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白诗中有两个所在地不同的夜郎:一个是《流夜郎赠辛判官》和《南流夜郎寄内》中的“夜郎”,亦即唐肃宗流放李白的地方;一个是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随风直到夜郎西”一诗中的夜郎。对于这两个夜郎,过去的一些注本,往往把二者混为一谈,而且说指汉代的夜郎国所在地,或说在现在的贵州、云南、四川地区,或说在今贵州省遵义或桐梓地区。《汉语大词典》上就是这样注的“:夜郎,汉时我国西南地区古国名。在今贵州省西北部及云南、四川二省部分地区。”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的“夜郎”,多说是在今贵州遵义或桐…  相似文献   

2.
2005年全国文综卷Ⅰ第13题考查了“滇王之印”。正确答案选 C,但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选 D,主要是把夜郎国与古滇国混为一谈了。夜郎国曾是云贵高原上一个昌盛繁荣的少数民族王国,它由若干部落联盟组成,主要活动区域是贵州西南一带,受控区域涉及贵州省多数地区和相邻省份(如滇西北、川南、桂西北及湖南新晃等),中心区域据考证在今贵州的北盘江和南盘江之间。夜郎之名大约在战国时期出现。据《华阳国志·南中志》载,楚襄王(公元前298年~前262年)派“将军庄跃溯沉水,出且兰(今贵州福并县),以伐夜郎王”,“且兰既克,夜郎又降”。当时的夜郎国拥有10万精兵,满坝良田,势力颇为强大。汉武帝时,在夜郎  相似文献   

3.
漳州①州、路、府名。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分泉州置州。治漳浦(今福建云霄,后移今漳浦),乾元初移治龙溪(今龙海市西)。大历后辖境相当今福建九龙江流域及其西南地区。元改为路,明初改为府,清辖境缩小,1913年废。元初陈桂龙起义于此。明清之际有大批农民移居台湾。②市名。在福建省南部、九龙江下游。鹰厦铁路有支线通此。辖芗  相似文献   

4.
通过以地名学、考古学和民族学为基础,详细地考察稻作文化在贵州的传播过程。贵州的稻作文化来自湖南常德澧水下游的稻作遗址群,主要传播途径是沅江、澡水和舞阳河。“且兰”国是贵州稻作文化传播的第一站,其都邑位于黄平县旧州镇天官寨大坝子,苗族族属,从事湿地原始稻作,与湖南常德澧水下游的稻作遗址群一脉相承。文章首次破译了“且兰”的苗语含义,实证出贵州稻作文化传自湖南。“夜郎”国是贵州稻作文化传播的第二站,由湖南迁来的苗族与贵州西部的古越族共同创建,“夜郎”(yelang)为“yina”之音转,本义即“神圣稻国”。其都邑位置学界已有几种学说,但笔者现在又提出一个新学说——“夜郎都邑望谟说”。文章认为,“夜郎”国都邑位于望谟县城所在的望谟坝子,蔗香河是其门户,直通北盘江、南盘江与红水河汇合处。“夜郎”国控制着水路交通要道,是西南地区稻作文化的中转站。经其中转,稻作文化继续传往广西西部、云南东部和越南北部。越南的“东山文化”与“夜郎文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秦皇朝统一中国后,今商洛地区属秦的“内史”地,安康、汉中员素的“汉中郡”(战国楚怀王置,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又置,以汉水而得名。治所在南郑,即今陕西汉中市东,拍境相当今秦岭以南,湖北保康县以西,粉有河、珍珠岭以北地区)。西汉景帝时,将案的“由史”地分量为左、右内史,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l财年),又分右内史东半部署京兆尹,今商洛地区属京兆尹管辖,东汉亦然。西汉时将汉中郡治所由秦代的南郑移至西城(今安康西北),辖境如秦代,东汉皇朝时,又将汉中郡的治所移回南郑。秦汉时期是封建社会大发展的阶段,也是陕南…  相似文献   

6.
习水县千余座的鲴人石棺椁墓葬文化,堪称贵州第一。今贵州黔北的夜郎系民族的远古先人是不狼山(濮郎山)人。其中的一支鲴人,进入四川,跟纵目的蜀人(蚕丛氏)文化融合,友好相处,被称为“髯人”或“雾鲳”。另一支鳕人在习水河流域,建立了鲳国。故鳕人跟髦人都曾经有过类似的石室文化。《百家姓考略》“雾鳕”部族“皆巴蜀之民也”。鲳国在历史上共存在了3324年。鳕人石棺椁墓葬品类齐全,时代序列完整,数量很多,共分崖石棺和石棺椁两类。《酉阳直隶州志》的记载。猪婆龙抢宝的两边为对称的两尾鳕鱼是鲴部民族典型的图腾崇拜,因而是鳕国的国徽。习水的仓头坝应该是鲴国的首府。日本弥生时代的石棺椁和石瓮是夜郎鲳国石棺椁的日本化。  相似文献   

