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剧本叙事中爱情的发生机制和最终结局而言,《牡丹亭》明显不同于元明以来的爱情戏曲。在似丹亭》的文本叙述中,汤显祖通过曝光杜丽娘最隐蔽的心理区域,对情欲在女性生命意识中所占据的分量作出了揭示。在情欲被任情敞露的舞台表演中,《牡丹亭》文本世界中的杜丽娘逐渐被凝化为以性爱之欲为主体成分的人性欲望的具象符号。在中国文化史上,这种普遍的人性欲望通过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这位娇弱的舞台女性形象,第一次冲决了道德和习俗的禁忌,以空前显豁和明朗的情态呈现在了世人的面前。  相似文献   

2.
文章将《牡丹亭》分作上下本,以精神分析学理对杜丽娘和作家进行心理研究,解读分析杜丽娘的本我、超我、自我及对剧情的影响,提出了本我戏与自我戏的见解,也认为作家主情论与士不遇的创作心理分别影响了上下本的剧情设计。  相似文献   

3.
英国小说家戴维·洛奇在小说《治疗》中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主要理论基石——神经症、性与潜意识以及三重心理人格——化为文本故事层面和叙事层面的关学构成,成功把一种心理学学说转化为一则文学叙事。  相似文献   

4.
《牡丹亭》中塑造的具有叛逆精神的杜丽娘形象感动了众多读者,掀起了一股女性自我认识的潮流.从拉康的镜像理论出发,可以发现杜丽娘处于双重镜像关系当中:一重是现实与幻境的镜像关系,一重是对镜自描的过程中镜里与镜外的镜像关系.从中可以看到杜丽娘完成了自我的回归,主体性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5.
本论文借助精神分析理论的视角对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中的人物深层精神结构予以分析,通过对主人公"本我"自我"超我"的剖析来揭示小说基于自然情结、强调精神追求的艺术品质,来发掘艾米莉小说创作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6.
神经精神分析学对潜意识的研究和理解主要集中于与记忆有关的问题.神经精神分析学家根据双重记忆系统理论将潜意识划分为两种:一种是压抑的潜意识,与外显记忆相对应;另一种是非压抑的潜意识,与内隐记忆相对应.压抑的潜意识即为弗洛伊德理论中的潜意识,由最原始的本能和欲望以及各种被个体压抑了的经验构成.非压抑的潜意识则是前言语阶段的经验、幻想和防御等在内隐记忆中存储的结果.关注非压抑的潜意识扩展了精神分析对话的范围,进一步深化了当代精神分析学家对潜意识及其在分析情境中如何加以呈现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牡丹亭》在中国爱情戏的老套子中注入了新鲜而且是深刻的思想内容,体现出那个历史阶段中国古典戏曲新的审美取向,而这种取向又是通过杜丽娘独特而新颖的爱情观来表现的。她要求女人应当得到自己的权力,即对男性的需要,质言之,就是认为妇人天生要有性爱的权利。这中间,体现着人性或者说人的本能的复苏,这在当时,无异是一种石破天惊的呐喊与追求。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精神分析心理学这一视点入手,对《寒夜》中汪文宣、汪母、曾树生三人的性格及其形成做了深入地剖析,从而在以往对他们的爱情悲剧、家庭悲剧所形成的社会原因的基础上,更深入地认识心理的复杂性对人物性格及其悲剧命运形成的关键作用。为《寒夜》的解读拓展了视界,也为人类关于自身问题的认识与思考开拓了更广更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汪文宣作为《寒夜》中最具悲剧性的人物,其悲剧性很大程度上源于自身放弃型和自谦型的性格。在自身对安全与发展的合理需求不得实现的情况下,汪文宣放弃型和自谦型的性格使其用忍受的方式逃避生活,正当的需求发展为病态要求,并最终导致了自身的毁灭。通过对汪文宣这一形象的创造,巴金也实现了对自身的反思与超越。  相似文献   

10.
凯特·肖邦的《觉醒》自1899年第一次出版以来,其大胆的性意识描写和反父权制的女性主体意识在评论界倍受争议。文章通过运用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的理论,追溯和分析主人公爱德娜在前俄狄浦斯时期所经受的童年的精神创伤,及其成年阶段既无法认同父权主义又无法完全回归母性而最终不得不投向犬海结束生命的过程,揭露了对女性压迫的根源于从孩童时代便开始把女性为交换和定义的对象男性象征权力。  相似文献   

