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下,对话已经成为人们处理各种问题的一种方法。在众多对话中,宗教与文化对话尤为重要。基督教自进入中国以来便开始了与中国文化相互接触、交流、碰撞和融合的漫长历史过程。在这种对话中,找寻异质文化的会通契入点,以达到社会和谐与文化共融,并进而推进和谐世界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科学的、比较的宗教学研究为宗教间合理解决彼此矛盾、冲突,有效地进行宗教对话,提供了理论前提。开展宗教对话,有利于各宗教文化和平相处,以期达到一种宗教和谐,同时也给民族和平、世界和平提供了一种理论导向。反之,宗教现实问题一再为宗教研究提出了方向和任务,促使宗教研究切实为社会现实服务。这条规律的提出有助于我们有意识地去把握宗教研究方向,切实为宗教和平乃至世界和平做出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技的进步,工业明迅速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严重的失调和对立的状态。而生态危机说到底是“明危机”和“化危机”。因而,摆正化、加强当今世界的化对话变得日益重要,而“化对话的关键,在于宗教对话”。植根于中华明沃土的道家和作为西方传统化核心的基督教是东西方化对话的着眼点之一,尽管两有不同的化哲学传统,但都关注神、人和自然,都具有一种朴素的生态整体意识。鉴于此,本拟对道教和基督教的自然观进行比较分析,旨在张扬两教中蕴含的复杂而丰富生态思想,求同存异,促进中西宗教彼此之间的了解,以此构建新型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神的位格问题是宗教理论的核心问题,因为宗教其他理论诸如拯救论、神人关系论等都是它的展开和补充。西方的基督教把它表述为“三位一体”,而东方的佛教天台宗把它表述为“三身相即”。当用哲学的“体用”观点去剖析它们的相似性时,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都是在一神论基调下的普世主义的宗教表述而已。  相似文献   

5.
近代西方文化发展的根源有二:一个是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另一个就是希伯来基督教的中世纪文化传统.古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都是人类古代遗产的宝贵财富,而宗教对这两种文化的发展的影响都是巨大而深远的.希伯来宗教即犹太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世界三大宗教中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是在希伯来宗教的影响下产生.古代希腊宗教与一些高级宗教相比缺乏独立性和系统性,它与社会其他领域联系较为密切,因此被很多专家学者称作公民宗教.本文试图从发展过程、宗教观念和仪式形式三个方面对希伯来宗教与古希腊宗教进行比较,分析这两种古代宗教的异同.  相似文献   

