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更正是现代西方传媒新闻生产流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传媒诚实可信、负责任的表现。下面是西方一些著名传媒有关更正的相关规范。一、对更正的态度对错误进行更正是新闻报道准确性原则的要求和体现。因此,对待更正的态度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如何对待新闻报道准确性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更正与答辩——一个被忽视的国际公认的新闻职业规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更正与答辩权 ,是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与新闻报道特点相适应的一种人权的延伸。就传媒与受众的关系而言 ,传媒负有向受众提供真实新闻的责任 ,新闻报道难免会出现报道差误 ,传媒主动更正和让相关人答辩 ,是传媒的职业道德规范之一。更正与答辩权的提出 ,有助于限制滥用新闻自由和保障新闻产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各国的新闻法 ,大多有关于这一问题的规定。中国目前在更正与答辩问题上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3.
我从首都和省市十几家报纸上初步搜集到七十多则“更正”,对这些“更正”作了分析,觉得不同的更正差错的方法,反映出办报人员对待差错的不同的态度。先说一些报纸严肃对待差错,认真更正差错的事。一是谁出差错由谁署名更正。沈阳日报总编辑刘黑枷提出,如今的报刊更正差错,几乎都是吃“大锅饭”,发表文章署自己的名字,更正时却由报纸出面,很不合理。沈阳日报为了  相似文献   

4.
我从首都和省市十几家报纸上初步搜集到七十多则“更正”,对这些“更正”作了分析,觉得不同的更正差错的方法,反映出办报人员对待差错的不同的态度。先说一些报纸严肃对待差错,认真更正差错的事。一是谁出差错由谁署名更正。沈阳日报总编辑刘黑枷提出,如今的报刊更正差错,几乎都是吃“大锅饭”,发表文章署自己的名字,更正时却由报纸出面,很不合理。沈阳日报为了消除这一弊端,规定谁的文章出差错,由谁署名更正,编辑、记者、总编辑概不例外。刘黑枷在一篇散文中把苏轼诗误为杨万里诗,更正时即署上自己的姓名。  相似文献   

5.
谢明 《当代传播》2002,(3):44-46
西方传媒常用的新闻手段主要是新闻与评论。正如美国新闻学者约斯特所说:“新闻是报纸的生命,评论是报纸的灵魂。”西方传媒对于新闻手段的具体运用,则反映在它的新闻报道手法与原则上。纵观西方传媒的发展史,为了适应不同时期社会政治、经  相似文献   

6.
张亚兰 《视听》2016,(6):139-141
从西方媒体大量关于中国的新闻报道中可以看出,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偏见根深蒂固,由来已久。在传媒全球化程度日渐加深的今天,关于中国的国际舆论也呈现出迅速全球化的趋势。笔者透过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关于中国的国际舆论,分析西方国家关于中国的新闻报道中的偏见是如何形成的,并找出其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7.
作为从事对外宣传的新闻工作者,中国日报的编辑、记者对西方的所谓新闻自由的感触比内宣同行更深。尽管西方传媒标榜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但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报道,总是满含敌意。在西方传媒中,关于发展中国家的报道几乎全是战争、灾难以及所谓人权问题。这种报道如乌云蔽日,使西方国家的广大人民难以了解事实真相。从某种意义上讲西方传媒不仅没有起到沟通东、西方的桥梁作用,反而成了西方与世界其他国家相互了解、交流与合作的一大障碍。说实话,我和  相似文献   

8.
1.《国际新闻界》2015年第4期《媒介素养之塔:新媒体技术影响下的媒介素养构成》(作者: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卢锋博士)一文中,作者姓名"卢锋"错署为"卢峰"。特此更正。2.本刊2015年第37卷第2期所刊登的文章《西方媒体新闻报道中的中国形象——基于2013对中国新闻报道的议程设置理论的研究》(p.142-167)的署名问题更正  相似文献   

9.
美国一向自诩是有充分新闻自由的国家,西方国家也一直强调他们是高度尊重新闻自由的。多年来,世界人民通过西方的新闻报道,早已领教了他们的“新闻自由”的真正含义。自3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开始对南斯拉夫联盟狂轰滥炸以来,美国当局对待新闻报道的做法,西方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成为西方“新闻自由”的又一次自我诠释,使世界人民又一次看到了西方“新闻自由”的真正面目。西方主流媒体怎样报道对南联盟的空袭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这方面的一些重大事例。——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斯拉夫联盟动武制造舆论。1998年9、Ic月,西方媒体…  相似文献   