11.
神经精神分析学是一个将神经科学与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和方法相结合以实现精神分析科学化的新学科领域,被认为是21世纪精神分析研究的新范式,问世于20世纪末,以《神经精神分析学》杂志的创办和国际神经精神分析协会的成立为标志。神经精神分析学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统一,对当代心理学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它为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解决思路,为心理学研究的未来提供了一种有发展前途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鲁淑兰 《考试周刊》2009,(50):34-35
精神分析学是由奥地利心理医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的。此理论最初运用于精神病的治疗方面,后因为涉及潜意识和意识方面的问题,且与文学创造有密切的关系,被广泛运用于文学评论。经过一个世纪的传承和发展,精神分析学已经自成一个完备的体系,并被广泛运用于心理学、社会学、文学艺术乃至哲学等广泛领域等。本文主要运用精神分析学中的"情结"理论及力比多理论来对《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的人物形象作大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六十年来对《原野》的评价,不论是对其思想、人物,还是风格都存在巨大的分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时代的、政治的因素使然,另一方面也与《原野》文本的“神秘”有关。本文试图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通过对《原野》的布景设置的分析,解读文本的“神秘”,以期大家指正。...  相似文献   

14.
运用精神分析法中人格构造理论、俄狄浦斯情结理论,对剧本《雷雨》的主要人物繁漪、周萍、鲁大海的形象特征及命运历程进行分析,探求隐藏在其内心不为人知的"潜意识"。  相似文献   

15.
日本当代文学代表作家村上春树被誉为"疗伤作家",其畅销小说<挪威的森林>亦以独特的疗伤效果深得人心.该作自始至终飘荡着一种气氛--虚空,彰显着一个主题--死亡,亦反映了同时代青年的精神苦闷与困惑.小说中主人公们怪异的性格、令人费解的行为成为读者讨论的重点.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给小说中主人公们的所作所为一个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牡丹亭》中,汤显祖通过对女主人公杜丽娘人物形象的塑造,彰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杜丽娘在本能与理性的挣扎中生命意识渐渐觉醒,经历了由至情生发出来两种生存状态:因情而死,为爱而生。还魂后的杜丽娘更是勇于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追寻生命的价值,大胆捍卫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17.
《太原大学学报》2017,(5):45-49
《再别康桥》并非徐志摩对离开康桥时真实场景的摹状与再现,而是对自身康桥体验的一次重新整合与创造书写。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埋藏于人类内心深处的俄狄浦斯情结,表现这个注定要纠缠人类一生的悲剧性命运,既是《再别康桥》最动人的特质之所在,又使得它完全可以跻身世界文学名作之林。  相似文献   

18.
精 神 分 析 对 现 代 文 化 的 影 响 是 巨 大 的 。 本 文 以 电 影《冒 险 王》为 例 , 从三 个 方 面 分 析 了 弗 洛 伊 德 的 文 艺 理 论 观 。 首 先 电 影 的 框 架 结 构 反 映 了 弗 氏 文 艺观 的 核 心 : 艺 术 家 是 白 日 梦 幻 者 , 他 的 作 品 就 是 白 日 梦 , 其 创 作 冲 动 来 源 于 现 实中 受 抑 的 欲 望 。 其 次 电 影 双 层 叙 述 中 主 人 公 之 间 的 冲 突 正 是 作 家 自 身 精 神 的 几股 冲 突 的 折 射 , 这 正 符 合 了 弗 氏 所 谓 的 艺 术 创 作 是 艺 术 家 内 心 冲 突 的 自 我 表 现 的观 点 。 最 后 从 电 影 的 主 题 、意 象 等 的 分 析 来 阐 释 弗 氏 的 又 一 文 艺 观 即 文 学 是 潜 意识 的 象 征  相似文献   

19.
《小镇畸人》是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的代表作,作者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分析小说中畸人们的精神世界,通过对畸人们怪异行为和精神世界的深入分析,找出现代人因为孤独所痛苦的原因,这些不仅仅是二十世纪美国生活的真实写照,对于当今社会也是适用的。相比之下,现代人反而显得更加孤独,也更加需要心灵上的沟通。因此,对畸人们精神世界的剖析还是很有现代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易相鸥 《文教资料》2012,(34):66-69
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因其剖析人类心理活动的深刻性,在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被引入到有"人学"之称的文学研究领域,产生了精神分析批评这一文学批评流派。本文正是采用这一批评方法,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角度解读近两年被从故纸堆中挖掘出来的张爱玲遗稿,自传体长篇小说《雷峰塔》与《易经》,探求这两部作品中主人公沈琵琶的心理状态及其人际关系,并力求从中揭示张爱玲深不可测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