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姚志奋 《天中学刊》2012,27(5):77-79
辜鸿铭在儒经英译中基于目标语社会的规范,采取了格义策略。从翻译伦理的视角看,这种策略符合基于规范的伦理,违背再现伦理,在提高译文可读性的同时,抹杀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异质性。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今天的典籍外译应适度采取陌生化策略,同时兼顾目标语社会的规范,遵守存异优先、兼顾规范的翻译伦理。  相似文献   

2.
王海燕 《教师》2008,(10):43-44
本文以以色列学者伊塔玛·埃文一佐哈尔提出的多元系统理论为理论依据,揭示出辜鸿铭翻译儒经时选择归化的翻译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当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从理论上证明其译作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生态翻译学是2001年国内学者胡庚申提出的全新翻译理论,根据生态翻译学的理论,他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笔者通过对辜鸿铭英译《论语》生态环境的解析和分析其英译《论语》,指出辜鸿铭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做到多维度的选择与适应,进而提出译者在翻译体现中国文化精髓的书籍时,首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才能尽可能地从文化、社会、交际、原文世界和译者所面对的世界等等方面多维度适应和选择。  相似文献   

4.
公示语翻译属于应用翻译研究的范畴,在当今各个领域广泛存在和应用,具有极强的社会功能。本文根据翻译生态学原理,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这个视角对公示语翻译中的适应性选择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格义"与"反向格义"是重要的研究方法,但同时也容易扩大误解和冲突,作为高等教育研究重要概念的"学术权力"就是因(反向)格义而产生误解的明显例子。文章以伯顿.克拉克的相关概念为基础,阐述了中西"学术权力"(academic power)概念背后的语义基础和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剖解了国内"学术权力"分析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学术权力"的分析,也能引发对有关"格义"与"反向格义"方法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任何名词概念只能在文化整体中被理解。近代以来,中西语言互释中的格义与反格义,导致了关于中国文化的一系列"有"、"无"之争。在对中西文化中几个基本名词概念的互释——形而上学与metaphysica,本体,本体论与noumena,ontology,自然科学与natural science进行初步反思与澄清的基础上,给出中西科学文化源流:从文字语言与思维方式,超越类型与文化取向,学问或哲学体系、科学性质与研究方法的大略对照与简要说明。以图抛砖引玉,有待来者。  相似文献   

7.
吴闿生《诗义会通》中的“旧评”篇幅颇大,考其源,70%旧评直接转录自吴汝纶《诗经点勘》,二吴书中旧评的来源又可追溯至明代戴君恩《读风臆评》等《诗经》学著作,其在旧评的选取过程中未脱“桐城派风范”。旧评与再评、新评共同建构《诗义会通》的评点系统,展现出吴闿生重“奇”“雄健”“言外之意”等审美倾向。《诗义会通》评点以文学为内核、以经学为衣裳,体现其于民国这一特殊时代的过渡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文章介绍了汉语四字格的特点,用较多的实例说明四字格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并将其译文与直译译文进行比较,以体现四字格翻译所具有的优点.文章最后还提到四字格在广告语领域的妙用.  相似文献   

9.
格义原本是以儒家、道家经典中的名词、概念去比拟或比配佛教经典中的名词、术语的教学方法或译经方式,后来进一步引申为以儒家、道家观念、思维方式阐释佛教思想的方法。“格义”是佛教传入之初为在中土立足不得不采取的权宜之计,同时对佛教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格义本身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与此相应,中国传统文化对佛教的影响也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0.
"反向格义"是解释事物的一种方法,教育研究中的"反向格义(reverse analogical interpretation)"就是指在教育研究中,用外国的教育理论来解释中国的教育现象的研究方法。目前这一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经常被使用,本文希望能揭示这一方法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利弊,在此基础上对教育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12.
吴闿生《诗义会通》完成于1927年。他肯定《诗序》中所谓的“古序”,而批判“续序”,以此反驳其时学界“废序”的呼声。吴氏以文义裁《诗》,针对顾颉刚等人重情理而反微言的言论,努力抉发其中的“微文”,尤推崇言外之意。他将桐城派文法运用于《诗》的分析中,并对能形成阳刚阴柔融合的文法颇为用心。在《诗经》的“经”字招牌被打破的年代,吴氏从文学层面研究《诗》,极为关注《诗》在古文史、赋史上的地位,赋予《诗》以新的价值。《诗义会通》是一部学术观点徘徊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著作。  相似文献   

13.
郭芬 《考试周刊》2011,(2):48-49
本文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对景点介绍的英译进行了分析。从“三维”转换的翻译策略、译者的职责及“事后追惩”等管理机制三个方面探析生态翻译理论对景点介绍英译的启示,以期为旅游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1991年至2014年,我国辜鸿铭儒经翻译研究论文见刊达百余篇,聚焦于辜氏译经活动的综合性介绍与评价、辜氏翻译策略得与失的争议、辜氏翻译思想独到之处的挖掘等三个方面。这些学术论文,一方面反映出,辜译因其成功实现对外文化传播,在我国当今加大对外文化输出的形势下,具有十分宝贵的借鉴价值,其研究意义正日益得到学界的关注和认可;另一方面也折射出,辜译研究领域范围目前还比较有限、不够全面,研究者们仍大有可为之处。  相似文献   

15.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散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市场上有多种英译本流传。张培基的译本语言自然贴切,形神兼备,灵活地再现了原文的风情,享有较高的声誉。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解读,译者选择翻译《故都的秋》,是译者对"需要"和"能力"适应/选择的结果;译者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译者能够多维度适应整体翻译生态环境,并很好地实现了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使译文取得了较高的"整合适应选择度"。  相似文献   

16.
严复对中西学的格义实质上是予中学以西学的诠释,用西学补中学之不足。这种采近代西学之“石”,攻经典精义之“玉”的理智心态,对传统文化机制进行创造性转换的努力,起到了破块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17.
庄子哲学蕴涵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这种伦理思想富有本体论意味,且与西方后现代的"生态"哲学具有相通之处。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生"、"化"世界、怀特海的"我们在世界中,而世界也在我们中"、海德格尔在"世界中"对"物"的"守望"以及约纳斯的价值之"物"均在本体论层次上蕴涵着人与自然的内在一致性。尽管他们的出发点不同,侧重点各异,其哲学理念中存在着某种分歧甚至偏颇,但其为人类的"诗意生存"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敬畏的,尤其是这种将"人与物"之关系上升到本体论层次所做的努力,对当代人们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皆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8.
苑诗悦 《现代英语》2023,(12):99-101
生态翻译学是21世纪初兴起的一种翻译理论,主张译者在适应翻译文本情景的基础上对不同译文进行符合情景的选择,然后对译本进行“汰弱留强”。生态翻译学主张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三维转换翻译方法。文章即利用生态翻译学理论中的三维转换翻译方法对A电影的字幕翻译进行解读,以期为今后同类型电影的字幕翻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电影片名是电影内容的高度浓缩,是电影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从生态翻译学角度来探讨电影片名翻译,深入解析、总结电影片名翻译应该注意的问题及翻译方法,不仅为电影片名翻译提供了方法论依据,同时也为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20.
围绕“反向格义”的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所展开的讨论并未取得实质性的思想进展,其根源就在于“反向格义”和“以西释中”、“以中释中”的说法及其问题指向是含混和有歧义的。在中西哲学史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在中西哲学之间进行比照,而在对中西哲学进行比照的时候,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最具误导性的思想前提就是本质主义。研究者一旦真正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