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七九年《鸭绿江》杂志举办诗苑民意测验,要求全国的诗人、诗评论家、诗编辑推选一九七九年发表的最好的诗歌时,《将军,不能这样做》和《小草在歌唱》,获票最集中。今年该杂志对一九八○年一至八月份发表的诗举行“民测”时,在收到的199份应测表中共提出174首(组)诗,选票很分散,最高票数是29票(《太阳》,作者:流沙河,发表于《诗刊》八月号)。在这174首(组)诗中,艾青的诗有十首,公刘、张志民、流沙河各四首,李瑛、黄永玉各三首,青年诗人舒婷有六首。  相似文献   

2.
《徐州师院学报》一九八四年第一期刊登的《王安石〈泊船瓜洲〉写作时间辨》一文,作者提出《泊船瓜洲》一诗应该是王安石第二次为相时的作品,这个观点是对的,但作者把这首诗写作的地点从瓜州移至京口是不对的。《泊船瓜洲》的诗题已明确告诉我们,王安石是在泊船瓜洲之时,遥望一水相隔的京口而赋出  相似文献   

3.
关于《诗比兴笺》一书的作者问题,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李瑚先生就曾作过考证和论说,论定此书实系魏源所作,是魏源“以笺古诗三百篇之法,笺汉魏唐之诗”的《诗古微》之继续,只是后来为陈沆之子“遂其孝思”,才假托陈沆所作、署名陈沆而刻印成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在1981年出版《诗比兴笺》时的《出版说明》则说;“《诗比兴笺》四卷,清陈沆撰。一说系邵阳魏源寓居陈沆家中时所作,用沆  相似文献   

4.
汉魏两晋之诗人作诗之时并不曾自拟诗题,其诗题均为后人“用诗”时所加,多数诗题盖至入选《文选》而定于一尊。阮籍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最初也是没有诗题的,《陈留》是对阮诗的最早称谓。最初“咏怀”一题之于阮诗不过是指其中一类而已,后唐人作《晋书》以偏代全,遂成为阮诗的总题。《豪杰诗》并不是今本《咏怀诗》中的某一首或几首,属佚诗无疑。  相似文献   

5.
春秋称《诗》之风对孔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教育理念上,使孔子重视《诗》的传授,以《诗》作为教学内容;二是在学《诗》目的上,使孔子重视《诗》的政治功用,重视《诗》在伦理教化、性情修养和增长见识方面的作用;三是在引诗、解诗的方式上,孔子也深受《左传》一类解诗性质的引诗的影响。春秋时代人们称《诗》时没有文本观念,而孔子却已具有朦胧的文本概念,他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时,要求他们注意《诗》作者的本意。可以说孔子诗教并非空穴来风,它是对春秋时代称《诗》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6.
苏轼这首诗,历来为人所称道。人们常把此诗和《吴中田妇吟》《乡村五绝》等诗放在一起,作为一组反映劳动人民疾苦的诗歌。就这么一首诗,解放几十年来,人们评价起来并不一致。当说到苏轼诗歌的人民性时,就在这首诗里分析诗人如何表现劳动人民在封建专制统治下受压迫的苦难生活。当说到作者反对王安石变法时,又从这首诗里分析诗人  相似文献   

7.
读词三记     
詠史词是从詠史诗发展而来的.我国最早的詠史诗是东汉班固的《詠史诗》.其后,三国时曹植的《三良诗》,南朝,宋,谢宣远(瞻)的《张子房诗》都是班固《詠史诗》的继续,都是一首诗专詠一人一事的.三国时杜挚的《赠毋丘俭》诗则叠用八个古人之名,打破班固以来一首诗詠一人一事的写法.晋代的左思写《詠史》八首,更进一步借詠史以抒己怀.对此,清人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云:“太冲《詠史》,不必专詠一人,  相似文献   

8.
《红岩》中的成岗是以陈然为原型塑造的典型形象.“任脚下响着沉重的脚镣,……”这十二句诗以《我的“自白书”》为题首次出现于《在烈火中永生》一书,继之收录于《革命烈士诗抄》。这首诗不是陈然烈士遗作。陈烈要写的诗只留下一个标题,一个中心思想。一九六三年,《红岩》作者罗广斌谈到,在写《在烈火中永生》时,为了突出烈士形象,以陈然临刑前要写一首诗的打算和他在刑庭上威武不屈的气概等史实为依据,由几个人共  相似文献   

9.
编在高中一册的《硕鼠》为三百篇中的刺诗名作,对于诗中“硕鼠”一词的解释,课本训“硕”为“大”,这样,“硕鼠”便成了一个偏正词组,可译为“大老鼠”。其实,这个解释是很值得怀疑的。《硕鼠》,《诗序》说:“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对《诗序》的这一解释,汉以来的经学家几无持异议者。清人陈奂硕甫在其所著《诗毛氏传疏》卷九中据《尔雅》及《易》郑注引诗,认为“硕”“鼫”古通用,“硕鼠”即“鼫鼠”。此说极是。但陈氏“笃守毛义”,不敢指出《诗序》的错误,采取了模棱两可的态度,这就给后世解释《硕鼠》带来了两种意见的分歧。今人说诗,大都赞同《诗序》,但也认为陈氏“鼫鼠”说是可取的。余冠英先生的《诗经选译》一九六二年出版增补本时,取陈氏说,更通俗地讲为“俗称土耗子或地老鼠”。可是该书一九七九年新版时,余先生却持折衷意见,认为“硕鼠解作肥大的鼠亦可”。是把“硕鼠”作为一个词组解为“大老  相似文献   

