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西叙事理论都把叙事的开头、中部、结尾的关系和特征形象地比喻为“蛇”——“常山之蛇”和“巴尔扎克之蛇”,但二者在理论背景、内涵、特征等方面差异显著。中西不同的圆型思维与线性思维方式是产生这一差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高中课本对《荀子·劝学》篇一文中“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这句的“蛇”字没有注解,人们便自然而然认为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蛇”。殊不知,这样的理解并不准确。我认为,这里的“蛇”应指“泥鳅”。首先,从语境看,“蛇鳝”并列,按一般的逻辑,并列的二者显然应是较近或同一类属的事物,而“蛇”和“鳝”门类各异,相去甚远,而泥鳅和鳝鱼却生活环境相同,形体又非常接近,从这个意义上考虑,把“鳝鱼”和“泥鳅”并列起来,似乎更具有合理性。其次,从科学角度说,“蟹”居于水底,而“蛇”用肺呼吸,所以不可能在水中有穴,而《劝学》中说…  相似文献   

3.
汉语文学结构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中西文学结构观念之比较 ,辩析他们在属性、诠释、着力点三个方面的差异 ,重点阐述汉语文学结构“首尾相援”、“虚实组合”和“明断暗续”的审美特征 ,指出它们源于中国的二元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4.
涸泽之蛇     
《中华活页文选(初中版)》2010,(11):83-83,54,94,95
泽涸,蛇将徙,有小蛇谓大蛇曰:“子行而我随之,人以为蛇之行者耳,必有杀子者。子不如相衔负我以行,人必以我为神君也。”  相似文献   

5.
涸泽之蛇     
泽涸,蛇将徙,有小蛇谓大蛇曰:“子行而我随之,人以为蛇之行者耳,必有杀子者。子不如相衔负我以行,人必以我为神君也。”乃相衔负以越公道而行,人皆望之,曰:“神君也。”  相似文献   

6.
“美”是世界各民族美学思想中共有的重要范畴。但在对“美”范畴本身的把握上,中西方却存在着重大的差异。其中最为突出地表现为三大方面:一是在“美”范畴起源上的凸现“滋味”之美与强调“视听”之美的区别,二是美的具体所指上的“关系—功能”之美和“实体—形式”之美的不同,三是表现在理论思维上则有倾向于“理性思辨”或“悟性直觉”的差异。对中西“美”范畴本身的梳理及其异同的探究,有利于中西对话、交流的展开,也有利于美学学科自身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兴”的审美效果有高下之别。“兴”有不同的类型。兴是“诗缘情”理论的实践及发扬,是一种独特的生命省察方式,是中国古人混沌思维、巫术思维的具体体现。探讨兴的原始发生可以看到,最早的兴句可能是人对神的致敬、问候,是诗歌权力性质与一般口语的标志性区别之一。将“兴”规定为“物”“我”的审美互动可以具有普遍的解释功能。  相似文献   

8.
由于对“德”、“法”本源的理解不同,进一步影响到对其关系的认识也不同,于是便出现同一概念及其相关理论在中西的解释中具有差别性。西方理论以“善”和“正义”为起点阐释“德”与“法”;中国传统认识则从“礼”和“刑”出发论证之。这是中西传统理论对“德”与“法”在认识论上存在的差别。  相似文献   

9.
在《读三国志法》中,毛氏将《三国演义》的叙事方法总结为“十五之妙”,并在具体评点中对作品的结构、章法、笔法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提出了“起结法”、“照应关锁法”、“同中见异法”、“相衬法”、“以无写有”等技法。从《读法》提出的叙事“十五之妙”入手,结合具体评点,阐释《三国演义》毛评的叙事理论内涵,以揭示其独特的叙事技巧和叙事谋略。  相似文献   

10.
话语创新首先是依附于语言构词、语言思维的功能体现,是思想创新的前提。现代汉语中的“别”从本义到引申义,具有典型的汉语思维特质。别现代一词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与中国文化背后的汉语思维高度契合,是汉语思维之下符合汉语构词规律的中国话语创新与理论创新。别现代一词与汉语思维和汉语构词规律的高度契合表现在:一是汉语思维具象重意特征与别现代之“别”的会意结构;二是“别”“别现代”的汉语思维实质;三是基于汉语思维的别现代理论之涵盖性。  相似文献   