7.
春秋至西汉初年六百多年间,在今川西南、滇东北的昭通、曲靖至贵州西部一带,方国、部落林立,互争雄长,西僰、牂柯、夜郎为其代表,曾经名噪一时,称雄一方,既参加中原盟会,又与巴、楚、邛都、滇国交通。汉武帝开西南夷,正是以部族为基础,在僰人区域设置犍为郡,夜郎境域则为牂牁郡、滇为益州郡、邛都为越嶲郡。夜郎西部包括有今天云南昭通,贵州赫章、威宁等境域,此时的昭通境内还有与夜郎并称的"僰侯国",犍为南部的朱提(今昭通)地区则也称为"西僰"。  相似文献   

8.
鄨国略论     
本文用大量资料对“夜郎旁小邑”之一的(?)国的国邑、统辖范围、所属变化、族属及其社会性质作了系统的论述,从而填补了今遵义从春秋到汉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这段历史的许多空白,对旧有的有关著述,也提出了独立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三国志魏志倭人传”对魏景初三年(239年)至正始年间(240—248年)倭邪马臺女王国与魏使节往还经过,以及女王国辖境自然风物与社会经济政治情况,记载颇详,是研究日本原始古代史的最早和最珍贵的文献史料。邪马臺为日语大和(读如yamdto)的对音,其国即在大和(今日本奈良县)一带,这在中国或日本,长期来都没有人怀疑过。唐章怀太子注“后汉书”,释邪马臺国谓:“案今名邪摩推,音之讹也”。分明说邪马臺和邪摩推一样,都是大和的音译。同时,“日本书纪”作者在“神功纪”三十九年以后诸条引“魏志”有关邪马臺国及女王卑弥呼记事,显然也认为邪马臺国在大和。一直到十八世纪后期,日本的国学者木居宣长著(“驭戎慨言”,始言卑弥呼只是九州一女酋。而邪马臺国,也被从大和搬到九州。此后,主张邪马臺在大和(大和说)  相似文献   

10.
习水县千余座的鳛人石棺椁墓葬文化,堪称贵州第一。今贵州黔北的夜郎系民族的远古先人是不狼山(濮郎山)人。其中的一支鳛人,进入四川,跟纵目的蜀人(蚕丛氏)文化融合,友好相处,被称为"髳人"或"髳鳛"。另一支鳛人在习水河流域,建立了鳛国。故鳛人跟髦人都曾经有过类似的石室文化。《百家姓考略》"髳鳛"部族"皆巴蜀之民也"。鳛国在历史上共存在了3324年。鳛人石棺椁墓葬品类齐全,时代序列完整,数量很多,共分崖石棺和石棺椁两类。《酉阳直隶州志》的记载。猪婆龙抢宝的两边为对称的两尾鳛鱼是鳛部民族典型的图腾崇拜,因而是鳛国的国徽。习水的仓头坝应该是鳛国的首府。日本弥生时代的石棺椁和石瓮是夜郎鳛国石棺椁的日本化。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一个不了解自己生前历史的人,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人。对贵州历史化名城——石阡,这个养育了我二十多年,现今又离开近二十年的地方,我了解多少呢?读《石阡县志》:“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置夜郎县于今县境西部,是为石阡有行政建置之始。”为此,我踏上了石阡寻访古夜郎之路。  相似文献   

12.
"谪仙"李白因受安史之乱与永王李璘事件所累而被贬谪夜郎(今贵州桐梓)。而关于其长流夜郎一事,历来是学界争论的焦点。本文一方面结合李白流放背景、路线考辨及其诗文系年探寻其确至贬所夜郎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从古代及近现代学者的论述和著作中寻找"蛛丝马迹"来解决疑案。本文还对李白流放夜郎地具体的地点进行了考辨,由此得出充分物证证明李确至夜郎并服刑约半才遇赦放还,遂呈一己之见以供学界商讨。  相似文献   

13.
战国时期(公元前276年)建立滇国的庄蹻,由楚经克的夜郎国境地;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创建的郡县制,由汉武帝推行至西南始置的“堂郎县”及开通“南丝绸路”——“五尺道”边;三国时诸葛孔明平南中屯军之野;唐“安史之乱”时期流放浪漫诗人李白未遂的“夜郎西”;元朝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游足地;明末清初的太平天国最具谋略的军事家、冀王石达开转战宿营的“天南铜都”第一站;清末民初“东大陆主人”唐继尧的故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伟大的战略家、人民的领袖毛泽东“四渡赤水”后,“乌蒙磅礴走泥丸”,扩红最多的乌蒙山区……这里曾建筑了水城、…  相似文献   

14.
人教社2003年版高中《中国古代史》有一些地名没有注解,现查阅资料,补充如下:1.辽东。第26页,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郡治在襄平(今辽阳市),辖境相当于辽宁大凌河以东。第59页,十六国北朝时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的开发:在今辽宁辽阳市西北地区。2.骊山。第28页,秦始皇筑骊山陵墓:陕西临潼东南,因古骊戎居此得名。有烽火楼,传周幽王举烽火戏诸侯处:东北麓有秦始皇墓:西北麓有唐华清宫故址。  相似文献   

