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施"一网两工程"增强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我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战略举措,大力实施职业教育"一网两工程",努力增强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取得了初步成效,探索出了一条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2.
“一网两工程”是我省“十五”时期大力发展面向农村职业教育的一项重大举措。“一网”即以全省涉农类职业学校为主体,构建职业教育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的网络体系;“两工程”即职业教育强县富民工程和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2003年至2005年.我省采取加强领导、出台政策、搞好试点、加大投入、“三学”培训、强化评估等一系列措施,有效推动了“一网两工程”各项培训工作的开展,每年都实现“双百万”的培训目标,即每年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各100万人。这一举措,得到了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3.
陕西省107个县中,有国家级贫困县50个,省级贫困县20个。去年农民大均纯收入1675.4元。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去年以来,陕西省职业教育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和做好劳务输出等一系列重大决策,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4.
5.
6.
区域特点:陕西地处我国东西结合部,面积20.5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659万人,农村人口2812万人.全省辖107个县(市、区),1739个乡镇.有国家级贫困县50个,省级贫困县20个.2003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2398.58亿元,财政总收入175.2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75.4元.陕西省是农业大省,农村劳动力1363万人.目前按土地保有量计算,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只需约450万人,现在常年在外务工的有220万人左右,还有近700万人需要转移和输出.  相似文献   

7.
《职教论坛》2005,(4S):44-46
近几年.陕西职业教育进入到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初步形成了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高、中、初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多元化体系。截至目前,全省共有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32所.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总数为25.29万人.占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3%。各类中等职业学校595所。在校生49.3万人。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40.1%。全省现有农村成人技术培训学校14288所.年培训能力达100万人次。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我国未来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江苏要实现"两个率先",难点在宿迁.宿迁是个农业大市,74.5%的人口在农村,经济欠发达,从经济指标来看,现在全市人均GDP,特别是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 255元),远远低于全省"九五"末的平均水平.如果就农业搞农业,就农村发展农村,就农民致富农民,跳不出"三农"原有的圈子,农民的收入就难以提高.宿迁要全面建设小康,不拖全省的后腿,关键是把农村过重的人口负担转化成人力资源优势,焦点是每年又有相当数量的初高中落榜生回乡,加入到富余劳动力的队伍中.2003年,我们认真贯彻省委领导关于转变教育观念,为农村劳动力转移致富服务的指示精神,按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在有关部门配合下,充分发挥教育的主体作用,实施"两后双百"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果.实践证明,这是培训转移农村新生劳动力,扶持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职业教育研究》2005,(7):29-29
到2010年,北京市将完成30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任务。近日,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朱善璐要求,全市各教育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投入,推动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从创新机制入手,不断健全为农服务的网络体系,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充分发挥了职教中心在为农服务工作中的龙头作用,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职业教育已成为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对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关键在于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特别是贫困地区更要加强对农民工输出的转移就业培训。只有这样才能彻底解决“三农”问题,但是由于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认识不到位,领导组织不力、信息不畅、激励政策不足、培训资金短缺、培训手段落后、培训资源缺乏整合等因素致使贫困落后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行动迟缓,因此建议贫困落后地区尽早启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从创新机制入手.不断健全完善为农服务的网络体系,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充分发挥了职教中心在为农服务工作中的龙头作用.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职业教育已成为推动县城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3.
农业、农村、农民(以下简称"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多年来一直是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最近10多年来,从中央到基层都把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问题放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但自1984年以来,农业经济基本处于徘徊发展的局面,以1997-2001年为例,除2001年农民收入有所增长之外,前4年农民增收都处于停滞状态.对此大家非常希望找到解决"三农"问题的"济世良方",问题出在哪里?要想找到答案还必须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入手.  相似文献   

14.
近两年我市始终把职业教育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作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坚持以职教中心为龙头.以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两翼.以村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辐射点,狠抓网络建设.大力实施职业教育富民强县工程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5.
《职教论坛》2006,(2S):37-37
记者日前在广西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获悉,今后5年,广西将通过实施职业教育“九大工程”,加快构建具有广西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十一五”期间广西职业教育的九大工程为:百万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千万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培养工程、50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千万成人技术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百所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工程、百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程、百县(区)职教中心专项建设工程、万名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程。  相似文献   

16.
《职业技术教育》2004,(9):54-55
区域特点:天峨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居红水河上游,国家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亚洲第二大水电站龙滩电站就坐落在距县城15公里处.全县辖11个乡镇94个村(居)民委,总面积3192平方公里,居住着壮、汉、瑶、侗、苗、布依、毛南等14个民族,总人口15.4万,其中农村人口l2.48万,18~45周岁具有劳动能力的人数有6.4万.农民人均水田0.42亩,人多田少,农业生产资源匮乏,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农民收入低.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988元,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之一.自2002年起,县委、县人民政府在全县范围内启动实施全面提升农村劳动者素质工程,通过加强教育培训,成功地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加快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推动城乡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速城镇化进程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贫困地区增加农民收入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立杆见影”的一大产业。罗甸县劳务输出经历了从无序流动到政府有组织地输送发展到先培训后输出的艰难过程,经历了从零星打工挣钱到形成劳务经济的发展过程。罗甸职校立足“三农”灵活办学,一方面稳住骨干专业不放松,另一方面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进行有效探索,不仅办出了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特色,而且使我县的劳务输出从量的扩张上升到质的提高的过程,走出了职业教育为农村经济服务的探索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2004年,我省职业教育工作进一步走出困境,取得积极进展,显示出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作用和影响迅速扩大。突出表现在:职成教为“三农”服务工作初见成效;职业学校招生就业回升势头保持稳定;全社会进一步认识职业教育的功能、作用不断深化,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9.
教育系统认真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动员教育系统利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资源,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我省农村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2001年,我省组织实施了“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和“百万职工双证制教育培训工程”。2004年,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提出在全省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2006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后,我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加大预备劳动力培训步伐。这几项工程的实施,对于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