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所谓比较法就是对两种事物进行对比,以确定两者间同异关系的一种思维过程和方法。运用比较法进行语文教学更容易使学生掌握和理解文章的思想特征与艺术特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对此笔者将比较法在文章标题上的运用、比较法在同单元文章中的运用、比较法在不同体裁的文章中的运用、比较法在思想内容教学中的运用、比较法在课文与学生习作方面的教学运用、比较法在文章结构方面的教学运用、比较法在表现手法方面的教学运用几个方面做了详尽阐述。  相似文献   

2.
郭玉清 《天中学刊》1999,14(4):100-101
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和掌握事物规律的重要方法,通过比较进行教学也是语文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比较法”是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提高其认读、理解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实现其教学目标的比较理想的教学手段。本文就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比较法,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一篇课文中不同内容的比较教学一篇课文在讲授的过程中,有时为了突出强调某一内容,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比较因素,采用“比较法”,讲清某些内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其课堂教学效果。比如《威尼斯》(高中语文第六册)是…  相似文献   

3.
苏向鸿 《考试周刊》2014,(99):30-30
<正>比较是由已知事物认识未知事物的一种好办法。心理学认为,比较是一种思维过程,两种性质不同的对象同时出现,可以在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发挥强烈的刺激,起优势兴奋中心作用,促进积极思维。那么,将比较法运用于中学语文教学中又会怎样呢?它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在分析鉴别中把握知识的重点,较正确地把握知识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所以,比较法教学在语文课堂上的使用频率大大提高。比较法教学,是把内容或形式上有联系的课文集中起来进  相似文献   

4.
悟性是指人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悟性对感知课文、分析和理解课文内容甚为重要。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课文的内容,通过情境感悟法、词句联系法、同体文章比较法,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领悟文章的内涵及主旨等。总之,悟性对学好语文极为重要,这种能力,还可通过各种方法培养。  相似文献   

5.
分类比较发现异同──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湖北胡绍浚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就是依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以一篇为主.联系数篇,进行分类比较,从而发现异同,找出不同课文的共性和个性.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仅...  相似文献   

6.
人们认识事物,往往始于比较。有比较才能有鉴别。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比较”是思维过程的重要一环,是“确定事物异同”的思想过程,是从“分析与综合”到“抽象与概括”的桥梁。比较可以使人对事物的认识更精确。中学语文现行教材的一大特点是设置了自读课文。笔者认为在教学自读课文时,有计划、有步骤地运用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下面就谈谈自读课文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高三册自读课文《夜》,就和同一单元的已学过的鲁迅的《药》有许多相同之处,然而又同中有异,在教学中就可作比较。《夜》和…  相似文献   

7.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们都和自己周围的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篇课文亦复如此。在教学中,如果我们单篇讲读,仅仅就课文论课文,往往可能一叶障目,使学生难以准确地或者更深层次地把握住课文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但是,如果我们把课文和它同类的知识点进行比较教学,就可能使学生豁然开朗,在更开阔的背景上、更深刻的层次上,比较鉴别,求同求异,把握住课文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称象》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四册中的一篇益智课文,课文主要讲述了曹冲小时候利用水的浮力,称出大象重量的故事.我在教学中多处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对课文中关键语句、人物年龄、曹操的前后态度和称象的不同方法作了深入细致的比较.学生在比较中开阔了思路,把握了重点,从而认识  相似文献   

9.
用比较法进行数学教学的体会砀山县赵屯乡梅屯小学王登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比较法教学,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去探求新知识。通过比较找出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比较法是把各种事物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处和不同点...  相似文献   

10.
樊喜娟 《考试周刊》2007,(29):44-45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们都和自己周围的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篇课文亦复如此。在教学中,如果我们单篇讲读,仅仅就课文论课文,往往可能一叶障目,使学生难以准确地或者更深层次地把握住课文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但是,如果我们把课文和它同类的知识点进行比较教学,就可能使学生豁然开朗,在更开阔的背景上、更深刻的层次上,比较鉴别,求同求异,把握住课文的本质特点,或举  相似文献   

11.
比较法是人们在区分事物异同,了解事物特点和属性,把握事物之间联系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教学中,正确地运用比较法,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我注意运用比较法,收到较好效果。下面谈几点认识。 1.运用比较法建立图形概念。正确地说明图形特征需要有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过程,对此,学生感到困难。正确使用比较法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比如,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可将这几种图形相比  相似文献   

12.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单篇讲读,就课文论课文,使学生难以准确地或者更深层次地把握住课文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但是,如果我们把课文和它同类的知识点进行比较教学,就会使学生豁然开朗,在更开阔的背景上、更深刻的层次上,比较鉴别,求同求异,把握住课文的本质特点,加速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运用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较教学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第一,单一比较法。单一比较,是指就某一知识点进行单一的比较,如字、词、句、语法、修辞、表达方式、论证方法、主题思想等。这种比较由于简单明了,学生易于掌握,其…  相似文献   

13.
比较法属于逻辑思维的一种方法,也是地理教学中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教师通过把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进行对比,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理解各种地理知识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比较法以其独特的价值运用在地理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答题技巧,还能让学生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各种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  相似文献   

14.
《蛇与庄稼》是一篇重点讲读课文.教学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它们的联系又是有一定规律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有简单联系和复杂联系.根据课文特点,抓住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  相似文献   

15.
比较法是人们对不同事物的异同进行认识辨别的思维过程,对事物进行比较,有利于人们逻辑思维的培养,能帮助人们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比较法应用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还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有利于学生记忆教学内容。本文主要深入探究比较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并辅以实例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16.
正比较法指按照事物对立统一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将复杂多样的物理现象和本质,进行分析鉴别和综合比较的教学方法.也就是找出事物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的思维方法,通过事物间相同特征或相异特征的比较,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区别.人们认识事物往往从区别事物的本质特征开始.要区别就要有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物理学中有许多物理思维和物理规律具有可比性,运用比较法可帮助学生接受新概念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尤其在复习课上运用比较法,能使各个知识点之  相似文献   

17.
张文婷 《考试周刊》2014,(91):134-134
在地理教学中,"比较法"是和"地图法"相提并论的重要方法。运用比较法,可以让学生获得新的地理概念,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地理能力。  相似文献   

18.
比较法是启发学生自己把握教材特点的有效方法。比较是人们在思想上确定事物之间的异同和关系的思维过程。比较同分析、综合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分析,比较就无法进行;没有综合,就不能确定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俄国教育家乌中斯基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故运用比较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通过比较,  相似文献   

19.
化学教材概念多、内容多,而课时安排又比较少,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千差万别,多种多样,但自有其内在的联系,这就为比较法提供了可能性.比较法教学,是指按照事物对立统一规律和人的认知规律,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两个或多个事物加以对照、分析、鉴别,从而确定它们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悟性是指人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悟性对感知课文、分析和理解课文内容甚为重要。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课文的内容,通过情境感悟法、词句联系法、同体文章比较法,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领悟文章的内涵及主旨等。总之,悟性对学好语文极为重要,这种能力,还可通过各种方法培养,悟性一词,是德国古典哲学里的术语。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悟性是生动地、直观地感知周围世界的形象、画面、现象和事物,并进行逻辑思维分析从而获取新知识的思维活动。《现代汉语词典》则概括为“人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换句话说,就是领悟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