6.
世界上许多宗教都与音乐有关,基督教在所有的宗教中与音乐的关系更为密切。在漫长的两千年人类文明中,基督教音乐与基督教互为载体,互相促进,基督教促进了音乐的发展,音乐更推动了基督教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王小明 《培训与研究》2006,23(6):53-54,60
有学者认为,拜上帝会是中国化了的基督教,实际上,这夸大了基督教色彩。拜上帝会与基督教的表面联系看起来比较接近,实际上其内在联系上相去甚远。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一场农民革命运动,民间信仰对他们的影响极为突出。拜上帝会的宗教思想绝大部分都来自于中国民间信仰。拜上帝会本质上是一个传统的中国民间宗教组织。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基督教在当代安徽农村地区发展迅猛。采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无为县襄安镇基督教徒的构成状况、入教原因、宗教实践活动,以及基督教对农民的思想观念、行为举止、人际关系的影响等问题进行实地调查,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对基督教在当代中国农村复兴的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日本是一个有着多重宗教信仰的民族,有"一亿日本人两亿宗教"的说法。除了本土宗教神道教外,还有佛教、基督教等宗教。佛教在传入日本后经历了与神道教对立、冲突、融合的阶段,现已完全日本化了。而基督教是在比较晚的16世纪才传入的,对于日本民族而言,如何面对这一异质的宗教的确成了很大的问题。该文拟通过对基督教在日本的传播发展的考察,探讨日本民族性和基督教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试论宗教的多元、对话与和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宗教存在是社会最具普遍性的现象,其缘由之一,乃是因为宗教是社会结构之必须.而在现代社会,宗教多元的并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社会之常态,多元宗教的和谐并存是和谐社会的保障,如果说对话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那么,宗教的社会关怀则是多元宗教进入社会公共空间的共同途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仅就中国宗教人类学研究近十年发表的期刊论文,从宗教人类学学科理论研究,宗教人类学视角研究,宗教人类学田野调查报告三个方面作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2.
当下汉语界对康德基督论的解读普遍存在割断理性和信仰、道德和神性的同一联系的倾向,走向了否定神性和圣教的结局,这恐怕不是康德的本意。在康德那里,属人的理性和道德与属神的神性具有内在同一性,耶稣正因为以理性和道德表现了神性才能够被认为是道成肉身的基督,而神迹只是其神性的外在印证。从理论批判的角度看,康德道德宗教和基督教这一启示宗教构成对话关系,但是从实践立场看,却呈现出一种从道德宗教到启示宗教的趋向关系。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对话已经成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间处理相互关系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当代众多对话中,宗教与文化对话异常重要。基督教自从在中国传布以来便遭逢了中国文化,并与之开展相互对话、交流与融通的漫长历程。从文化学、史学维度探讨二者融通之凭据,在天神观、超越观和仁爱观方面找寻彼此融汇之基点,以达至社会安定、文化共在与共生和谐,并由此促动和谐世界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哈姆莱特》的阐释多为近现代自然主义戏剧观所囿,因而在阐释与批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而如果在1601年的英国基督教化与中世纪英国宗教戏剧的语境中解读《哈姆莱特》,则可以看到:剧本表现的是一个类基督教圣徒成长的心路历程,并且在《哈姆莱特》与《圣经》的《新约》之间存在一种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一种宗教文化传入异地之后,都将经过一定的变革与适应才能在异地生根、发展。佛教、基督教产生之后,都经历了走出本土在异域传播发展的道路。它们为了能在异地得到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传入之地的文化进行了吸收与融合,形成了有别于创始之初的原始佛教与原始基督教的具有当地特色的宗教,但同时二者也保持了这两种宗教的本质。佛教、基督教在异域传播展示了一个有生命力的宗教必要经受的变革与适应。  相似文献   

16.
丽江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有22个民族在此繁衍生息.除当地各民族不同形式的原始宗教外,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都有广泛传播,宗教的种类较多,但它们却以互相尊重、并存包容为主要发展趋势.丽江各种宗教在传播过程中,不仅彼此间相互渗透融合,而且与当地文化接触整合,这是丽江少数民族宗教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丽江各民族和睦相处、社会和谐的有利条件.因此,既要继承丽江各民族、各宗教互相尊重、和谐共处的历史传统,又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充分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有益作用.  相似文献   

17.
郑敏虹 《文教资料》2013,(31):103-105
鲁迅早年科学观与宗教观发展变化的过程,以及对于民间信仰的态度,是其与基督教文化发生关联的思想背景。在与基督教文化的接触中,他更为看重张扬个性、反抗奴役的“摩罗”精神;对于《圣经》文本,鲁迅不仅在语言、文体和风格上借用了其文学性的因素.更通过对耶稣受难事件的改写将其与中国国民性问题对接,与基督教思想对话。其对既有宗教形式的否定不是出于理性与宗教的对立,而是对理想中的信仰自由与现实里的精神奴役之间距离的清醒认识。  相似文献   

18.
是典型的宗教悲剧。它的背景都设置在一个基督教的世界中。剧中人物说的语言充满宗教色彩,哈姆莱特更是言行一致,在整个复仇过程中,基督教义和《圣经》是他行动的准绳。他的命运也因此奠定了悲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宗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重要的一种生活方式。本文以黔东南巴拉河流域的苗族村寨为考察中心,从宗教社会人类学的角度,对基督教在崇巫尚鬼的苗族社区的传入、传播过程及组织形式进行初步考证。  相似文献   

20.
陈楠  王琼 《考试周刊》2010,(57):25-26,143
本文概述了历史上不同时期我国的佛教与基督教文献翻译,回顾了翻译在这两大宗教进入中国文化后的表现,从宏观文化背景及微观文化背景两个角度剖析了翻译与佛教在中国的接受和基督教在中国的拒绝之间的关系,论证了翻译在一定文化背景影响下对文化传入的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