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小学音乐课堂当中利用"律动"教学,综合了音乐课程的学习和身体动作,利用身体所表达的具有韵律的动作,从而可以感触和探索音乐,带领学生准确地感受到音乐,可以明确音乐的节奏特点和韵律特点。本文主要论述了小学音乐课堂中"律动"教学的设计及实践。  相似文献   

2.
正【教学理念】音乐审美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音乐课作为实施美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当下的教学主张从音乐审美体验层面设计教学,用多样化的生动、活泼、有趣味性的教学形式建立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感受音乐的教学格局,同时也强调音乐课堂要重视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即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学习。本节课我抓住孩子的阶段心理特点,在课堂上设置了多样化的教学环节,如节奏对话练习、律动模仿、多样式的歌曲  相似文献   

3.
赵伟 《科幻画报》2022,(4):267-268
随着现代素质教育的发展,音乐课程的重要性在不断提升。教师不仅要提高学生的音乐认知基础,而且要全面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新思维,以此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健全发展。律动作为音乐艺术中最基本的组成元素,在实际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功能,教师应深入了解当前学生的音乐喜好与学习特征,采用有效的手段进行课程改革与设计优化,从而充分发挥音乐律动的趣味性与音乐性,实现“乐”动课堂的构建目标。  相似文献   

4.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在音乐乐理教学中,律动能化枯燥为生动;在音乐歌曲教学中,律动能化单一为多元;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律动能化静态为动态,教师可在教学中做到在律动中掌握音准,在律动中学习节拍,在律动中陶冶情操,在律动中理解情感,在律动中欣赏创编,使音乐课堂更加精彩。  相似文献   

5.
由于我国城乡不同区域经济、文化环境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客观上影响着学校音乐教学的实施状况和教学水平。在文化水平欠发达的地区,音乐欣赏课处于薄弱的境地。因此,上音乐欣赏课需要老师心中"有法";手中有"东西",从绘画法、律动法、哼唱主题法开始,在教学中追求平等的师生关系,逐渐使小学音乐欣赏课"活"起来。  相似文献   

6.
音乐教学需要遵循特定的教学范式,"技术理性"主导下的音乐教学强调"双基"的学习和音乐教学的程式化模式。随着当今国际音乐教育的文化转向,作为文化理解的音乐教育已成为当前我国音乐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文化理解"的音乐教学范式强调音乐中的文化和用文化的声音去歌唱,即便是学习音乐知识也强调从文化层面进行理解。"文化理解"的音乐教学范式已被越来越多的音乐教育者所吸收、运用,这极大地推动了音乐教育的发展,并给音乐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7.
朱家欢 《学苑教育》2023,(15):32-33+36
与普通的动作不同,体态律动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是具有目的性和规律性的肢体语言。体态律动教学法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它能使音乐由抽象变为具象,从而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进而提升音乐课堂的教学实效。所以,教师需要对教学形式进行创新,在音乐教学中加入体态律动,同时,以体态律动为主要基础有序组织不同的教学模块,全面调动学生当前的学习情感,使每个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音乐本身的乐趣,彰显体态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8.
一、音乐文化阅读的意义纵观现在的音乐教学,教师能认真地完成国家课程所规定的内容,在课堂上也注重了文化的融人,但对文化的挖掘却只是蜻蜓点水,这就使得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得不到实质性的提升,直接影响了审美的高度和广度。"音乐文化阅读"正是基于这些原因而开设的。"音乐文化阅读"以音乐为载体,以音乐中丰富的艺术内容、绚丽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阅读相结合,它直接增进学生的文化素养,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能力,是一种基于学科又超越学科的新型校本课程。可以说,"音乐文  相似文献   

9.
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利用律动的方式能提高教学效率。教学中,要借助律动,让歌曲教学更多元;借助律动,让欣赏教学更动态;借助律动,让乐理教学更生动。运用"律动"方法进行音乐教学时,要做到活而不乱、动中有节、动中有序、能放能收。  相似文献   

