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好文章并不都是一下子就能吸引读者的,特别是那些非文学作品,如果我们把一下子就能吸引读者目光的美文看作西施的话.那么,那些初看并不美的文章就如孔明夫人一般。她的美是需要我们像诸葛亮一样用睿智去品读、去发现的。  相似文献   

2.
小五的车站     
我的理解是,女人是故意让我看到了她的奶子,连乳房都能给我看到了,她对我还有什么戒心呢?像我并不存在的姐姐一样,我们的关系一下子亲近了许多,觉得她是这一列不知道究竟有多长的火车上最亲的人。因而,我一下子信任了她。  相似文献   

3.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只有被充分地激发出来,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一、巧设导语,激发兴趣。好的导语就像一首歌的序曲,它一下子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般说来,以学过的知识作铺...  相似文献   

4.
邢来成 《甘肃教育》2004,(12):19-19
我们浏览报刊时,首先吸引我们的总是那些新颖别致的文章题目。这是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窗口,窗口布置得好就能吸引读者,人们通过窗口就能窥探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做出该不该读它,先读还是后读的决定。由此可见,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拟定一个新颖独特的文章题目也是极为重要的,一那么如何才能使文题新颖别致呢?  相似文献   

5.
学习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考试,可考试的目的应该是为了学习。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的考试就像部队练兵那样频繁,能叫得出名称的,诸如“单元测”、“周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质量检测”、“毕业考”、“摸底考”、“模拟考”之类,没有名称的即兴考试随时都可能有。对于语文这一科而言,那些平时认真听从老师教导、刻苦地去做大量习题的学生想每次考得“高人一筹”,就像那些平时只喜欢看“闲书”、读“闲报”,不愿意做习题,看起来不热爱语文学习的学生,你希望他每次都考得一塌糊涂一样,很难。既然如此,学生就很容易得出这…  相似文献   

6.
掌声     
在教室门外,我听到,像往日一样,上课铃一响,教室里一下子静了下来。走进教室,就感到安静里好像潜伏着一种与平日不同的气氛。但我还是平静地走上讲台,师生相互问好后,我还没开口讲课,就发现全班五十多个学生都直勾勾地盯着我身后的黑板。为了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我的讲课中,我立即以平静的语调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上———”我一边说一边转身准备往黑板上板书。班上的女学生王娜娜边站边喊道:“报告老师,你看黑板上———”我一下子惊呆了,原来黑板上有一行清晰的粉笔字:“高老师是个———”后边还有一个不太清晰…  相似文献   

7.
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以此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该如何去做呢?  相似文献   

8.
学生的不良习惯不可能一下子治好,没有一劳永逸的育人方法。就像魏书生老师所说的:认识后进学生的进步,也就能正确看待后进学生的反复。我们教师应该用敏感的心体察身边的小事,关注那些心中有疙瘩的学生;用自己善思的头脑应付工作中的不,扶持他们走过摇摆不定的青春期。  相似文献   

9.
文题,即文章的题目,它是文章的“窗户”,是理解文章、把握文章深层内容的第一级台阶。美国普林策奖获得者泰杜·纯丹(T.Mary.D.Fiensctan)女士就说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真可谓一语中的。从作者的角度而言,确立一个新鲜、醒目、有灵气、有趣味的题目,就能一下子吸引读者,这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尤为重要;从读者的角度而言,“看书看皮,看报看题”,这虽是一种调侃,但也反映出众多读者读书看报时首先注意文章标题的事实。假如文章题目俗套、不吸引人,那么即使构思再精巧,文辞再精彩,内容再新颖,也难以抓住读者的眼球;反之,如看到《生命如一泓…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提出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从小智力好可是到了高考却考不上大学,而一些智力平庸的学生反而能考上大学。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智力好的学生自恃有智力的本钱而不去刻苦努力,也就是不去发挥非智力因素,而那些智力平平的学生深知后天努力的重要性,他们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在平日的学习中逐步培养自己的非智力因素,最终反而取得成功。从这正反事实的对比看,智力因素在个人发展中并不起决定作用,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不容忽视,有必要培养。要明确:聪明不等于成功。  相似文献   

11.
“知味阅读”是学习一套分层级顺序的分技能,从而形成阅读能力的阅读。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技能,就能熟练地阅读文章。从这个观点来看,读者被动接受文章里的信息,意思存在文章本身,读者的目的是再造这些意思。从目前我国各地中考试卷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量的这类考察学生阅读技能的题目。  相似文献   

12.
<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都知道,一篇文章开头很重要。同样,对于语文课堂而言,导语也是至关重要的。魏书生老师曾经说过:"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可见,精彩的导入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中去,使学生怀着一种渴望、迫切的心情  相似文献   