10.
一1982年第11期《诗刊》,在发表吴奔星先生(1913—2004)的新诗《别》时,签发这首诗的诗人邵燕祥先生在致吴先生的信中说:“想不到老先生能有此清词丽句。”这是吴先生的熟悉者,对《别》的印象。原与吴先生不熟悉者如诗人田永昌先生,阅《别》后见到吴先生时的印象,是感到“很难将那些年轻的诗(指《别》等)和前面的(老)人挂起钩来”。显示了老诗人与流于笔端的“清词丽句”的“年轻的诗”之间的巨大反差。年届古稀而能有此看似委婉动人的“言情说爱、倾诉相思”之诗者,古往今来,究属罕见。那它会不会是一首李商隐式的、名为相思实乃咏史的诗作…  相似文献   

11.
在徐志摩先生(1896—1931)的诗中,这首《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几乎与《再别康桥》齐名。1924年5月,诗人随泰戈尔访问日本,其间,写有组诗《沙扬娜拉十八首》,后收进诗集《志摩的诗》,再版时,诗人删去前十七首,仅存这最后一首。在这首小诗中,诗人满蕴激情地摄取了与日本女郎作别的瞬间情境,  相似文献   

12.
一九八○年第八期《中学语文教学》上发表了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同志《学好中国语文十分重要——复吕淑湘同志的一封信》,信中对唐朝诗人卢纶的《月黑》诗提出质疑。该诗为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之三,又见于钱起集中。一般认为是卢纶所作,卢纶写这首诗时,在浑瑊镇守河中的幕府怍幕僚。原诗是:  相似文献   

13.
要作今诗,则要用形象思维方法——毛泽东诗人毛泽东相当讲究诗词的意味与创作手法。他与人谈诗词时不是提到“主题虽好,诗意无多”(《致胡乔木》,1959年9月7日)、“再则诗味不多,没什么特色”(《致臧克家》,1957年1月12日),就是提到“诗要用形象思维”(《致陈毅》,1965年7月21日)。下面摘引《致陈毅》中的一段:  相似文献   

14.
《吴公子札来聘》一文,原载《春秋左传正义》第三十九卷。它是我国现存古籍中最早系统地评述《诗三百》的文章。时间是公元前五四四年,即周景王一年,鲁襄公二十九年。此时正值春秋社会中叶,是《诗三百》的末期。由于吴公子札所处的时代离《诗三百》大规模产生的时代未及久远,所以,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贵族对《诗三百》的宏观评价,又可以与历代儒者评《诗三百》相比较,而发现端倪。  相似文献   

15.
浅议《邶风·柏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概述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首诗.原名《诗》或《诗三百》,至汉代奉为经典,故称《诗经》,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诗经》所反映的是距今二千五百年至三千年的上古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6.
《白虎通义》作为白虎观会议时众多经学大师讲论异同,由汉章帝亲自定决,班固最后编辑的一本经学著作,其中的引《诗》、说《诗》反映了在汉朝长期并立的四家诗的内容,而并非是一家之言;从《白虎通义》中的引《诗》、说《诗》与白虎会议与会者的关系来看,《白虎通义》中的《诗》学思想反映了当时与会各家的学说,是汉章帝对四家诗说的一种折衷与汇合。班固作为与会者和最后编纂者,也可能有自己的思想渗透在其中,但并不能代表《白虎通义》中全部的《诗》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一1982年第11期《诗刊》,在发表吴奔星先生(1913—2004)的新诗《别》时,签发这首诗的诗人邵燕祥先生在致吴先生的信中说:“想不到老先生能有此清词丽句。”这是吴先生的熟悉者,对《别》的印象。原与吴先生不熟悉者如诗人田永昌先生,阅《别》后见到吴先生时的印象,是感到“很难将那些年轻的诗(指《别》等)和前面的(老)人挂起钩来”。显示了老诗人与流于笔端的“清词丽句”的“年轻的诗”之间的巨大反差。年届古稀而能有此看似委婉动人的“言情说爱、倾诉相思”之诗者,古往今来,究属罕见。那它会不会是一首李商隐式的、名为相思实乃咏史的诗作…  相似文献   

18.
《草堂说诗》是刘应秋在实用经学思想指导下的一本解《诗》论著.其论诗立论新颖,讲解结构清晰.解《诗》既有时《小序》 《诗集传》的继承,也有反对,但更多的是从实用立场突出《诗》的实用价值,具有清帝国统一初期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9.
《琵琶行》和《长恨歌》一样,千古绝唱,脍炙人口,都是白居易的长篇名作。 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当时流传甚广,市井街巷无不书,稚童妪叟无不道。白居易逝世时,唐宣宗还写了“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路,一度思卿一怆然”。白居易的诗在当时还流传到朝鲜、日本等国。现留下的诗还有近三千来首。 元和十年(815年)。宰相武之衡在上  相似文献   

20.
《登高》是杜甫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的九九重阳节带病"登高"时所写的,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对此诗的教学,笔者有几点设想:一.诗意起航由《登高》想到杜甫在23岁时所写的《望岳》一诗及诗中所吟出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名句,感受他年轻时建功立业、立志攀登事业顶峰的雄心壮志;想到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人生情怀;体会到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