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903年,沙俄霸占我国东三省拒不撤兵反而又提出七项无理要求的消息传出后,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怒。上海、北京等十几个省市的爱国志士召开了拒俄大会,声讨沙俄罪行,并通电清政府:若接受沙俄的无理要求,则“内失国权,外召大衅,我全国人民万难承认,”〔1〕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拒俄爱国运动,同时海外的爱国志士积极行动。在这场规模宏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中,日本的中国留学生是这次运动的发起者和骨干力量。一创建爱国团体,开展爱国活动1903年4月29日下午,留日学生的同乡会发起召开了全体留学生大会,并倡议组织“拒俄义…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是在传统文化背景下进行的。20年来已越来越暴露出传统文化是改革开放的“拦路虎”,传统文化对改革开放的制约性、排拒性表现为:“重农抑商”对市场经济的排拒,“崇尚中庸”对竞争的排拒,“文化中心主义”对开放的排拒,“泛道德论”对改革的排拒,“官本位”对科学、民主、法治的排拒,“崇古忽今‘对创新的排拒。  相似文献   

3.
为了响应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提出的“高等院校应该更多地参与国际公共政策和事务”倡议,纽约地区5所高校发起成立了大学校长全球峰会。首届峰会于2005年1月18日至19日在哥伦比亚大学举行,全球著名研究型大学的40多位校长和学者参加了会议,并于6月27日发表了《学术自由宣言》,倡议全球大学校长联合签名,共同创建自己认同的学术自由氛围和环境。  相似文献   

4.
拒水玻璃     
我想发明拒水玻璃,这种玻璃非常适合装在汽车上。因为平常的汽车在下雨天行驶,都是靠雨刮器的,而且在刮的时候声音又比较响。现在我想发明一种拒水玻璃,如果下雨天水飘到汽车玻璃上,拒水玻璃就会让水自动往下流,不会沾在玻璃上。这样汽车即使在倾盆大雨下也可以安安全全地在路上行驶了。小金飞侠搜索记录:这种酷酷的拒水玻璃最好给它起一个名字叫“雨见愁”。拒水玻璃$浙江余姚市东风小学四年级四班@佟贻尊  相似文献   

5.
《中国教育学刊》2006,(8):78-78
2006年7月12日上午,河南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办让人民满意的学校”报告会暨校长倡议签名活动在郑州市省人民会堂举行。郑州市近300名校长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办让人民满意的学校”条幅上郑重签名,决心以实际行动办让人民满意的学校。  相似文献   

6.
徐北文先生(1924-2005)是当代成就卓著的泰山文化专家,其提出的“泰山学”之说,着眼于泰山不同于其它地方名山的特殊性,倡议从“大文化”的视野照观泰山,其说具有很大的启迪意义。本文从徐氏这一观点出发,进而推绎出泰山文化中存在着“两个世界”,即“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并对这“两个世界”的不同内蕴试作阐释。  相似文献   

7.
“亲属拒证权”作为既存于世的两大法系中的一项重要证据制度,被明确规定在许多国家的诉讼法典或证据立法当中。该制度在我国“清末修律”时被引进后,又在新中国成立时被摒弃。“亲属拒证权”在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上的“缺席”,不仅与现代法治理念相悖,也不利于亲情关系的维系和人权的保护。因此,以家庭秩序维系为基点,确立亲属拒绝作证的权利,在倡导“和谐司法”的时代背景下,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高校图书馆图书拒借现象论析高新建所谓拒借,是指读者在图书馆借阅书刊来借到。拒借书刊的数量与读者欲借书刊总数的百分比,称为拒借率。近年来,相当一部分高校图书馆的图书拒借率呈逐渐上升趋势。这种现象的“升值”,给高校图书馆的读者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副作用,对此...  相似文献   

9.
状元被拒?     
最近有一宗新闻,发生在香港,反而在内地议论很多。你猜是什么?就是内地学生报考香港大学,发生所谓“状元被拒”的现象。香港的大学自从1998年开始,由教育部批准。在内地招生。港大从最初的每年招收30名,到2004年扩大至200名,今年再增加至250名;招收范围也从京、沪、宁扩大到全国17个省市。今年报名的一共4848人,笔试英文过关的2521人。经过“面试”,最后选出250人。  相似文献   

10.
证人证言是刑事证据中最为广泛、最为直接、最为普通的证据之一,是案件真实再现的主要依据,证人的这种作证义务是不是绝对的,作为证人,可否在一定条件下享有拒证权,拟从拒证权存在的合理性、必要性及拒证权制度的具体构建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对我国证人拒证制度的建立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关于泰山学学科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山是客观存在的 ,泰山学是人为形成的 ,泰山不就是泰山学 ,“泰山研究”也不能取代“泰山学研究”。既然存在一个博大雄伟的泰山 ,必然有其“存在”的道理 ,这个“道理” ,就是其“存在”的内在真实逻辑关系 ,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的规律。通过数代学人的努力 ,不断对其“揭秘” ,逐渐形成一种系统化了的认识 ,运用学术话语、概念、原理体系将其外化出来 ,就形成了一门关于泰山的学问———泰山学。泰山学有若干分支 ,是一门文理交叉、学科渗透、以人文科学为主 ,但又关照自然科学的综合性学科。为营造泰山学 ,国内外学人必将付出艰辛的劳动 ,但也值得  相似文献   