11.
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中西美学追求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美学特征。这种不同的美学特征在中西诗歌艺术风格的表现上显得尤为突出。以严维的《答刘长卿蛇浦桥月下重送》与德国女诗人许尔霍夫的《月出》为例,分别从情景之关系、意象描绘、静态与动态描写等几方面来探讨中西诗歌艺术表现的差异,意在对中西诗歌艺术表现方面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白娘子永镇雷锋塔》、日本的《蛇性之淫》与英国的《拉弥亚》是东西方人蛇恋故事的代表作,其中所折射出的东西“蛇”意象涵义的演变过程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其具体涵义又不尽相同。三部作品中蛇女形象的异同之处恰恰反映了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普遍性以及作品所处时代的历史语境、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隐喻和比兴作为中西诗歌不同的表现手法,源于中西不同的文化精神,表现了中西诗歌不同的诗性思维,形成了中西诗歌不同的美学特征和审美标准。中国新诗的变化也与隐喻和比兴这两种手法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4.
创新思维中的"求异"、"求同"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性思维与普通思维不同.能够提示更深一层的事物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的非常规性活动轨迹,或能够透过常人司空见惯的现象,提出与众不同的独特见解。创新性思维主要是趋同思维、求异思维、求同思维的结合、循环和深化。创新性思维必须以趋同思维为出发点,以求异思维为突破点,以求同思维为归宿点,在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中获取创新之成果。  相似文献   

15.
《庄子》对古代文学的叙事和抒情的影响,众所周知,然而其“藉外论之”的寓言观对古代文论的贡献却鲜有人论及。笔者认为其寓言的由“器”而入“道”的思维方式,是中国古代诗文的一种重要的言说思维形式,“寓言”应作为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范畴与“比兴”、“隐秀”、“兴寄”等并列而存在,并相互影响着诗文创作。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探讨古埃及神话和中国神话中蛇的形象的问题。首先将两个神话系统中的蛇形象分成四类,然后在类别的基础上作了比较,发现它们的异同,并从宗教、传统思维等方面追溯其品类一一对应的原委,从神话的产生时代来解释两种神话中蛇神形象的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中西翻译理论各有各的特点,有的是从语言学的角度来阐释.有的则是从文化因素方面来考虑,虽各有千秋,但都难免有不足之处。从中西方的思维特点出发。以严复的“信达雅”和纽马克的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为例来分析中西翻译理论的异同。可以充分认识到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8.
《科学课》1995,(4)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的名篇《捕蛇者说》,使“水州之野产异蛇”闻名遐迩。一千多年过去了,永州捕蛇者的后裔如今又悄然兴起一股养蛇热,各乡各户竞办蛇场已成为永州之野的一大新鲜事。 永州市属亚热带地区,气候温和,山地多,蛇类资源非常丰富,拥有湖南省已发现的70余种蛇类。永州市委、政府因势利导,把发展养蛇业列为全市“奔小康工程”,引  相似文献   

19.
蛇与医神     
以蛇为药,在人类生命的长河中有着漫长的历史。古希腊甚至把之视为“医神”,当时的医疗标志就是以蛇为主要内容的。在希腊和世界医学文献上把阿波罗之子阿斯克雷庇亚称为“伟大的医神”,他的形象就是手持着一支长拐杖,长杖上缠绕着一条蛇。这种特殊的“蛇杖”是古代希腊健康和医学的象征。  相似文献   

20.
蛇之最     
最长的蛇:蚺蟒,1912年被射杀一条,实测其长为9.99米。这种蛇产于印尼和菲律宾。最重的蛇:森蚺,产于南美赤道地带。1960年打死一条后,称得其重为226.8公斤,身围111.76厘米。最毒的蛇:台盘蛇,一条蛇一次能挤出0.11克毒液,足够毒死21.8万只老鼠。它产于澳洲内陆。但是,还有一种蓝灰海蛇,它的毒液比台盘蛇毒100倍,产于澳洲西北海外。最短的蛇:线蛇,据记载,最长的也不过11.94厘米,产于加勒比海。最多的蛇:海蛇,1929年5月在马六甲海峡中所见,一条条相互缠在一起的“蛇带”长达96.56公里。尖牙最长的蛇:加布恩蝰,尖牙长达4.98厘米,产于赤道非洲。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