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学界对于政治话语及其翻译的研究历来注重语用功能和社会属性的宏观描写,而缺乏从构词和句法等微观方面的本体研究。缩略型构词是中国政治话语短语术语的典型形式之一。在形态表征上,短语术语可以划分为三类:前重型术语、后重型术语和均重型术语。新创术语的重心重置导致了术语内部词汇词性转化和短语中心语转换。以中国政治话语中的短语术语为研究对象,从形式语言学视角考察中国政治话语新创术语在构词上的词性转化现象和在句法上的短语中心语转换现象及其驱动因素,梳理中国政治话语的术语定名特征,并结合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探讨术语外译的基本规范。  相似文献   

2.
学界对于政治话语及其翻译的研究历来注重语用功能和社会属性的宏观描写,而缺乏从构词和句法等微观方面的本体研究。缩略型构词是中国政治话语短语术语的典型形式之一。在形态表征上,短语术语可以划分为三类:前重型术语、后重型术语和均重型术语。新创术语的重心重置导致了术语内部词汇词性转化和短语中心语转换。以中国政治话语中的短语术语为研究对象,从形式语言学视角考察中国政治话语新创术语在构词上的词性转化现象和在句法上的短语中心语转换现象及其驱动因素,梳理中国政治话语的术语定名特征,并结合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探讨术语外译的基本规范。  相似文献   

3.
翻译机构研究应归于应用翻译研究范畴,其旨在指导翻译机构内部的有效运行并保持其与外部联系的和谐性,进而有效发挥翻译机构的作用,推动译学发展.本文在综述我国译学研究的基础上,尝试论述了翻译机构研究的内容及其在译学研究体系中的定位,并分析了翻译机构在译学学科建设中的作用,以期借翻译机构的研究来丰富译学理论并推动译学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西方描写译学始于比较,而任何比较都需要建立对应的比较单位。本文试图探讨西方描写译学在这一点上的相关论述,并在此基础上参照翻译单位及其与比较单位的异同,试图指出描写译学在比较单位理论上的一些缺陷,进而讨论建立比较单位的可行性。结论认为,可以以一种动态的方式把握描写译学中的比较单位,而且描写研究的目的也会对比较单位的建立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张永中 《海外英语》2012,(4):175-176
文章探讨了我国翻学界对西方翻译理论不再满足于介绍,而是结合翻译实践对西方翻译理论的具体运用做了验证和思考,文章指出这极大地推动了国内译学研究走出文艺学和语言学研究的藩篱,进入广阔的文化语境之中,同时也促使人们重新审视翻译中顺应和变通策略的功效。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对比中西翻译理论为其本研究方法,从介绍西方译学流派纷呈的现状和成因入手,分析了中国译学理论化和科学化发展滞后和之所以出现“中国译学无流派”的声音的主要原因,总结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界的学术之争,阐述了中国译学流派发展的现状,并最终在介绍了中国译学中文化学派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互补”是中国译学走向科学化,理论化,学理化的指导原则之一。  相似文献   

7.
方梦之教授主编的《译学辞典》的出版,为中国翻译学的建设做出了贡献,对中国翻译界意义重大,但它还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比如词条收录标准不统一,以讹传讹、术语翻译错误,词条放置混乱等等。  相似文献   

8.
中国译论与中国话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没有中国特色翻译学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中外互译实践与印欧语之间互译实践的不同决定了中国特色翻译学是个必然的选择。理论问题说到底就是话语权,建设中国特色翻译学的过程就是争夺中国翻译话语权的过程。中国译论“失语”的原因是过去百年来的过度“西化”,建设中国特色翻译学的途径之一是跳出西方框架,回归中国语境,寻找中国话语。从“文质之争”到“信达雅”的提出,证明中国译学传统是一个不同于西方的文章学传统。  相似文献   