15.
春秋初期的古申伯国,史志上多有争议,主要是南阳说和信阳说两家。诸多现行工具书和高等院校史学专业部分教材,在谈到古申伯国时多以南阳说为是。《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臧励和等编著,一九三三年再版本)“申”字条释文是:“申,周国名,姜姓,伯夷之后,春秋时灭于楚。故城在今河南南阳县北二十里。”《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本)“申”字条的释文则是:“申,古国名,姜姓。传为伯夷之后,居今陕西、山西间。周宣王时一部分被东迁,分封于谢(今河南南阳),建立申国,春秋初年为楚文王所灭。”《中国古代史教学地图集》所附:“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中央电大通用教材,北大编)“申”字条目的后面对照是:“申(国,西周,春秋),今河南南阳市”。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一册第一编第四章第二节“王室衰微与大国争霸”写到“楚灭申”时,括号内的标注是:河南南阳县。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课本选用了唐代诗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一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书》介绍,公元759年,李白被流放夜郎(今贵州  相似文献   

17.
秦、西汉、东汉在蜀郡西部置有一湔氐道,属蜀郡(《汉书·地理志》等)。湔氐道又称氐道县,三国蜀汉时先改湔氐道为湔县,后又改为都安县。《汉书:百官公卿表》载秦汉制度“有蛮夷曰道”,湔氐道是当时氐族人民聚居的地区。可湔氐道究竟在什么地方?至今却是一谜。搞清这一疑题,不仅是研究历史地理之需要,亦为研究川西氐族古史及其关联的都江堰史之首要。 湔氐道、湔县的辖境包括今灌县县城在内,这是汉代至明代文献的一致记载,本无疑处。可从清代以来,在疑古风的影响下,学者多认为秦汉时期的湔氐道在今四川松潘境。《汉书:地理志》蜀郡湔氐道条下,清王先谦《补注》引《清一统志》说:故城在松潘厅西北。龚煦春《四川郡县志》卷第一  相似文献   

18.
住在或到过滁州城区(今安徽省滁州市城区)的人,要是不知道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时“滁”的辖区沿革,一定会产生一个疑问:“滁州城并不四面环山,它也位于平原上,只有西、西北两面属山区”,怎么能说“环滁皆山也”?有人找不到正确答案,认为这是作者的一个笔误,也有人在没有足够依据的情况下,臆断“滁”指的是“(古)滁州”(如1996年第1期《语文学习》薛汉忠文章),以此来圆“环滁皆山”之说。 (古)滁州之说,指的是欧阳修为滁州知州(习惯称太守)时期的滁州辖境,即北宋庆历年间的辖境。当时滁州属淮南东路,治所在新昌(后改为清流,即今日滁州市)。辖境相当于今滁州市城区,滁州市(原滁县)、全椒、来安三县市(出自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名辞典》)。这三县市位于皖东,与江苏接壤。统观这三县市地形,呈南低北高状,西南、南为开阔的滁河、来河、施河平原及低洼圩区,东北为低丘洼地,东为岗坳相间的波状平原,只有北、西北属皇甫山区,它是淮南丘陵余脉,由北向西北、西南延伸(见地图出版社《中国地图册》、中国社会出版社《中国县情大全》)。从这三县市即(古)滁州(北宋庆历年间辖境)地形来看,“环滁”并不“皆山”,所以有的文章推断(古)滁州“环滁皆山”是不成立的。  相似文献   

19.
公元938—1254年,继南诏国之后,段氏在云南建立了大理国政权。大理国的疆域,据《元史.地理志》记载:“东至普安路之横山(今贵州普安),西至缅地之江头城(今缅甸杰沙),凡三千九百里而远;南至临安路之鹿沧江(今越南莱州省境内的黑水河),北至罗罗斯之大渡河,凡四千里而近。”由此可知,大理国基本以云南为中心,并包括附近的川西南、黔西等地。大体上说,南诏和大理国的疆域基本和元代所设的云南行省的境界略同。  相似文献   

20.
柳宗元,是我国唐代大思想家、文学家,世称“柳河东”,他自己也说:“河东,古吾土也。”(《柳河东集》)卷三十二《送独孤申叔序》。以下引(《柳河东集》只注卷数和篇名)《旧唐书·柳宗元传》说“河东人”,《新唐书·柳宗元传》说“其先盖河东人也”。他的文稿在其临终前交好友刘禹锡整编,名《河东先生集》(中国书店1991年版,名《柳河东先生全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名《柳宗元集》,收录文同《柳河东集》)。可“河东”很大,唐有河东道,是贞观十道,开元十五道之一。河东道道治,在贞观时治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原镇),开元时治蒲州(今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镇),辖境最大时有今山西全省及河北东北部内外长城间之地。可这里所谓“河东”,不是指唐河东道,而是指秦汉以来的“河东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