10.
接受音乐文化的熏陶与滋养,可改变学习者的精神面貌,让其懂得正确地欣赏“美”,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创造“美”。教学工作者需利用课程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认知音乐作品的文化背景,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感知到乐趣,努力提升其音乐艺术表现能力,增强其艺术学习水平。文章主要阐述体态律动教学法的起源与内涵,分析小学音乐教学原则,研究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效性,通过系统论述促进小学音乐教育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11.
在音乐教学当中,有三种类型的活动,一是歌唱,二是律动,三是奏乐。歌唱活动是用人的声音来体验、感受与表达音乐;律动就是用肢体动作、姿态来感受与表达音乐;奏乐活动就是用乐器来体验、感受与表达音乐。幼儿园推行的音乐"节奏·小叮当"特色课程,旨在通过生活中、教学中节奏乐的系列活动,培养幼儿的艺术感受力、表现力和想象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从而实现"乐文化"的园所氛围,让幼儿园里时时处处充满浓浓的音乐文化气息。  相似文献   

12.
陈楣 《中学生电脑》2021,(1):126-126
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小学生进行音乐知识的学习以及音乐的赏析,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人文素养和鉴赏能力。为了能够让小学的音乐课堂更加完善,音乐教师可以应用"肢体语言"即律动教学来进行教学的辅助,不但能让学生理解音乐、增强学习的兴趣,还能上你轻松驾驭课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9,(80):150-151
小学音乐是小学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小学音乐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从小培养起乐感美意识,同时实现学生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以传统授课模式为主的教学形式,教师与学生缺乏有效的互动交流,学生学习参与程度较低,音乐课堂教学效率并不理想。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突破这一教学瓶颈,提高学习质量。本文立足小学音乐教学实践,首先简要叙述了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并结合教学经验,简要分享了律动教学在音乐课堂中的有效应用措施,旨在分享教学经验,促进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我园在导入“快乐音符儿童音乐潜能开发课程”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音乐教研组老师发现:通过每周两次课,运用聆听、感受与感知、表现与表达、创编与创造、拓展与延伸这五个步骤,能够让幼儿在歌唱、律动、节奏、欣赏与表演等不同类型的活动中有效地学习音乐技能,发展音乐智能。但同时也发现,  相似文献   

15.
音乐教学中的体态律动教学是吸收了瑞士音乐家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学说”的科学理念,其核心是:音乐教学应从身心两方面同时入手去训练学生,让学生从刚开始接触音乐起,就不仅学习用听觉感受音乐,同时学习用整个肌体和心灵去感受节奏疏密、旋律起伏和情绪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奥尔夫律动教学是根据音乐情绪的起伏做有规律的韵律动作,以身体各部的动态来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从而达到提高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进行音乐素质的培养的目的。而教师总会把律动教  相似文献   

17.
音乐中的律动是指人们随着音乐节拍进行的有节奏的动作,如拍手、跺脚、摇头等。在音乐教学中利用律动,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让音乐课动起来呢?一、律动与乐理教学结合,深入浅出乐理知识学习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难点,教师在教学乐理时加入适当的律动,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能使学生掌握较难懂的乐理知识。如刚入学的小朋友很难抽象地分辨do、  相似文献   

18.
律动教学是小学生最乐于接受的一种音乐教学法。在律动过程中,学生能围绕音乐节奏和旋律的变化,将自己的情感体验与之对接,进而为学生带来欢乐。同时,根据旋律所设计的律动能够使一些重难点具象化,帮助学生解决重难点旋律或节奏,使音乐学习变得更加简单有趣。对音乐学习而言,小学低段是学生奠定认知和能力的最佳时期,律动教学在某种程度上...  相似文献   

19.
音乐教学情趣性,体现了教学美的属性。愉快而有益的音乐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愉悦,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音乐的更大兴趣和强烈的喜爱。所以,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趣氛围,以各种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使他们自觉地主动地参与音乐审美活动和音乐学习。如在上律动课《小鱼游呀游》时,我在学生将律动的基本动作——小碎步和手臂波浪学会之后,放着旋律优美的三拍子音乐《小鱼游呀游》时,  相似文献   

20.
在现在的教育中,有关音乐的教学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首音乐都有不同的旋律与节奏,在初中音乐的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声势律动来锻炼学生们的反应能力、记忆力、敏感程度以及审美的观念。把声势律动加入每堂课的教学内容中,可以使同学们对课堂中学习的内容更加感兴趣,从而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效率。本文主要讲述了声势律动的含义、声势律动在初中教学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声势律动在教学中的特征以及初中音乐教学中所能体现声势律动运用的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