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燕 《青海师专学报》2005,25(1):177-178
作为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余华90年代前的小说,用极端冷漠的叙述,将暴力、死亡充塞于现实中的每一个角落.本文拟就余华前期小说所显示出的对人性之恶的愤怒与焦虑,来初步探寻其难以言说的风格或精神历程.  相似文献   

2.
余华小说从保持距离的冷漠的叙述风格到充满亲情的叙述话语,从冷酷残忍到涌上一股难言的温情,从反叛激进执着于艺术创新的先锋性拓展到关注平常人的平常人生,前后变化明显,可万变不离其宗,这一切都源自余华对“真实”的看法。余华作品主题的前后变化,反映了先锋小说演变的趋势,而在这种变化的背后隐藏的,是一个时代社会思想主潮的转型和先锋小说本身必然的宿命。  相似文献   

3.
余华的先锋小说所展现出来的人性残酷、阴冷、丑恶, 读他的作品就如掉在冰窖里。笔者认为有多方面的原因促成其冷漠风格的形成: 童年在医院长大的经历, 五年职业医生生涯, 对暴力泛滥的“文革时代”的记忆, 文坛潮流的变化, 对世界本质的个人理解,外国文学的影响等。暴力、血腥、死亡充斥着每篇小说的字里行间, 余华以其“冷漠叙述”在文坛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4.
被受争议的《兄弟》是余华首部长篇小说,擅长冷漠叙事和对暴力有特殊爱好的余华一如既往地运用其独特的方式为我们揭露现实的残酷与黑暗。本文结合作者的代表性作品,从小说的主题和叙述手段对《兄弟》进行深入解读,进一步剖析作品的艺术及余华的创作价值。  相似文献   

5.
被受争议的《兄弟》是余华首部长篇小说,擅长冷漠叙事和对暴力有特殊爱好的余华一如既往地运用其独特的方式为我们揭露现实的残酷与黑暗。本文结合作者的代表性作品,从小说的主题和叙述手段对《兄弟》进行深入解读,进一步剖析作品的艺术及余华的创作价值。  相似文献   

6.
余华小说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对"暴力和血腥"的"冷漠"叙述。我们用"读书笔记"的方式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解读"冷漠"背后的内容:1.孤独与"感觉";2."暴力"与排遣;3."西西弗斯"的微笑。  相似文献   

7.
余华作为先锋小说的代表人物以其冷酷的叙述着称,在他早期的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是阴暗怪诞,充满血腥与死亡意味的世界。死亡和暴力是他早期创作的两大主题,也表现了他对于现实世界的看法。余华在小说《现实一种》中以独特的冷漠叙述对人性进行冷静的剖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不仅仅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也表现在独特的场景里面,作者以不带感情色彩的语言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冷酷的世界。人所受到的暴力是来自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暴力。每个人既是施暴者又是受害者,暴力的实施具有双重性质,即非理性和计划性。暴力最终引导人们走向死亡,生命的终结让人们感受到世界的无边黑暗。  相似文献   

8.
余华在自己的小说中,一直坚持对于苦难的叙述,他的最新长篇小说《第七天》,同样对苦难进行了细致入微地叙述.而在《第七天》中,作家余华另辟蹊径,同时建构了“现实世界”与“亡灵世界”,两个世界平行发展,互相照应.他正是通过“亡灵世界”的欢乐祥和来反衬“现实世界”的悲苦冷漠,这样的欢乐祥和,却正是我们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相似文献   

9.
张琼 《华章》2012,(23)
作为先锋文学代表的余华,其小说中所展现出来的对于苦难的关注程度和表现手法都是与众不同的.本文以余华作品中的苦难主题为线索,分析余华小说在两个时期对苦难的不同演绎,揭示其小说在对待苦难的立场上所产生的由冷漠到温情的衍化,并对其变化的现实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余华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对余华的小说在很多方面都已经取得很多的研究成果。在余华的小说里,保留着对寻常事件的反向探索和成长中的苦恼,不仅关注对暴力的叙述,还渗透着对暴力下人性善的复苏。他作品中主要的人物形象,表现在儿童不只是暴力下的产物,而是暴力和当时苦难背景双重压迫下的产物,被遗留在成人世界之外;父亲形象由病态、残暴无情逐渐向完美高大转变。本文就余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细小变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余华的先锋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冷漠的基调对世界进行艺术性的描述,营构审美意象,使象的作用在意象的展现与叙述的紧密融合中得到了明显的凸显;刻意消解事件重要性的叙述策略的运用,间离了正常人面对暴力与死亡时应有的心理反应,使读者在得到强烈的视觉感知的同时对所呈现的意象产生强烈的惊异,成就了突出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2.
余华小说对命运,尤其是悲剧命运的探讨和叙述很精彩,从他两部最重要的作品《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中可以体味得到。同样是时命运的探讨,之前作品体现出的叙事风格到了《兄弟》之中却体现出重要的转换,从冷漠的写实主义转换成黑色幽默的运用,在平实的写实中熟练运用反讽技巧,以及整部作品体现出的寓言化特征,都使《兄弟》与余华此前的作品大异其趣。  相似文献   