9.
近几十年来,西方翻译理论空前繁荣,翻译思想异常活跃,各类著述极为丰富。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开展译学研究:语言学视角、文艺学视角、文化学视角和功能主义视角等等。本文将主要讨论德国功能派和译学研究的交际途径,即Reiss文本类型和语言功能,Holz-Manttari翻译行为理论,Vermeer功能目的理论以及Nord的更为详尽的文本分析模型等理论的出现及其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解读和阐释钱氏的"化境"说旨在说明我国传统译学理论与中国文论特别是中国美学的渊源关系,同时指出这种以传统文论生发出的译论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要构建现代系统译学理论,笔者认为,需要改造我国译学文论传统,走借用当代西方先进译学理念和方法论辅之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不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翻译活动大约都有两千年左右的历史。在长期的翻译实践活动中,不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世界,都产生过各式各样的理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引介了大量西方译论。然而,几千年来的中国翻译史,在西方研究者笔下,不过寥寥数笔。作为中国学者,在研究西方翻译理论的同时,有必要了解西方世界的中国译论研究概况,以便加深我们对中国译论的认识。基于此,笔者将对西方世界的中国翻译理论研究进行较为系统地梳理,以期中国学者对此有一个简单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散文,到汉代的骈体赋,再到明清八股,都大量地使用了骈句的形式。骈句讲求对仗,重视骈对与音韵的和谐,凸显出我国古典文学的艺术魅力。在中国古典文学对外译介的过程中,骈句的英译既要保留东方古典文化的特色,又要以西方语言的形式体现出我国古典诗文中的语言韵味。因而兼顾中西方语言与文化差异的骈句英译,在整个翻译理论及其实践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探讨骈句的形成、发展以及对我国古典文学的影响,结合中外学者的理论实践,从结构、修辞和意象三个方面研究骈句的英译,强调协调中西方文化差异,平衡语言转换过程中的语义流失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3.
“等值”、“等效”是翻译教材中的两个必不可少的反映奈达翻译思想的两个术语,通常被称为“等值”翻译原理、“等效”翻译原理。然而,“等值”的意义含混不清,并且“等值”中的“值”和“等效论”中的“效”也是误译。依据德国著名翻译理论家的观点,重新解读了所谓的等值、等效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14.
从思维方式看中西翻译理论传统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对中西翻译理论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中西思维方式在悟性和理性、形象和抽象,历史和超前方面存在的差异,这种差异影响和制约着中西翻译理论传统在研究方法上概括笼统与条分缕析、语言表述上含蓄与明了、论证形式上应用型与理论型、微观与宏观以及学科形态上保守单一和开放多元的差别。中西翻译理论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可以从中西哲学和社会文化思想的差异上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15.
翻译理论研究因为缺乏规划的翻译学术语而引起的理论混乱和论争严重地影响了翻译学的建立。“等值”翻译是中国翻译理论经典,金科玉律。可是有翻译理家质问翻译怎么能够“相等”,翻译中存在什么“值”可以相等。“等值”论者对付质问的第一个策略是回避“等值”中的这个“值”而不谈;第二个策略是偷换“等值”中的“等”的概念,将“等”变成“大体对等-相当、相似”。“等值”论者说翻译理想是“等值,即对等”,而不是“绝对等值-绝对对等”,“绝对等值-绝对对等”是不可能实现的,翻译追求可以实现的“最接近的等值-即大体对等”。“等值”术语违背了翻译本质,造成了翻译理论混乱和论争,可是翻译理论界至今依然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意义。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语料库翻译研究,以翻译平行文本语料库为对象,主要关注词句层面的分析,缺少对语篇整体结构的关注,对译者的翻译实践指导有限。研制以翻译为导向的、能够体现语篇宏观结构和微观语言特点的小型双语可比语料库,并以体裁分析理论为基础进行语料选择和语料标注可以更好地为翻译实践和教学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参照。  相似文献   

17.
文化派翻译理论在当今的翻译研究领域里占据着主导和中心的位置,使得翻译研究偏离了其本体,误导了翻译研究的发展。赵彦春教授的《翻译学归结论》正是为了突破目前国内译界的困境而作出的努力。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对于《翻译学归结论》的思考:一、归结论是否过于概括或简单;二、归结论对文化派的批评是否客观;三、归结论是否是传统翻译理论的简单回归。  相似文献   

18.
西方女性主义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与翻译研究的结合进而给传统翻译理论和实践观念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产生了丰硕的理论成果,解释学方法也成为一种基本的人文科学研究方法论。文章在介绍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基础上,尝试从哲学解释学的角度来探讨女性主义译论和它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张威  王占斌 《海外英语》2012,(7):181-184
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是中国乡土作家赵树理的成名之作,描写的是抗战时期农村民主政权建立不久,一对追求自由幸福的青年男女恋爱结婚的故事。该部作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山西地方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厚,其中涉及了晋东南文化的许多方面,诸如嫁娶婚俗、宗教信仰、生产劳动等等,因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对于这部小说的译介十分重要。根据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的文化分类理论,小说中出现的文化负载词主要与生态文化、社会文化、语言文化有关,结合纽马克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理论,选取相关译例进行分析,以期对中国乡土文学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0.
多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不断涌入我国,广泛地为我国译学界译介、移植和引用。广大国内翻译研究者借鉴国外翻译理论研究成果,不断提出或创建自己的翻译主张,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发展关系到中国翻译学建设的根本问题。其核心就是中国的传统译论如何与西学翻译理论在融合中不断创新以贡献于人类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