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内容(意象、意境)美、技巧美、形象美等四个角度为切入点,介绍探寻《诗经》之美的方法,即通过反复吟咏、创设情境和展开想象领略意境,细心地探究、体悟,多维度挖掘诗歌内涵等方式来体悟诗情。  相似文献   

2.
执教者采用“体悟法”组织《氓》的教学.通过朗读、鉴赏、讨论、写作交流等环节,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情节丰富之美、情感变化之美,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管窥《氓》的人物命运悲剧之美和自我觉醒意识之美.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提出诗歌教学是幼儿园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幼儿学习诗歌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发展语言、启迪智慧,而且还可以使幼儿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以及美的感受。这正符合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语言领域中明确指出的:“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的理念。  相似文献   

4.
《白鹭》是一篇如诗如歌的透着和谐之美的散文,诗意盎然,美不胜收。学习中,我引导学生逐入佳境,欣赏和感受白鹭的外形美、意境美和作者的情感美,从而让学生产生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对白鹭、自然的深深喜爱之情,从而实现学习者与教师、伙伴、文本、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而这种发自肺腑的心灵对话,很好地体现了师生关系的和谐之美、学习方式的和谐之美、学习内容的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5.
《蒹葭》是上古诗歌,其中的“美”感染了无数人。《蒹葭》是美的,她把众多的美融和到了一起——音乐之美、表达之美、意境之美,还有爱情之美等。通过对其的赏析,我们获得了心灵的净化和生命的超越。  相似文献   

6.
《3-6岁儿童发展与学习指南》中指出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不同的城市拥有的资源不同,对于每一所幼儿园来说都具有无法复制和模拟的特色文化,而这些恰恰是适合孩子身心发展的活教材。  相似文献   

7.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引导幼儿学会用心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  相似文献   

8.
一、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幼儿,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年龄小,他们的情绪不稳定且易受感染。老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情绪如何,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用愉快、欢乐的情绪,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对所教内容的喜爱之情来感染、影响幼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幼儿学习诗歌《摇篮》时,我用充满感情的朗读,把幼儿引入诗的意境。在幼儿基本理解诗歌的内容后,我又再一次让他们慢慢地闭上眼睛听我朗读,进一步感受诗歌的美。孩子们被我的情绪所感染,安静地听着,品味着诗歌的意境,对这首诗产生了学习的兴趣,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二、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提高幼儿学习兴趣。凡是形象鲜明、具体,并富有情绪色彩的事物,容  相似文献   

9.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纣旨南》)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美术是幼儿表达自己想法和感受、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美术活动是一种富有个性化的活动。  相似文献   

10.
正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需要教师提供肥沃的土壤和细心的浇灌,才能茁壮成长,开出艺术之花、生命之花。这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给我的教育启示,它让我明白在艺术教育中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是提供种子需要的肥沃土壤,而帮助幼儿用他独特的方式表现和创造美则是种子需要的细心灌溉。《指南》中艺术领域从"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两大方面强调艺术教育的目标追求。四个  相似文献   

11.
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美术是幼儿表达自己想法和感受、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美术活动是一种富有个性化的活动。面对一个自然环境、一件物品、一幅名师的作品或者同伴的作品,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每个幼儿都在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认识水平来阐释他们的所  相似文献   

12.
《诗经》的比兴手法是我国诗歌及其他文学艺术创作的传统方法之一。“比兴”之法被视为“诗学之正源,法度之准则”,五千年来,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极大地影响着后世的文学作品的创作。“比兴”是意境美的载体,没有“比兴”就形成不了诗歌的意境美,意境美的体现,滥觞于《诗经》。《诗经》中“比兴”之法的运用使其以有限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创造了诗歌“意”与“境”的完美统一。随着文学创作的发展。意境美已成为衡量文学作品高下的美学标准之一,学习研究和继承发展《诗经》中那些亘古常新的创作方法,更好地为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服务,同时从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诗经》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艺术领域部分开宗明义地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由此可见,《指南》一方面强调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另一方面也强调要寓艺术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前者突出了"教如何审美的教育",即艺术教育的目的性功能,后者突出了"通过  相似文献   

14.
李丽 《江苏教育》2022,(73):79-80
<正>音乐教育要回归美的本真,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美、展现美、创造美。下文,笔者以苏少版《音乐》四上《踏雪寻梅》的教学为例,结合自身不断备课、上课、磨课的经历,阐述如何让音乐教育回归美。1.感受美:还原音乐创作的意境《踏雪寻梅》是一首简短而意境高雅的歌曲,表达了人们对梅花坚韧不拔品格的赞美之情。歌曲描绘了在冬日里骑着毛驴,踏着皑皑白雪去赏梅的情景,将人们在赏梅时愉快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5.
柯丽珍 《成才之路》2010,(19):34-35
诗歌,是美的化身,读诗是一种精神享受,因为诗歌不仅语言形象、生动、精练、富有节奏,而且总是包含着强烈的情感和意境。诗歌通过美读,抒发情感,进入意境,体验节奏的舒畅,人性的喜怒哀乐、丰富多彩之情境。从鉴赏中获得美的享受和艺术熏陶,通过美读来展现诗歌的情景、意境与内涵。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5,(59):20-21
中国古典美学源于中国哲学,其特色在于以"意境"为审美标准,而"黑白"理论是"意境"艺术审美的重要内容之一。《暮光之城》中所呈现的黑白意象之美与中国绘画中的"无色之色"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所体现的"意境"相同。因此,倘若要抓住小说之"神",就必须抓住其独特的"意境"。  相似文献   

17.
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幼儿园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歌唱、韵律活动、音乐游戏、乐器演奏和音乐欣赏等形式进行。而农村的一些幼儿园,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硬件设施差,如何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进行音乐教学活动,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发挥主动性,  相似文献   

18.
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幼儿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可见幼儿园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而音乐教育又是幼儿园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何更好地实施艺术教育呢?我们提出了"生活化游戏策略",它很好地将游戏与音乐有效地融合起来,使幼儿在游戏中感受音乐之美。  相似文献   

19.
郑晓峰 《福建教育》2013,(12):43-46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美和创造美。”  相似文献   

20.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期的艺术教育是启发他们用各种艺术的手段表达自己的情感,从感受表现美、创造美的乐趣为目标。情景教学是教师在指导幼儿在音乐活动时所用到的教学形式之一。它以情景贯穿,让幼儿感受音乐的意境,感受音乐的美。从情景教学的定义、对音乐活动的作用及在教学实践中多形式的教学策略入手,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音乐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