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文自修》2011,(10):42
和而不同出于《论语·子路》、《左传·昭公二十年》曾记载了这么一次和同之辨:齐侯说、只有据(齐侯大臣)跟我很和谐。晏子回答说,据也只是与你相同而已,哪里说得上和谐。擅长于打比方的晏子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火单)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也就是说,和谐就好像做羹汤一样,用水、火、醋、酱、盐、梅来烹调鱼和肉,再用柴火烧煮,厨子加工以调和,使味道适中,味道太浓就加水冲淡。君子食  相似文献   

2.
《论语·子路》章:"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所说的"和"与"同",是他哲学思想中一对对立的哲学范畴。"和"指不同事物之间的协调、统一、平衡,而"同"与"和"这一范畴相对,指事物的绝对等同。"和而不同",是指事物之间的协调、统一、平衡,但又不等同,不是没有矛盾;认为对立面的和谐、统一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基础和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3.
孔子生活在国家分崩离析、社会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同时又是一个言论自由、思想自由,诸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历史阶段,正是在这样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孔子成就了前所未有的理论学说和哲学思想。在孔子的哲学思想体系中,"和而不同"是其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和"与"同"体现了孔子朴素的辩证思想,《论语》中的诸多方面都与"和而不同"的思想息息相关,"和而不同"中"和"的理念更是贯穿了孔子的人生经历和哲学思想。当今倡导"和谐"社会,仍然遵循着两千五百年前孔子提出的"和"的理念,可见,"和"在全球化的今天依然存在很大的价值,"和而不同"的哲学理想无论对个人修养、人际交往,还是社会安定、国际关系,都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孔子的“言意之辩”包括言既可尽意又不可尽意,以及通过“隐喻”的方式把握道两个方面。孔子认为在名言领域是言可尽意的,而超名言领域则是言不可尽意的,这种观点是辩证的合理的;而孔子对于“语言能否把握道”的回答则是主张以“隐喻”的方式把握道,这种处理方法则是一种化认识论为实践哲学的解决方法,是中国哲学的特色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认知理性不甚发达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言意之辩”包括言既可尽意又不可尽意,以及通过“隐喻”的方式把握道两个方面。孔子认为在名言领域是言可尽意的,而超名言领域则是言不可尽意的,这种观点是辩证的合理的;而孔子对于“语言能否把握道”的回答则是主张以“隐喻”的方式把握道,这种处理方法则是一种化认识论为实践哲学的解决方法,是中国哲学的特色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认知理性不甚发达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和而不同"是孔子提出的一个哲学命题。他在《论语·子路》中这样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说,君子追求和谐一体但能容纳不同观点,小人强求步调一致而排斥任何不同意见。"和"有融合、调和、和谐等含义,"同"是相同、一致、同一等意思,两词的现代词义相近,但在中国传统哲学里它们的涵义完全不同。孔子之前,西周末至春秋有过两次"和同"之辨,基本厘清了"和"与"同"  相似文献   

7.
8.
孔子用“和而不同”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中“和”的文化,革新了在他之前便已存在的“儒”这一行业的品格,创建了儒家学派。建立了以“和而不同”为核心的“和为贵”的思想体系,形成了关于修己、治人和治物应该合一的和谐理念,通过实现自我和他人、人和万物的“和谐化”过程,构建一个生生不息的和谐世界。孔子的这些闪烁着和谐智慧的思想,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战略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从辨析“优”的本义入手,纠正了人们长期以来对于“学而优则仕”的片面理解;通过分析“学而优”和“仕”的关系,进一步阐述了先秦儒家教育价值观的本来面貌;最后剖析了先秦儒家教育价值观发生转变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0.
“读”之辩     
现在读的地位被老师们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请美美地读、细细地读请说说读后的感觉请把这种感觉用心地读出来等等,这样的朗读要求经常能够听到,然而细观之,效果却没想象的那么美好。一、引导之辩——带着问题读课文还是带着感  相似文献   

