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影》“表现了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情感和儿子对父亲关怀的感激之情”①的经典主题,多年来已在诸多的文学史和中学语文教材中成为定论,文本中的父子亲情被渲染的天衣无缝,而现实生活中,朱自清和父亲朱小坡之间却存在着长时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当《背影》已问世22年后,朱自清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②。仔细品味这段话,我们会发现其中大有蕴意。“泪如泉涌”真切地写出了父子…  相似文献   

2.
我教《背影》安徽铜陵五中李茂堂语文姓“语”,所以我咬文嚼字教《背影》。首先引导同学们补足题目:惨淡家景之下,冬天相别之时,儿子心目中的父亲“背影”。接着扣紧五句话儿,四次背影,三处跌宕,两个“聪明”,一声长叹组织教学。朱自清先生记叙父亲说的五句话,平...  相似文献   

3.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几乎识字的人都读过。文章结尾处又一次写到背影,差不多是点题的意思:“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儿子像父亲,印象中,朱自清也应该是这么一个背影。我见过他写《背影》时的照片,胖胖的,很憨厚的样子。他的朋友说起来,总说他不高的个子,白白的,人长得结实,  相似文献   

4.
父亲为远行的儿子买一次桔子,本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经朱自清倾情演化,成为了文学经典,常读常新。但是,为什么其他人所写的此类文章没有成为名。作,而《背影》却打动了几代读者呢?教好《背影》,先要读出《背影》的背影。  相似文献   

5.
如何理解朱自清在《背影》一文中的思想感情?不少教材分析文章以及人教社编写的“教参”书中都一致认为,文章“以‘背影’为线索,通过描写父亲在车站送别儿子的情景,表现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感情,抒发作者在生活困顿、精神压抑的境遇中对父亲倍加怀念之情。”这种看法一般说是不错的。但仔细阅读原文,我觉得这种看法还是不够全面的。换句话说,现有分析材料忽视了作者在《背影》中渗透出来的微妙的但又很重要的另一种思想感情:自责与内疚。  相似文献   

6.
任娜 《家长》2009,(4):16-17
儿子上小学后,学习压力较大,我怕儿子营养跟不上,影响身体发育,便报名参加烹饪培训班,立意要给儿子提供最佳饮食。可是,我精心烹调的饭菜常常遭到儿子的批评。每次吃饭,他都学《美食总动员》中那个美食家的样子,对所有的菜“评论”一番:明明是咸淡适中,他却嫌这个盐少了那个盐多了;明明是才买的新鲜鱼肉,他总疑心是死鱼陈肉,并有本事吃出“异味”来。儿子总是“教育”我:“你看电影《美食总动员》中的那个雷米,他做的饭菜才好呢,色香味俱全。妈妈,你要向他学习啊。”  相似文献   

7.
对于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的解读,见于《中国哲学年鉴》(2001)有唐文明《威权的没落与本真化的伦理》文章,提出新的观点,认为:父权“曾经具有绝对权威、甚至有些冷酷的旧时代的‘父亲形象’倒塌了,但这一形象的倒塌并没有带走人伦亲情,而是通过获得解放的‘儿子’的真情挽留而使‘父子之伦’成为一种本真化了的伦理。”这是散文的动人之处。本文认为:《背影》同父权的观念没有什么必然联系。文章中最能够催人泪下的是父亲对儿子温厚而含蓄的爱,和儿子对父亲的自然而又真挚的体谅。解读文学作品不能用劲过头。  相似文献   

8.
《背影》这篇抒情散文,叙述的是父亲在车站为儿子送行的情景,展现出劳碌奔波,老境颓唐的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慈爱,抒发了作者在生活困顿,精神压抑的境遇中对父亲的深挚的怀念。作者用朴实无华的文笔叙写了一件平常然而深深印入脑海的事实。文章以“背影”作为线索贯串全文。“背影”的四次出现(两次虚见,两次实睹,或略或详,或浓或淡),被评论家誉为“文眼”、“主脑”。这篇课文的确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体味。  相似文献   

9.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差不多是识字的人,就一定读过。文章结尾处又一次写到背影,差不多是点题的意思,“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儿子像父亲,印象中,朱自清也应该是这么一个背影。  相似文献   

10.
《考试》2008,(2)
学完《背影》一课,我被朱自清笔下父亲的形象深深感动了。《背影》之所以能够历久传颂且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并不是靠华丽的文字或高超的技巧,而是凭借其所表达的真情。通过"背影",我们可以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激。针对《背影》这篇文章,我  相似文献   

11.
父爱之舟     
在语文课本中我们学习了许多有关家庭和亲情的文章,而在这些文章里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且最为典型的就是朱自清的《背影》。它主要体现了父亲对儿子那深沉而又真挚的爱。描写父爱的文章还有很多,我们为大家选择了由著名画家吴冠中所写的文章《父爱之舟》的一部分,供同学们阅读。这是一篇以梦境形式来回忆父亲的文章,写出了“我”在艰难求学的过程中,父亲给予“我”的无私的爱。本文语言质朴、感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2.
游安军 《湖南教育》2002,(20):48-49
一、案例台湾《数学教育的艺术与实务》一书,记述了一位小学教师亲身经历的如下事件。记得两年前,我女儿上幼儿园大班,儿子上小学三年级。有一天,带他们两人去吃每位199元的比萨。在付账时,我问儿子和女儿:妈妈一共要付多少元?儿子嘴巴喃喃念着:三九,二十七进二;三九,二十七进二。女儿却低着头数着手指头。一会儿,儿子喊着:“妈妈。你有没有纸和笔,我需要纸和笔来写进位,否则会忘。”儿子还未算出来,小女儿却小声地告诉我:“妈妈。你蹲下来一点,我告诉你,我知道要付多少钱了。”“哦。真的,要付多少钱?”女儿说:“…  相似文献   

