诗歌的黄金时代,以吟唱时代的欢快颂歌为标志;在“左”的政治影响下,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是自治区诗歌发展历程中沉寂荒芜的时期;新时期以来,自治区诗歌创作进入了复兴阶段,沉默了20年的老作家复出,一批在文革后期从迷惘中觉醒的年轻作家崛起,他们忠实于自己的感受,在倾诉心灵之歌的同时,不再满足于表现方法的陈旧,进行了从内容到形式的探索。内蒙古自治区老中青几代诗人历经半个世纪的努力与探索,才使自治区诗歌获得了“人的精神的觉醒和人的艺术个性的复归”,从创作的单一模式走向自身创造的广阔天地  相似文献   

6.
阿楠 《江西教育》2004,(19):18-20
有关资料显示:建国50多年来,我国曾出现过三次离婚高潮,其中20世纪50年代的离婚高潮中.全国有110多万对离婚者;“文革”中出现了第二次离婚高潮,离婚人数高到180多万对;第三次离婚高潮是在90年代初。从这以后离婚率一直处于攀升的势头。  相似文献   

7.
自古以来,语文教学就具有鲜明的倾向性。从孔孟之道到程朱理学,反映的是封建儒家思想的倾向;自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新语文中又有了反帝反封建的内容;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后,突出政治,以阶级斗争为纲是语文教学中的主流。恢复高考以来,语文的倾向性在逐步减弱,学科专业性不断突出,似乎语文就是学习语言文字写作知识而已,我们在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材向来是根据教育部教学大纲来改革的。“文革”前,1963年时,中学语文注重培养学生的“双基”(即语文的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文革”后,1978年,中学语文除培养学生的“双基”外强调语文课的思想性;到80年代中期,又强调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现在教育部重新修订了语文教学大纲,又颁布了义务教育的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研究员顾振彪认为,目前新的语文教学大纲是从三个方面强调语文教学目标,一是价值观,二是方法,三是知识能力。语文教学目标首先是作为灵魂的个性、人格,其次才是作为核心…  相似文献   

9.
在关于晚清以降中国思想史的叙述中,“启蒙”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从晚清“开民智,新民德”,五四”掀起声势浩大的启蒙运动,随后展开为以鲁迅为代表新文学精英的文学救国,科学话语的扩散和教育体制的革新,到“救亡压倒启蒙”,启蒙者和被启蒙者的位置互换,经由“延安整风”、“1957反右”和“文革”,知识分子的启蒙意识和社会实践,日益萎缩、消失殆尽;再到1980年代“新启蒙运动”勃兴,趋向高潮,  相似文献   

10.
牛汉“文革”时期的诗歌创作,不仅凝结了他本人的命运与痛苦,也表现了特定年代诗人的精神世界。四十年代与“文革”时期相比,牛汉诗歌创作中的主体形象的改变体现了诗人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文革”时期的诗歌创作强化了生命意识,充分揭示了“文革”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艰危处境以及他们坚韧不屈的精神反抗。  相似文献   

11.
反思“文革”中的知识分子,不能不提郭沫若。有人称,作为一代文化名人,郭沫若的成就和失误都达到了他同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最高程度。成就不好说,他的《青铜时代》、《十批判书》都是“文革”前的产物,“文革”中硕果仅存的《李白与杜甫》一书对杜甫的诋毁,今天看来显然有政治投机的成分;而他的失误的典型性,则随着时光的推移显得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12.
我上高中时,正值“文革”中期。我读书的学校叫枣园中学,离家约30里。枣中在“文革”前是县里一所重点中学,那里的师资力量很强。我在两年的高中生活中也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枣中离县城较远,在那个年代,凡是“政治上有点问题”的老师,大都聚集在枣中,那些老师往往都是一些知识渊博、教  相似文献   

13.
1990年代以来叙述“80年代”的小说在“80年代”与文革的关系描述上表现出对历史连续性的尊重,显现了鲜明的当代史意识.“80年代”与文革的连续性在文本中大体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这些作品或多或少地将影响甚至左右80年代的一些思想资源追溯或归因至文革时代;二是这些作品或浅或隐地指出由于思想意识的滞后性,文革期间所形成一系列思想意识与文化观念继续残留到80年代,影响了80年代的社会生活.1990作家对于文革与“80年代”历史连续性的重新认识使其在叙述过程中将历史充分复杂化,在明确特定历史时期主导性特征的同时,获得对历史更为全面多元的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14.
文革中的学术研究比起文艺批评来要冷寂得多,这是由学术研究的特性决定的。文革学术离政治运动的前沿较远,但并不等于说,文革学术就与文革政治无关,恰恰相反,文革政治利用学术为其服务。论文从分析“评《水浒》”运动和“评《红楼梦》”运动这两场运动入手,看“文革”影射现实政治的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在竞争中培养与选拔新一代学科明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杜耀进,黄克新,李顺福80年代初期我们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来弥补“文革”所造成的学科梯队断层;80年代后期我们又致力于克服“出国热”给学科梯队建设带来的冲击;而今我们又面临着市场经济的挑战。不管形势如何变化...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后李锐、韩少功的“文革”题材小说以民间视角来反思“文革”历史,具有双重意义内涵:民间苦难与民间伦理是对“文革”意识形态高调的戳穿与消解,民间的藏污纳垢、愚盲昏昧又使之成为“文革”专制和迷信的基础和土壤。这样的“文革”叙事走出了80年代道德主义和启蒙主义的局限,揭示了“文革”历史的复杂性、多样性。与此同时,真诚而理性地还原底层社会的生存形态,传达民间的意义和声音,也成为这个时代一部分知识分子寻找和建立精神归宿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国外各阶级各阶层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内由于受“文革”动乱的影响,阶级关系十分混乱。根据国内外阶级关系的实际情况,邓小平对阶级理论进行了深刻反思和科学总结,认为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工作中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尊重和爱护农民阶级的改革愿望和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农民阶级改革的先锋作用;必须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当代诗歌与政治、经济、化、教育、社会诸问题联系紧密,其基本走向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60年代至70年代末是“以政治为本”的诗歌;80年代至90年代是“以语言为本”的诗歌;进入21世纪以来转向“以人为本”的诗歌。多元共存、兼容自由、关注人性和生态环境,已日渐成为中国当代诗歌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9.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社会的一大奇观。在“文革”以前,它具有探索性质;在“文革”期间,随着阶级斗争扩大化指导思想的升级,逐渐演变成一场政治运动。对这一运动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20.
当代作家笔下的"文革"日常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文革”题材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旨在凸现动乱年代中普通人远离政治狂热、逍遥于平凡日常生活中的主题。这些作品既开辟了“文革”题材文学的新天地,又揭示了意味深长的人生哲理:中国平民对日常生活情趣的执着,以及善于和政治狂热周旋的心态,这是他们抵御政治狂热的一股不可低估的力量。由此也产生了重新认识世俗心态与日常生活积极意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