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浅析《奥瑟罗》的种族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瑟罗是莎士比亚悲剧《奥瑟罗》的主人公。莎士比亚在剧中通过描写奥瑟罗与苔丝狄蒙娜的爱情悲剧,表现了种族歧视的主题。本文主要分析了白种威尼斯人对奥瑟罗的歧视和奥瑟罗对自己身为黑皮肤摩尔人的轻视和否定,从种族歧视的角度探讨奥瑟罗悲剧命运的根源。  相似文献   

2.
《奥瑟罗》悲剧冲突及其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瑟罗》是莎士比亚创作于 16 0 4年的一部悲剧。多数人认为这部悲剧的根源是奥瑟罗性格中的嫉妒 (性格因素 )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我们在看到性格因素的同时 ,不应忽视了种族歧视这一主要因素。正是因为种族的不同 ,奥瑟罗不堪心灵的重负 ,从自豪到自卑 ,从自信到自疑 ,最终杀人与自戕。因此奥瑟罗悲剧的主要根源应是种族歧视  相似文献   

3.
《奥瑟罗、威尼斯的摩尔人》以其简单明了的剧名,强调了该剧男主角的出身与血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异族通婚的社会问题。 一百多年以来,由于资产阶级文学批评家不愿意,也许是不可能理解莎士比亚的进步政治观点以及他对重大问题的关注,一直把对该剧的错误解释的独家之说强加给读者。《奥瑟罗》的遭遇,如同《哈姆雷特》一样,为我们提供了又一例子。  相似文献   

4.
<正> 《奥瑟罗》是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自1604年问世以来,一直以其深刻的社会内容和巨大的艺术力量拨动着人们的心弦。关于该剧的悲剧性质和成因,古今中外的评论众说纷纭,本文试图对这个长期以来一直引起人们广泛兴趣的问题谈谈个人意见。  相似文献   

5.
《奥瑟罗》创作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奥瑟罗与苔丝狄蒙娜充满着人文主义的理想。为了追求幸福的婚姻,他们冲破了封建家庭的阻拦。然而,在新旧交替的社会现实中,他们的单纯浪漫无疑要遭到强大的黑暗势力的摧残,这是他们命运的必然归宿。  相似文献   

6.
奥瑟罗中了伊阿古的圈套,疑心妻子不贞,并在猜忌中性情大变,和以前判若两人。导致奥瑟罗轻信的主要原因是欠缺分辨力,民族自卑心理,落后的夫权意识与非爱即憎的极端性格等,这使其最终成为种族歧视社会牺牲品。  相似文献   

7.
孙路平 《现代语文》2009,(12):119-122
《奥瑟罗》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悲剧之一,在阅读或是观看《奥瑟罗》时,人们情不自禁的沉浸于一种审美快感中。本文主要从美学批评角度对其进行解构剖析,试图发掘《奥瑟罗》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 一悲剧《奥瑟罗》,象莎士比亚的其它许多剧本一样,也是借外国故事来揭露、讽刺、批评十六世纪末年、十七世纪初年的英国社会弊端的。该剧发表于1604年,当时正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去世、詹姆士一世继位后不久,那时英国的资本主义、殖民主义迅速发展,海外贸易也迅速发展,大批冒险家和商人纷纷奔赴海外各地,掠夺其它国家人民的财富;在英国国内,资产阶级暴发户、新贵族同封建王室之间的斗争日趋尖锐;在资产阶级内部,人文主义者同极端利己主义者之间的斗争逐渐明朗化,并且愈益激烈;社会上的各种邪恶势力十分猖獗。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莎士比亚笔下的《奥瑟罗》,把原故事中的摩尔人同旗官之间单纯的性格对立、恋爱纠纷,改变为人文主义者奥瑟罗同极端利己主义者、阴谋家伊阿古之间的矛盾冲突,大大增强了剧本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种族因素看奥瑟罗的悲剧张洪学《奥瑟罗》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争议最多的一部。近四百年来,评说家们围绕剧本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而对于奥瑟罗的性格及其悲剧原因是见仁见智,争论不休。集中起来看,有的种具有代表性的意见影响最为广泛。一种观点认为,...  相似文献   