10.
《新闻导刊》2006,(4):43-43
新闻阅评必须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对待新闻报道.遵循市场运作规律,使二者达到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1.
新闻传媒的公信力指的是公众对新闻传媒的信任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信誉就是传媒的生命,失去了公众的信任,传媒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正因为传媒的公信力如此重要,势必引起研究者的重视。西方学者认为,只有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言必有据,让人看不出自已立场和观点,以不偏不倚的态度进行报道,才能使传媒产生公信力。其实这种认识带有表面性和片面性。事实上新闻传媒不可能没有政治立场,新闻工作者不可能没有自己的价值观念,共产党人从不回避自己的党性立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信念,只要以科学态度报道新闻,实事求是地分析事实与事实之间客观存在的联系,就必然会赢得读者的信任。缺乏深度的不偏不倚的新闻报道,不可能提高传媒的公信力,客观公允的形式充其量只是科学态度的一种表征而已。  相似文献   

12.
于都 《军事记者》2005,(8):11-11
在我国改革开放、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广大新闻工作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用真实生动的笔触反映现实生活,在感动自己的同时也感动了受众、感动了社会。但也有一些虚假新闻报道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给新闻工作造成了很大危害,它的存在是新闻界的耻辱。如果受众总是以怀疑的态度对待新闻媒体,新闻报道的影响社会、引导舆论、凝聚人心的作用就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13.
以科学、严谨、客观的态度对待所有的新闻报道。从治虚入手,结合自身报道工作中的不良倾向,变被动防治为主动预防。  相似文献   

14.
网络新词在平面媒体新闻报道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新闻报道越来越多元化,网络新词已经跃然到新闻报道的各个层面中,尤其是传统的平面媒体新闻报道改革,破旧立新后大胆引进网络新词,使新闻报道更加平民化,更加“接地气”.文章就网络新词在平面媒体新闻报道中的运用做初步探析,意在辩证地看待网络新词在平面媒体新闻报道中所起到的作用,并且倡导新闻媒体能够合理地使用网络新词,受众能够科学理智地对待网络新词,这是一个语言使用者对语言发展应有的态度和认知.  相似文献   

15.
<正>西方有识之士曾经说过,新闻自由的最大敌人其实并不是行政权力,而是新闻责任的丧失。传媒社会责任,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概念,现在是全世界,特别是中国正在热烈讨论的话题。虽然时至今日,传媒社会责任的概念已被传媒业和大众广为认知,媒体在从事新闻报道、广告传播时应该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的观念已成为传媒从业者的共识,但是在实践中传媒社会责任缺失与越权的现象仍比较普遍。  相似文献   

16.
陈本荣 《新闻窗》2005,(6):45-46
长期从事社会新闻报道的记者,可能没有一个不遇上新闻纠纷的,报道中一个数据的误用、一句表述的错误、一个概念的歧义,都有可能成为新闻官司的根源,态度好的,寻到报社心平气和地讨说法,要更正;态度恶的,先找记者泼上半天,再上法院争个输赢……,这几乎是每一个记者都不愿遇上但又难以避免的恶梦。  相似文献   

17.
目前媒体在对待儿童保护、对待儿童权益的态度中,仍有不少值得推敲和需要改善的地方。 一、关于儿童与坏人作斗争 传媒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少儿树立是非观、正义感和见义勇为的作风,强化自我保护意识,而决不能  相似文献   

18.
史全生 《历史档案》2007,(4):123-130
所谓孙中山的文化观,实际就是关于孙中山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问题.因为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外交通的不断深化,西方文化的传播也日益广泛.面对汹涌而来的西方文化,国人由于立场观念的不同,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新闻界对“新闻策划”这一话题给予了很大的关注。综合专家学者的观点,大多数支持新闻报道策划,而对新闻事件策划则多持否定态度。笔者认为,对同属新闻策划范畴的新闻事件策划不可一概否定,传媒从事新闻事件策划尤其是社会公益活动策划,对促进其发展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须的。 传统的新闻理论认为新闻事件不能策划。随着传媒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新闻媒介近几年来开始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文化传媒研究的视角,对备受西方社会普遍关注的后现代传媒语境下的“道德恐慌”现象进行了深层原因分析。文章认为,在“道德恐慌”现象的背后,是具有后现代传媒时代特征的文化失范,“道德恐慌”现象投射出后现代传媒时代文化范式的多元化平等共生格局要求,对尊重与平等对待各种形式的亚文化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