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20世纪80年代《水浒传会评本》问世以来,关于《水浒传》评点的研究便局限于此书中六种评点本.而近30年,又有几种新的《水浒传》评点本被发现,然撰文所述者甚少.文章将对现今已知的《水浒传》评点本进行梳理,把9种《水浒传》评点本划分为7个系统,并对每一个系统的本子逐一作出简要的介绍,并于文后对此9种评点本的关系绘图以示.  相似文献   

2.
《古文观止》中《左传》选文及评点建立在《古文析义》基础上,《左传》评点里程碑之作《左绣》也从人物评点、辞令评点、文法评点等方面继承《古文析义》。综观清前期《左传》评点,《读书堂古文晨书》《正谊堂古文汇编》《古文析观详解》等都可见对《古文析义》的借鉴,其时众多坊刻本也反映出对林云铭《左传》评点的广泛引用。林云铭《古文析义》可谓清前期《左传》评点奠基之作。  相似文献   

3.
《史记论文》初刻于康熙二十五年,是清代第一部《史记》评点专著.《史记论文》指出:《史记》叙事或有虚构成分,节奏多变;《史记》写人注重轶事生色,语言富有个性化,角度多变.《史记论文》的评点,突破了传统史学话语的桎梏,彰显了《史记》的文学意义;《史记论文》的评点,借鉴了金圣叹在小说和《史记》方面的评点成就,突破了明代《史记》评点以章法、句法、字法为核心的分析范式,为后代的《史记》评点和批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水浒》、《西游》和《红楼》,由于其本身异常丰富复杂,所以各自成为了一门专门学问.综述这四部名著的研究历史及研究的主要问题,不仅可以加深对这四部书的认识与理解,而且对当前的古典文学研究及文艺创作是有借鉴意义的.一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各有其漫长的研究历史.在1919年"五四"运动之前,主要是明清时代一些古典评点家的"评点",如李贽、叶昼、冯梦龙对古典小说美学的研究,如金圣叹对《水浒》、毛宗岗对《三国》、脂砚斋对《红楼》的评论.从思想内容看,这些古典评点家较多的是以忠、孝、节、义的观念和信条,作为评点标准的;艺术方面,也作了多方面的具有开拓意义的探索.但这种评点或  相似文献   

5.
对小说采用评点的形式进行评论,这是我国独特的一种文艺批评方式。首先起来开创明清两代评点小说之风的是明代的李贽。他对《水浒传》的评点给后世带来很大的影响,效法者纷纷而起,于是形成了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所谓小说评点派。明清两代的小说评点家中,除李贽外,较有影响的还有金圣叹(评点《水浒》),张竹坡(评点《金瓶梅》)和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人。这些评点家通过作序、写读法、评批和圈点等方式,  相似文献   

6.
刘辰翁对《世说新语》的评点开创了小说评点的先河。他对《世说新语》的评点范围相当广泛,涉及了训释疏通、指出归类不当、指漏纠谬、提出不同的见解、评骘人物故事、品评艺术特色等多个方面。其评点内容对《世说新语》的传播及明清时期的小说评点都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金圣叹的评点风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典小说、戏剧之有评点,不始于金圣叹;但因金圣叹之评点《水浒》、《西厢》,从而确定了评点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并由此出现了一个队伍庞大的评点派.从明末清初直到晚清,始终不衰,正如廖燕在《金圣叹先生传》中所说:先生殁,效先生所评书,如长洲毛序始、徐而庵,武进吴见思、许庶庵为最著,至今学者称焉.又刘廷玑在《在园杂志》中也说:杭永年仿金圣叹笔法,批《三国演义》,似(?)效颦……《金瓶梅》以淫说法,彭城张竹坡为之先总大纲,次则逐卷逐段分注批点,可以继武圣叹.所以,将金圣叹誉为评点派的奠基人,那是毫不夸张的.  相似文献   

8.
王望如评点《水浒》,从前学界研究甚少,重视程度不够。王望如对《水浒》的思想意义、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重要问题,都在评点中作了很深入细致的探讨,其中有很多论述非常精辟,这对我们研究和阅读《水浒》都有重要的启示、借鉴意义。王评并非仅就《水浒》而论《水浒》,而是经常联系社会现实,拓展了《水浒》评点的内容。王评虽然深受金圣叹评点《水浒》的影响,但对《水浒》同样有着自己的独到领悟和见解,对金评既有所匡正,也有所超越,成为《水浒》评点园囿中又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9.
张恨水《水浒人物论赞》是针对《水浒》七十回本的评论著作,在话语形式上,张恨水的论赞对金圣叹的《水浒》评点话语有着自觉的继承,在评论方法、评点理论以及某些观点上对金圣叹的《水浒》评点均有所超越。  相似文献   

10.
张恨水《水浒人物论赞》是针对《水浒》七十回本的评论著作,在话语形式上,张恨水的论赞对金圣叹的《水浒》评点话语有着自觉的继承,在评论方法、评点理论以及某些观点上对金圣叹的《水浒》评点均有所超越。  相似文献   