13.
意象感悟式即是让学生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或具有特殊意义的象征物,从而来感悟全文的思想情感意义,达到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如在教朱自清《背影》时,就应紧紧抓住父亲的“背影”这一象征性的意象,以此引导学生感悟。学生联系全文内容,仔细体会感受“背影”。寒冬季节,萧索的车站,一个“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显得那样醒目而凝重,却依然坚韧、真诚、执拗地向前走去。而爬越月台的背影,  相似文献   

14.
你为谁读书?     
上初二的儿子刚学完一篇《为中华崛起读书》的课文,教师依葫芦画瓢,要求同学们也写一篇《我为XX读书》的作文。儿子告诉我,班里同学的读书观五花八门:有写为家长读书者,有写为将来找个漂亮女孩读书者,有为考大学读书者……儿子写的是《我为生存而读书》。我认可了儿子的读书观,也未贬低他的同学那些并不“高尚”的读书观。作文者,实话实说也,何必“低俗”时却伪装“崇高”?几天后,儿子大呼上当,说老爸的话不可轻信,原因是凡庸俗的读书观,不论行文如何入情入理,一律给了不及格。教师要求大家写成“我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  相似文献   

15.
“丈人”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指岳父,即妻子的父亲。但在古汉语和近代汉语中其含义却有许多种。可以是指岳父、祖父、丈夫、家长或主人,也可以是对老人或长辈的尊称。例如:①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论语·微子》)②单于乃自谓“我儿子,安敢望汉天子!汉天子,我丈人行。”(《汉书·匈奴传上》)  相似文献   

16.
《背影》感人至深.但是对于人生体验和阅历有限的中学生来说,《背影》却并不容易感动他们.要读懂这篇文章,我认为应先从结尾看起.结尾段表明了什么?可以让学生总结.我想学生是可以总结出来的:就是两条:其一,父子关系有一段时间并不好;其二,“我”思念父亲,思念父亲的背影.那么接下来我要问:这两条之间是如何实现转换的?父子间的心结是如何解开的?学生肯定会回答:父亲的背影感动了“我”.我将接着问:父亲的背影对于“我”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同学们多半会说,意味着父亲对儿子的感情.但是,仅仅如此吗?由此,我们再从头读这篇课文.  相似文献   

17.
关于《背影》的主题思想,争议颇多。其中的一种意见,认为文章字里行间盈溢着真挚的父子之爱。的确,“背影”是父子深情的凝聚点。所谓父子深情,既有父亲对儿子的爱护,也有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与爱戴。作者选择了一个“背影”,巧妙地把这两方面的爱融汇了起来。从父亲这方来说,在浦口车站与北去求学的儿子分别,从决定不送到终于去送,以及看行李、选座位、托茶房等琐事,已经表现出对儿子的关切与厚爱;然而,慈爱的父亲觉得还不够,还要穿铁道、爬月台,为儿子买几个桔子——那肥胖的身躯、那蹒跚的步履、那笨拙而又艰难的动作,合成了儿子眼中“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是  相似文献   

18.
我在讲授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时,注意把传统的情感表述与现代幻灯投影技术结合在一起,根据文章的特点和直观的原则,从投影“背影”画面入手,凝聚学生视点,由形到神,由“背影”逐步联想,深入地进行引导教学,创造了感人的形象和玄妙的意境,既突出了重点,又紧扣了主题,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背影》中,最能打动朱自清之心的瞬间是父亲那艰难地爬车站月台的“背影”。这也是本文的关键所在。为了让学生掌握重点并能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激起感情的共鸣,我根据课文描绘的文字,设计了一幅父亲艰难地爬月台替儿子买橘子的“背…  相似文献   

19.
《背影》自问世以来,颇受关注,被誉为传统父亲正面形象的标杆。作者朱自清以"背影"为独特视角对文章进行切入,感人至深。关于其的评论不胜枚举,主流是从深沉父爱的角度进行文本探究。对此,笔者却认为《背影》是书写一个成年儿子经过内心矛盾挣扎"懂得爱"的过程。本文将从"我"在望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整个过程内心的矛盾点和父亲离开车站这个场景"我"的复杂情绪这两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20.
一、意象感悟式意象感悟式即是让学生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或具有特殊意义的象征物,从而来感悟全文的思想情感意义,达到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如在教朱自清《背影》时,就应紧紧抓住父亲的“背影”这一象征性的意象,以此引导学生感悟。学生联系全文内容,仔细体会感受“背影”。寒冬季节,萧索的车站,一个“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显得那样醒目而凝重,却依然坚韧、真诚、执拗地向前走去。而爬越月台的背影,更把背影的内在精神与力量具体化了。面对这样一个浓缩着历史沧桑、人生使命和自强不息精神的父亲的背影,谁能不砰然心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