12.
泰山美与旅游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旅游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为一体 ,不仅可以使游人得到赏心悦目的愉悦感 ,而且可以使人启智广识、提高素养。在日趋兴盛的旅游业中 ,泰山始终是一个得天独厚的旅游胜地。泰山旅游资源是丰富而雄厚的 ,开发和利用的潜力是很大的。让魅力泰山成为国人的旅游热点。  相似文献   

13.
"戴季陶主义"是一种反革命思想理论,它与马克思主义和三民主义有联系却不能与之相提并论。以前一些学者在批判它时曾指出,"戴季陶主义"是阉割了三民主义。但这种说法值得探讨,因为用阉割一词存在着全面的肯定孙中山和三民主义,用张扬一词更好。从这个角度来研究"戴季陶主义"的思想来源,同时也考证了"戴季陶主义"这个提法的源起。  相似文献   

14.
泰山石敢当习俗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通过“非遗+旅游”的形式,在实现“非遗”活化的同时,也能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由于生活方式变迁与全球文化趋同,人们对泰山石敢当文化的认同度下降,当前,泰山石敢当文化旅游正面临着旅游资源缺乏系统性规整、旅游品牌感知性较差、旅游产品体验性不强、生存环境出现破碎化等困境。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与文献研究,在“非遗”视角下对泰山石敢当文化旅游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从泰山石敢当文化资源的规整、汇聚地的建立、传承人的培育、民众认同感等方面提出旅游活化措施。  相似文献   

15.
"杂家"鲁迅及其"杂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名目: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翻译家、教育家、美术家、编辑家、国学家等等。这些名目仅仅能概括鲁迅思想肖像的一个侧面,而不足以包举鲁迅整个的思想地图。鲁迅,只有"杂家"这一个名目才足以囊括其全部风貌。之所以给鲁迅杂家的定位,是与其杂学的知识结构紧密相关的。其杂学,一言以蔽之曰"三四之学":四库之学、四野之学和四洋之学。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好地对中国知网(CNKI)1989年-2020年30多年的期刊数据库和硕博论文558篇与泰山文化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使用了CiteSpace5.6.R2进行可视化分析。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泰山文化研究的清晰脉络,推进泰山文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17.
《孟子》和《庄子》海洋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海洋观念是中国古代海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环。《孟子》和《庄子》作为战国时期儒、道两家的代表著作,其中涉海内容较为集中。《孟子》中的涉海内容包括北海、东海的具体所指,如伯夷、太公避海及齐景公历海等,从中体现出《孟子》海洋观与社会政治的密切联系;《庄子》中海中仙境"姑射山"的刻画、"四海"反映出的宇宙观、"江海之士"的超脱及海鸟、海鱼等内容,则体现出其海洋观在自然方面的侧重。两者的差异缘于儒家注重社会政治,而道家偏重人与自然,以及他们各自身处地理环境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隋唐时期,受秦汉以来国家郊祀传统和思想观念影响,首次确立了立春祭泰山的制度,岳令作为东岳庙管理官员在历史上首次出现,显示着国家对东岳庙的重视,官方对岳庙的管理更加规范成熟.隋唐时期三祀制度出现,泰山位列中祀,在泰山祭祀史上首次明确标示出其在国家祭祀体系中的等级与规格,从不用乐看,表现出与其它中祀的不同之处.山川封爵现象在唐代出现,泰山神打上了时代的印记,对唐代的泰山所在地常规祭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崔峰 《甘肃高师学报》2011,16(6):132-136
泰山治鬼观念在两汉时期民间已普遍流行。佛教初传中国,为了传播的需要迎合民众的传统思想将地狱说成泰山。魏晋时期,在佛道两教的共同利用下泰山府君成为民间流行的掌管冥间之神。随着佛教的深入发展,人们普遍接受因果报应和轮回转世说,梁齐以后,阎罗王信仰开始占据优势。唐代,地藏菩萨特殊的地狱救度功能使它在民间迅速流行逐步成为地狱之主,阎罗王和泰山王变为冥神之一。至五代宋初,形成了以地藏菩萨为主神与阎罗王和泰山王等十殿阎王结合的地狱诸神体系,实现了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也标志着佛教冥报思想中国化的最终成熟。  相似文献   

20.
诗学理论中的"性情"说,发展到宋代,受到理学的深刻影响.北宋的中后期开始,理学思想及方法对于诗歌理论和诗学方法的渗透,儒家传统诗教中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内涵,因理学的观念和概念的提出而扩充了.其中首先是对"发乎情志"的界定.此时的"情志",已经不是原先单纯的出于自然的诗人个人情感,而是所谓合乎"天理"的"自然",这样,诗人的自然之情便要受到某种制约,而不是像先前那样,是随意的流泻.这里藏伏下来的因素,日后便成为后代诗学方法中,强调"性情"与"法度"统一的先兆.诗学理论与实践中,所谓的"自然"与"法度",或者"性情"与"法度"的统一,在"理"和"道"的层面上,根本无法实施,而只能落实到具体的诗歌技巧如"平仄"的运用中去.理学范畴中的矛盾最后导致诗歌创作实践中摹拟措施的产生.严羽及<沧浪诗话>中的许多观点的形成,都与宋代理学观念与方法有联系,而并非仅仅是"以禅喻诗".甚至可以说,严羽只是对前期深受理学方法影响的唐诗观的一次专业性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