10.
《奥瑟罗》与《伪君子》两部作品有极大的差异性 ,但两剧中主要人物思想、行为、性格方面又有许多相似之处 ,形成一定对应关系。从中可以分析和理会莎士比亚与莫里哀作品的内涵 ,认识他们的思想特征、创作旨意、艺术风格及其发展变化的流程。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马克思对艺术生产的论述入手,结合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艺术生产理论,重点分析了在艺术创造中居于主体地位的艺术家在当代的历史境遇,对艺术家和艺术工人,艺术家作为生产劳动者和非生产劳动者之存在的不同表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艺术家在当下的使命感.即:在艺术生产时代,艺术家何为?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的画家较之传统的画家不仅在社会地位上有了本质上的提升,他们的艺术活动也有了更大的自主性。他们有了自己的活动空间,形成了艺术场域独特的艺术法则。民国初期“人体模特儿事件”折射出当时美术场域的相对独立性,画家们对艺术法则的维护彰显了他们文化生产的自主性,并且反映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社会地位角色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杜牧和李商隐是晚唐咏史诗人最杰出的代表,他们均有明确的创作意图和艺术追求,其表现手法有同有异,对咏史诗的贡献在不同方面各有所得。杜牧和李商隐以自觉的创作意识与多方面的艺术探索,丰富了咏史诗的题材及表现手法,成为晚唐咏史诗的集大成者。他们的创作承前启后,在咏史诗的发展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韩愈赋评     
韩愈贞元、元和两个时期的赋作,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具有不同的特点.韩赋反映了封建社会在用人方面的失误和不公,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缺乏深刻的思想内容.艺术上韩赋短小简要、构思新颖、语言精炼,突出体现了以文为赋的特征.韩赋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但抛弃了散体大赋的诸多长处,缺少鸿篇巨制,故在赋史上不可能产生太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白居易与元稹有 1 2首同题乐府诗 ,题材相同 ,主旨却不尽相同。从中不难看出元白两人思想境界的差异和艺术追求的不同。白居易对于社会下层怀有更为深切的同情 ,而元稹则侧重关注上层人物的命运 ;在艺术方面 ,白居易后出转精 ,亦胜元稹一筹。从两人的差异中 ,使我们更加明白地看到了两人文学成就有高下之分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萧红的小说创作,借鉴吸纳了诗歌的创作技巧,故而其作品蕴含了浓浓的诗意,使小说平添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提高了作品的文化品位和欣赏价值。其具体体现是:小说具有天然脱俗,诗的语言;和谐有致,诗的韵律;水乳交融,诗的情景;含蓄淡远,诗的意境,为此,茅盾先生、胡风先生都对萧红小说这种独特的追求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萧红小说的诗蕴品位,对文体间的渗透创新,亦是一种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莱辛追求完美主义的艺术理想观。他强调至美是艺术的最高目的,是通过艺术家的自由创作来实现的,并且。自由的完美的艺术理想在不同艺术类型中是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艺术创作呈现出与传统艺术不同的特质,表现为创作主体身份归属的复杂性、创作媒材的非物质化倾向、非线性叙事和超文本、超链接的艺术表达方式.新媒体艺术对传统的美学观念和审美规范产生了强烈冲击,探讨新媒体艺术创作中出现的新变化,对我们更好地理解新媒体艺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杜甫成为伟大的诗人,不仅在于他转益多师,"尽得古今之体势",而且更在于他有自觉的艺术追求。而这种"自觉"又不仅仅表现在"技巧"、"功夫"方面,更重要的是他将诗人作为了人生价值的实现目标。这当然是与诗人诗为"家事"的自豪、"窃攀屈宋"的艺术取向、宋玉"吾师"的价值范式和自身现实遭遇构成接受视野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20.
意象、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两个重要的审美范畴。意象是作品意境创造的重要因素,也是审美意境生成的前提、基础。意境的创造与生成离不开对意象的建构与赏玩。不同类型的意象或意象的不同组合方式,对于意境创造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