13.
作家声音     
正余华称文学源自叙述的力量上海文艺出版社日前推出余华最新杂文集《米兰讲座》,该书集结了他至今未曾出版的精彩随笔,包含其近年来对文学、生活和世界的洞见。余华在书中写道:"文学究竟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是文学里有一种东西我是知道的,就是文学来自叙述,而叙述的力量是什么,我恰好知道一些,我就说说什么是叙述的力量。"余华举了西班牙作家哈维尔·马里亚斯的小说《如此苍白的心》中一个有关自杀的细节,还举了俄罗斯导演塔可夫斯基一本书中关于受伤的人的细节,以  相似文献   

14.
《宜宾学院学报》2017,(8):87-94
余华小说一直践行"更加接近真实"的原则,而接近真实就是接近真相,即揭橥宇宙人生的悲剧性真相。以极端的方式直抵真相,一直是余华的不竭冲动:无论是先前的极端想象与抽象、极繁叙述,还是后来的极端现实与具象、极简叙述。极端是余华小说重要的文学修辞,其极端叙述方式的变化,为的是接近真相这一不变的信念,因而成为他一直的意义坚守。  相似文献   

15.
独特的童年经历、牙医经历和"文革"记忆,使余华内心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暴力情结。对于暴力的沉迷,使余华在告别先锋时代的暴力叙述后,又在长篇小说《兄弟》中,以超然物外的冷漠态度、冷静细腻的细节描写、多方位的叙述角度,开始了暴力言说,为读者呈上了一场暴力和杀戮的场景。  相似文献   

16.
本通过对小说本叙述特征,叙述角度,叙述结构及内容的解诸来分析孤独意识在小说中的反映,并力图探索余华孤独意识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随着先锋小说的崛起,以至之后出现的新写实小说等等构成了迥异于新时期文学的文化景观。马原、苏童、余华等先锋派小说家以其激进的叙述话语实验打上了后现代主义的烙痕。 余华小说尽管具在后现代色彩,但不能用后现代主义的种种理论概括它,覆盖它。它的小说是中国当代文化裂谷中由西方后现代文化和中国本上文化浇灌起来的一棵大树,它的根基仍深深植子中国的土壤里。在此,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余华小说潜在的深度模式。 一、深度模式类型 深度模式通常是这四种:第一种是黑格尔式的辩证法对现象与本质的区分,这种内与…  相似文献   

18.
以余华作品中的苦难主题为线索,揭示其小说在对待苦难的立场上所产生的由冷漠到温情的衍化,并对其变化的现实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张悦然的小说冷漠华丽,初读艰涩而后却又感觉描写得恰到好处。悲剧感是阅读80后作家小说共有的审美体验。张悦然小说悲剧的特色在于将美好的东西毁灭,冷漠化的叙述方式也是其悲剧书写的特点。张悦然的悲剧叙述与宗教联系紧密,宗教使小说的悲剧感更为强烈。虽然张悦然笔下的故事是悲剧,但是并没有在悲剧里消沉。张悦然小说的悲剧不仅仅是悲剧,其价值在于通过悲剧反观自身,认识自我,从悲剧中跳出来,追求更广阔的空间,追求个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90年代之后,先锋作家余华的小说创作发生了某种转型,曾经的“残酷”和“冷漠”变得温情脉脉。转型后的余华仍然关注人生的苦难,但他对苦难的态度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种改变使余华的创作带上了更多的温情色彩,但也影响了作家对人性黑暗面的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