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亮 《教育》2012,(4):26-26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成都市外国语实验学校(下简称“成实”)的自我定位。不过《教育》旬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成实”近年来发展良好且迅速提升学校品位,既有师资“居高”的定位优势,也抓住了外语“秋风”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2.
古诗配画     
蝉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柯。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相似文献   

3.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清水出英蓉,天然去雕饰。——李白《论诗》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虞世南《咏蝉》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  相似文献   

4.
咏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入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解读:蝉儿头上长着的触须像系在下巴下的帽缨,它吸食树叶上清澈的露珠,藏在高大疏朗的梧桐树上放声歌唱。它响亮的声音传遍四方,是因为它自己高高地伏在树上,而不是依仗了秋风的力  相似文献   

5.
一、有见识,思想才能充盈 文贵有"识".见识,一是指判断及认识的能力;二是指见多识广,思维开阔.见识,就是有思想,有视野,观点深刻,见解独到."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识"之有无,不仅是反映作者思想境界、认识水平和思维品质高低优劣的标志,也是衡量其所发见解能否给人以启迪的重要尺度.  相似文献   

6.
蝉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诗人笔下的蝉有的是诗人化身,有的是报秋的精灵,有的则是借蝉鸣衬幽静,有的则渲染了悲凉氛围和满怀愁绪…… 诗人的自况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蝉居高枝鸣叫,饮露水生存,诗人喻其高洁、尊其品行,借以自况,委婉含蓄表达自我情感. "尊其品格"以蝉自况的诗词,虞世南的《蝉》就是著名的一首:"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声远传,诗人却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独特的视角蕴含着独特的寓意: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自能声名远播,这恰恰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相似文献   

7.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谁的诗句?怎么这样陌生?于是,我问了爷爷,并上网查看了详细内容,现在终于明白了。这句诗出自唐朝诗人虞世南的《蝉》。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学的传统里,我们极易找见蝉的影子。唐代曾有咏蝉诗三绝,论家云:“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亦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限费声’,是牢骚人语。”不同的身世,不同的耳朵,竟使相同的蝉声成了人们迥然有别的心事。  相似文献   

9.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秋天是落叶飘零的季节,也是硕果挂满枝头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思索的季节。谈到秋天,有人想到的是"秋风秋雨愁煞人"。也有人想到的是"我言秋日胜春朝"。毛泽东则写道"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请以"又是一年秋风起"为题,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相似文献   

10.
【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秋天是落叶飘零的季节,也是硕果挂满枝头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思索的季节。谈到秋天,有人想到的是"秋风秋雨愁煞人"。也有人想到的是"我言秋日胜春朝"。毛泽东则写道"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请以"又是一年秋风起"为题,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相似文献   

11.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注]垂緌(rui):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你认为沈德潜的评论言之有理吗?结合后两句诗,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第五册习作八要求:读读下面的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劝君更尽一杯酒,,出阳关无故人。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相似文献   

13.
秋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桂花羞答答地说:"秋是嫩黄嫩黄的,看,我就是让秋风给吹黄的。"喝得醉醺醺的枫叶大声嚷道:"不,秋是火红火红的,瞧,我就是让那秋风给灌红的……"话还未说完,枫叶就一头醉倒在大地妈妈的怀里呼呼大睡。  相似文献   

14.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整个社会对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因此要努力推动一个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有两点是至关重要的,一是准确定位,二是管理落实。而两者的基点是一个"实"字。即真真实实地定位,实实在在地做事,诚诚恳恳地凝聚人心,切切实实地为学校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为师生成长搭建最佳的平台。  相似文献   

15.
正《湘夫人》描写的是湘君和湘夫人的爱情故事。由于舜与娥皇、女英故事的附丽,这段故事所具有的情感因素更加美丽动人。诗以湘君思念湘夫人而湘夫人不至为线索,在彷徨惆怅中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坚贞不渝。"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被称为"千古言秋之祖"。这一千古名句到底"动人"在何处?从意象上看,诗人点出了"秋风""秋波""木叶"三个典型意象。"秋风"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一般带有萧瑟、凄  相似文献   

16.
秋思     
秋月秋风秋花秋草,万物尽秋.   思乡思家思人思物,游子皆思.   秋天的洛阳城,在别人眼里是多么的美,秋高气爽,万物被洒成了金黄.而张籍的心思已随那瑟瑟的秋风,吹得很远很远…………  相似文献   

17.
秋思     
秋月秋风秋花秋草,万物尽秋. 思乡思家思人思物,游子皆思. 秋天的洛阳城,在别人眼里是多么的美,秋高气爽,万物被洒成了金黄.而张籍的心思已随那瑟瑟的秋风,吹得很远很远……  相似文献   

18.
"虚"与"实"的关系问题是文人作诗(词)必须要处理好的一个重点问题。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一篇《画筌》里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景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其中的"实景清"、"真景逼"就是诗词的"实",鉴赏诗词之"实"重点是鉴赏"意象";其中的  相似文献   

19.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的传世佳作,现为新课标语文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笔者有幸观摩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新课改教学实践课。其中有一个细节耐人寻味:课堂中质疑探讨时有些同学说"群童抱茅"是杜甫的败笔。理由是"南村群童"中"群"字说明不是个别,有多个人,而  相似文献   

20.
吃蟹的风雅     
正古人说:"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秋意渐浓,菊花飘香,又到了吃蟹的季节。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吃蟹俨然成了一件风雅的事。常人看来,螃蟹的特征是多足横走,为横行霸道的代表。这成了文人最看不惯的事情。齐白石十分憎恨国民党的贪官污吏,于是他在一幅《袖手看君行》的画上题诗道:"常将冷眼观螃蟹,看尔横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