13.
蹭饭     
从我记事起,我就记得每逢周末我们都会去奶奶家蹭饭。直到现在,即使学习再紧张,爸爸妈妈工作再忙,就算是挤时间,也是周周不落地去蹭饭。今天又是周末,从培训班一出来,连书包都来不及放,我就坐上爸爸的车,风风火火地往奶奶家赶。坐在汽车上,我不禁想:我们为什么每周都要去蹭饭呢?难道是奶奶的厨艺吸引我们?说实话,奶奶的厨艺的确精湛,可是和那些饭店里的大厨相比,还是有些差距的。而且,每次开车花费的油钱也都够去饭店吃一顿了,更重要的是,每次去奶奶家都得花费半天的时间,这半天的时间多宝贵啊,能做多少有价值的事啊!可是,即便是这样,我们为何还乐此不疲呢?  相似文献   

14.
教育减负问题已经讨论很多年了,我们都认识到减负势在必行。但如何减负?为什么学习成了负担?学生真正的负担是学习任务的繁重吗?我们稍稍留意就会发现,一些平时学习优异的学生可能并没感到学习是多么大的负担,更多感到的是学习带给他们的快乐;相反,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平时的学习任务再少,他们也可能不愿意去完成,学习对他们来说意味着繁重与艰难。这不能不让我们去思考教育减负的内涵和真正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一、利用学具开展游戏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众所周知,孩子都是喜欢活动的,更喜欢无拘无束的游戏活动。怎样在游戏活动中,让孩子们使用好学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做了一些尝试,譬如在教学《磁铁游戏》一课时,教师先演示各种形状的磁铁吸引铁钉的实验,接着提问:用磁铁能吸住你们身边的物品吗?然后让学生做游戏,学生非常感兴趣,用自己学具盒里的磁铁去吸铅笔、橡皮、刀片、尺子、书包甚至自己的衣服,学生在游戏中发现,与金属有关的物体就能被磁铁吸引,与金属无关的物体则不能被磁铁吸引。这样就能把学生带入自觉探讨与思索问题中去,学习…  相似文献   

16.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店铺商场的门面漂亮,吸引而来的顾客就多;写好文章的开头,就能吸引更多的读者。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一节好课,尤其是一节好的英语课,就如一部引人入胜的电影,从头到尾都紧紧攫住人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相似文献   

17.
秋天     
秋天是我最喜爱的季节,它不像春天那样娇嫩,也不像夏天那样浮躁,更不像冬天那样冷酷,秋天就像一个顽皮的小女孩,一下子推着白云满天价跑,一下子到太阳公公那里晒暖暖,一下子又跟雨姐姐玩去了,不知怎么哭了起来,眼泪淅淅沥沥的,让满街都是小花伞。  相似文献   

18.
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具有一定的语言美、思想美、情感美。就像一朵花,整体观赏十分美丽,一旦把花瓣、花蕊、花托都拽开,就会失去花朵的美丽。同样,一篇文章,只有从整体上感知把握,才能体会出文章的思想感情和美感。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呢?一、从理解题目入手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窗口,透过这窗口,我们可以寻觅到要找的东西——文章的立意、主要内容以及作者的情感。例如第五册(北师大版)《意大利的爱国少年》一文,我们可以让学生读题后说说从题目中发现了什么。学生认真读题之后就会发现,题目写的是一个少…  相似文献   

19.
在语文教学中,对各类不同题材的课文,老师有好教不好教的感觉,学生有爱学不爱学的情绪。我曾作过调查。学生对内容新奇的课文,如《吃虫的植物》;有故事情节的文章,特别是战斗故事如《黄继先》;寓言如《东郭先生和狼》;童话如《小蝴蝶花》等以及写得有趣味的常识性的、科幻方面的文章,如《海市蜃楼》等就有兴趣,学习积极性就高,上课精神振奋,发言也是踊跃的。面对那些难懂的,又觉得没有什么趣味的文章,如《繁星》;内容简单、一看即明的文章,如《两把小刀》;说道理的、文字上不怎么生动的文章,如《我们就从这里出发》;与学生生活实际有距离的,又无什么情节的文章,如《观潮》等等,学生就不喜欢。可是,我们不能期望编者把它们都换成有故事情节的、能吸引孩子的文章。如果那样,学生的知识面就将受到限制。作为  相似文献   

20.
从教这么多年以来.我发现学生最害怕最厌烦的是学习文言文。正因此,文言文难教,这是很多语文教师深有同感的。有人说,文言文无论从内容方面还是从语言方面来说.距离我们的生活都比较遥远.我们还有必要学文言文吗?如果说要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直接把那些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让我们学习不就行了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