11.
"和"与"同"本是古代两个哲学概念,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史伯与晏婴作了二者相反的理论阐述.孔子在继承和发展其前人"和同之辩"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和而不同"的新命题.这一充满着朴素的辩证法智慧的主张,对推动21世纪世界人类的和平与发展,构建和谐世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民听书率的增高,听书渐渐成为和看书并驾齐驱的阅读方式。然而关于听书的质量和效率问题,仍旧有不少的质疑的声音。听书,作为阅读方式的嬗变,它呈现的是知识深入浅出的过程,体现了思维阅读的快感和活跃,同时,也能带来阅读时美感的意境。因此听书,作为新的阅读方式,应该参与到阅读的活动中来,开发阅读的新视野,提升阅读的新台阶。  相似文献   

13.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大哲学家、雄辩家。当时,人们祟尚口才,学术辩论与政治辩论盛行。一次,苏格拉底遇上了同是雄辩家的欧西德,两人进行了如下一场辩沦:欧西德:我所做的事,没有不正当的。苏格拉底:那么,你能举例说明什么是“正当”,什么是“不正当”吗?欧西德:能。苏格拉底:虚伪是“正当”还是“不正当”?欧西德:不正当。苏格拉底:偷盗呢?欧西德:不正当。苏格拉底:侮辱他人呢?欧西德:不正当。苏格拉底:克敌而侮辱敌人,是“正当”还是“不正当”?欧西德:正当。苏格拉底:诱敌而窃取敌物,是“正当”还是“不正当”?殴西德:正当。苏格拉底:你方才说…  相似文献   

14.
中国自由主义自严复始,它始自1903年由严复翻译、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自由主义经典《论自由》。严复对此书的翻译很审慎,这从书名及用字即可看出。在翻译的手稿上,严复的原名是《自繇释义》,待出版,又变为《群己权界论》。然而,在前此的《原富》翻  相似文献   

15.
《中国职工教育》2014,(10):11-12
<正>当今职业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已然更多地落实到行动上。其中,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渐渐成为整个综合素质教育环节中的主要参考点,这可以作为一种"流行趋势",也可以作为职业教育的人性化反思。然而,职业院校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及逐渐显露心育色彩的基础课程教育都逐渐显现一种形式化的发展倾向,即统一按照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或大纲上的标准作为建构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唯一原则,这需要我们  相似文献   

16.
贾宝玉前世问题,在《红楼梦》刻本、钞本甚至钞本内部不同的版本中,相关内容的描写存在相当大的差异。由于存在异文,历来众多读者和研究者对于贾宝玉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这一人物在全书中的具体功能多有分歧。贾宝玉的身份,究竟是刻本系统中神瑛侍者和补天顽石合而为一的凡间化身,还是脂钞本中仅仅是神瑛侍者入世的凡身。如果不能厘清这一看似细微的异文问题,就很容易对全书结构和作者意图等方面做出较大误读。本文从版本问题入手,在分析各版本差异之上,又考察了文本本身中"‘玉’‘石’为一"论的漏洞,进而具体论述"玉""石"实各独立之观点。  相似文献   

17.
通过具有争议性的辩题的提出与解决,为学生搭建探索名著的桥梁,把名著读活,给古老的名著换上新装,用名著中的精彩内容来给他们的人生指引更好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一框题题目是"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教材在论证"人类的产生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这一观点时,设置了一个"议一议"的小栏目,内容如下:1996年10月24日,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不得不说:"(天主教)信仰并不反对生物进化论。"但又说:"如果人的身体源于业已存在的有生命的物质,人的精神和灵魂则是上帝直接创造的。"教材以此  相似文献   

19.
自从河南省文物局公布曹操墓被发现以来,引起了关于此墓真假之辩的热烈争论。正方认为出土有"魏武王"字样的石牌,是确定墓主为曹操的核心证据;反方则对此持不同看法,如方北辰先生撰文认为,"魏武王"是一个不合礼制的称谓,恰恰是墓主不是曹操的有力证据。然则通观方氏的论证,其众多依据颇有值得商榷的地方,"魏武王"称谓不存在合不合礼制的问题,也不足以借此否定曹操墓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20.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成了语文教育界至高无上的理念。殊不知片面“授”学生以方法后直接导致令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