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汉书·杨震传》中有—个故事:杨震赴东莱郡上任太守的时候,途经昌邑。杨震当年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正好是昌邑令。为了感谢杨震的知遇之恩,王密“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说:“暮夜无知者!”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听后遂“愧而出”。  相似文献   

2.
《肇论》一书是僧肇佛教思想的集中体现。僧肇在《肇论》中,通过对核心范畴体系的建构,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思想。因此,对《肇论》的"本无"、"动静"、"真假"、"无知"、"涅槃"等核心范畴体系的解读,可以更好的把握僧肇的佛教思想。由于受到当时玄学思维的影响,僧肇在进行核心范畴体系的建构时,很多地方运用了老庄的哲学范畴来阐释佛教思想。但僧肇并没有把佛教引入玄学,而是把中国固有的哲学思想会通佛教般若空观思想,从而把玄学纯粹的思辨概念及其范畴体系引向了佛教的信仰,这是僧肇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拉美陷阱”的成因、影响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世纪中期以来,拉美各国纷纷跌入"经济有增长、社会无发展"的"拉美陷阱"."拉美陷阱"不仅长期困扰拉美各国,也困扰着与拉美各国有相似经历的广大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4.
《肇论》一书是僧肇佛教思想的集中体现。僧肇在《肇论》中,通过对核心范畴体系的建构,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思想。因此,对《肇论》的“本无”、“动静”、“真假”、“无知”、“涅椠”等核心范畴体系的解读,可以更好的把握僧肇的佛教思想。由于受到当时玄学思维的影响,僧肇在进行核心范畴体系的建构时,很多地方运用了老庄的哲学范畴来阐释佛教思想。但僧肇并没有把佛教引入玄学,而是把中国固有的哲学思想会通佛教般若空观思想,从而把玄学纯粹的思辨概念及其范畴体系引向了佛教的信仰,这是僧肇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杨震是东汉安帝时期的大儒与名臣。他精通儒学,居官清廉,身居高位,却不愿恋栈自保,对于皇帝的失德失政,每每极言直谏。杨震对朝政的批评,触及到东汉统治体制的所有弊端:外戚干政、宦官弄权、乳母乱政、贪污成风、朋党之争。秉执儒家"修齐治平"之学,没有真正融入官场"利益集团"之中,是杨震被当政集团迫害致死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对于上帝的能力如何融贯在人的整个生存及万事万物的存在与运动之中这一问题,库萨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他在早期的《论有知识的无知》中已初步提出极大和对立面的相合来表达上帝的这种能力,虽不如中、后期成熟,但已与以阿奎那为代表的类比性认识模式和艾克哈特为代表的神秘主义体验模式有效区分开来了,而这正是理解库萨所谓的有知识的无知的关键,也是把握其背后的根据——即对立面相合的思想——现代辩证法之区别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孔子"不知之知"思想和苏格拉底"自知无知"思想在方法和目的上存在差异,同时又有相通之处:两者都体现出真实诚恳的态度,阐释出自知之明的德性以及折射出生命本体的智慧。在物质经济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过多地去追求经济上的财富,很少审视自己内心的德性。人们只有内心世界达到充实与净化状态,其精神境界才能够得到相应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从孔门三弟子就乃师一个断言的对话中,可见孔子亲授弟子如何受业,而弟子好学精神又同孔子授业有何关系。  相似文献   

9.
东汉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清白吏杨震,曾于华山脚下多次设馆授徒,时间达20 余年,弟子达3 000 多人。他乐教不倦,学识渊博,师德高尚,时人尊称为“关西孔子”。  相似文献   

10.
梁阁亭 《课外阅读》2013,(14):56-57
东汉时,荆州刺史杨震听说王密德才兼备就征召他,举荐他为"茂才"。经过升迁,杨震做了东莱太守。当他去东莱上任的时候,路过昌邑,原来由杨震所推荐为茂才的王密现任昌邑县的县令。为了感谢杨震的知遇之恩,王密深夜一人前来拜  相似文献   

11.
正一个班既有优等生,又有后进生。班主任千万不能因为后进生学习不好或表现不好而放弃对他们的培养和教育,后进生是可以转化的。班主任的冷眼相看,或许是把他们推向更为错误的方面。对后进生这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师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同时把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和雨露,健康成长。一、以爱心抚慰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考证学是清代政治高压下的产物。与一般考证学家不同,戴震比较关注孔子“有德无位”事件,认为孔子因“有德无位”而传道。该解释是戴震确立“由考证而闻道”之角色的重要依据。戴震之以闻道为使命,有其批评宋儒与考证学的双重考虑。在他看来,闻道亦有其现实社会政治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思想史上《易经》较早提出天命无常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天命神学论;孔子于其后系统阐述了与传统天命神学有别的天命有常论。比较二者天命观的区别与联系,对于深入理解中国天命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大钊的儒家文化情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大钊认为,孔子有“实在的孔子”、“历史的孔子”和“世界的孔子”三种存在形态,对不同类型的孔子应区分对待,儒家的修养观和境界观、儒学的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仍对现代人有所裨益。这正是李大钊的与众不同和过人之处,它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8.
探究是完成STEM学习的核心途径.然而,对于"什么是真正的探究",仍存在观念误读与实践偏差.杜威探究认识论打破了传统认识论二元对立的局面,对探究的本质与过程以及情境、经验、问题等关键概念进行了阐明与构造.因此,借助杜威探究认识论,对STEM学习中的"探究"哲学意蕴进行审思,对其跨学科和问题解决特性予以释误,并对围绕探究开展的历史实践加以剖析.研究表明,STEM学习中的"探究"应以有价值的问题为原点,经由"有控制的转变"而获得"有根据的断言".STEM学习中的"探究"应当实现知识、经验、情感的多维度跨越,从而形成能够判断当前情境并预测未来的断言,这才是其真正的结局.  相似文献   

19.
狂而不直     
片段选读一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而不信,吾不知之矣。"【译】孔子说:"狂妄又不直爽,无知又不老实,无能力又不可信赖,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注】朱熹《论语集注》:侗,无知貌。愿,谨厚也。  相似文献   

20.
张家山汉简《盖庐》是一篇具有浓厚兵阴阳色彩的兵书,不少内容属于军事数术。文中的“日有八胜”,是指六十甲子日中有八个针对特定方位的厌胜日。厌胜日主要是依据五行相胜的原理,将天干、地支分别与五行相配来确定的,与太岁运行轨迹以及周期没有关系。“天之八时”中的“德在土、木、在金”以及“黄秋”、“白冬”所指的具体时间段,也当结合五行学说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