11.
王望如评点《水浒》,从前学界研究甚少,重视程度不够。王望如对《水浒》的思想意义、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重要问题,都在评点中作了很深入细致的探讨,其中有很多论述非常精辟,这对我们研究和阅读《水浒》都有重要的启示、借鉴意义。王评并非仅就《水浒》而论《水浒》,而是经常联系社会现实,拓展了《水浒》评点的内容。王评虽然深受金圣叹评点《水浒》的影响,但对《水浒》同样有着自己的独到领悟和见解,对金评既有所匡正,也有所超越,成为《水浒》评点园囿中又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2.
<正>明清时期,我国古代文论家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小说名著的发展而展开的理论批评,采取了序、引、题、跋、诗文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而主要的形式是评点,如毛宗岗对《三国演义》的评点;金人瑞对《水浒传》的评点;脂砚斋对《红楼梦》的评点等。以人物性格分析为中心的小说评点,使我国特有的小说理论批评形式臻于完备。其中,特别是脂砚斋对《红楼梦》精辟的评点,标志着我国古代文艺理论批评的成熟。  相似文献   

13.
王士禛评点《钱注杜诗》的杜诗评语与邵长蘅杜诗评语基本相同,将二人杜诗评语全部辑录进行比较,根据《钱注杜诗》卷十一末朱笔书曰“乙未二月望月系毕”一语,以及邵长蘅与宋荦的密切关系,对王士禛杜诗评语进行厘定考证,得出了《钱注杜诗》中王士禛的杜诗评语是佚名所录而成,且归属权实属邵长蘅的结论.杜诗评点出现文献混淆的原因,首先在于杜诗评点发展到清代,评点家甚多,集评本辑录数名家之评语,难免混淆;各种杜诗评点版本的评语本身常被借来借去,便出现了假冒现象.其次是邵长蘅杜诗评点具有独到之处,评点本又未刊刻示于公众,故会邵冠王戴.此外,评点者以王士禛之名势来提升《钱注杜诗》版本的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的评点,尽管由于新的阅读和批评模式的生成而逐渐淡出了小说读者的视野,然而作为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的研究个案,仍然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文章对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三国演义》评点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如果我们要对《三国演义》评点系统做一个全面的审视,可以发现,这一研究至少必然会涉及一下几个方面:《三国演义》评点的版本分析,《三国演义》评点的主体研究,《三国演义》评点的文本阐释;在逐个深入研究的同时,推进并形成整个《三国演义》评点的立体交叉研究。  相似文献   

15.
明代评点大家孙鑛的《文选》评点著作——《孙月峰先生评文选》表现了他的复古思想。孙鑛在《文选》评点中提倡精腴简奥的理想文风,以之为衡量选篇的标准,并提出实现理想文风的两条途径:掌握为文之法和对作品进行反复锤炼。《孙月峰先生评文选》也因表达了评点者的文学思想和批评主张,凸显了评点的文学批评价值,成为《文选》评点史上质量最高的著作之一。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古代小说评点的心灵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模式之一———评点在唐宋时期成型并应用于诗文,至明清时期评点戏剧、小说蔚然成风。清初的金圣叹对评点的形式进行了完善,他评点的《水浒传》与之后脂砚斋评点的《红楼梦》都是评点史上的经典。这种小说评点的心灵化特色主要表现在:带有个人话语色彩的评点立足于文本,以文本赏鉴、阐释和评点者主观体悟为主,兼顾读者感受,重视与读者的心灵交流。  相似文献   

17.
金圣叹是我国古代著名文学批评家,尤其在评点之学上有着常人无法达到的高度。他不仅善于对诗歌、小说与戏曲之评点,如其对杜诗、《水浒》和《西厢》的评点,还善于对古文的评点,如对《才子古文》的选批。他的评点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便在于能够与作者及其作品中人物进行精神交流,使自己成为其知音。本文拟就他们之间精神交流得以顺畅实现的原因及交流之实质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8.
赵俊玲 《天中学刊》2013,28(3):94-97
《文选》评点自明万历年间萌兴,至清末归于消歇,经历了萌兴与发展、高潮、持续发展与总结等几个时期,与明清评点的整体发展态势大体一致。明清两代的《文选》评点,在著作数量上虽大体相当,但在两个时代的发展际遇却甚是不同:一个是利于评点生存的学术环境,但相当一部分普通士子不学《文选》;一个是不利于评点发展的环境,但普通士子对阅读学习《文选》有较高热情。  相似文献   

19.
金圣叹是我国古代著名文学批评家,尤其在评点之学上有着常人无法达到的高度。他不仅善于对诗歌、小说与戏曲之评点,如其对杜诗、《水浒》和《西厢》的评点,还善于对古文的评点,如对《才子古文》的选批。他的评点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便在于能够与作者及其作品中人物进行精神交流,使自己成为其知音。本文拟就他们之间精神交流得以顺畅实现的原因及交流之实质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20.
评点是《史记》文学经典化历程中的重要途径之一。明代出现评点《史记》的热潮。从当时《史记》评点主体身份来看,评点者同时具有“文人”和“士子”双重身份,导致《史记》评点批评体现两个精神向度。以茅坤的《史记抄》为例,一是审美批评,主动进入作品所建构的文学世界,从“文”的角度打量批评的对象,包括了批评姿态的“同情的理解”、评点符号的不言之言、评点过程的文情激荡的特征;二是社会文化批评,体现了关注社会政治、匡救社会危机、抒发自己内心怨愤的“士人”情怀。这些评点的精神向度形成了一个与《史记》文本相辅相成的又一重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