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侠客形象源远流长,在先秦的古籍之中已经有了对于侠的看法的记载,在《史记》之中已经出现了一些完整、成熟的侠客形象,司马迁通过对侠客的描写肯定了侠士的一些行为,褒扬了侠义精神,这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个人道德修养都有着重要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2.
“侠”作为中国化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早在《史记》和《汉书》中就专门列出“游侠”的范畴关注这一现象。但由于所谓的“雅俗”之分,当前专门研究侠化的专并不多。陈平原在2002年为其《千古人侠客梦》新版写后记时还说:被人看作武侠小说研究专家,不是一件很舒心的事。20世纪80年代以来,除了如曹正《中国侠化史》、陈平原《千古人侠客梦》等少数作外,侠化研究专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3.
朱敏 《大学时代》2004,(3):21-23
这是一名在校青年志愿者的成长历程,也是一位年轻法律援助员的代案之路 —中国古代卷牍中,所记录年轻人崇尚的职业不外乎:文人、侠士。文人“学而优则仕”,是通往青云的捷径;侠者仗剑而行,舍生取义,《史记》里的游侠列传,至今仍耳熟能详。然而刀光剑影的铅华,已被这个时代洗去。“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古典侠客,也只能存在于书卷丹青中了。今天,有这样一位年轻人,如此宣言并履践:“我们无法逃避,法律就是我们手中的武器;我们无法麻木,面对现实才是我们跨入政法园最真实的夙愿。”一、十年磨一剑“看了不少侦探片,律师、法官在法庭上神…  相似文献   

4.
“侠文化”的历史轨迹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侠客”作为社会生活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社会理想。他们主持正义,除恶扬善,锄强扶弱.因而在封建社会深受百姓欢迎。但是,“侠”不能见容于官府。在官府的扣击下,他们只能游走在民间小巷,在历史中艰难地生存。但是.由此形成的“侠文化”却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古典武侠小说中的侠 ,是具有传奇色彩的理想化英雄。金庸把侠还原为普通人 ,在人格上现实化。陈近南的死与韦小宝退隐 ,是武侠在江湖世界里最终的两条出路 ,也象征着中国文人在“侠客”身上寄托的入世和出世两种理想的破灭。《鹿鼎记》借韦小宝的言行淡化了传统武侠小说对民族问题的界定 ,完善与发展了中华传统的“民族大同”观念  相似文献   

6.
我眼中的侠     
自古便有“侠”这一说。人们爱戴侠士,可在现代小说中,侠士的形象却常常被曲解。在武侠小说中,我独以为金庸笔下的个别人物才算得上侠。  相似文献   

7.
《搜神记》在志怪的同时也在记侠,塑造了一批侠客的形象.《搜神记》在侠客形象的身份(社会的与性别的)、行侠主题和行侠处所等方面皆有一定的特色.《搜神记》中的侠客形象对于研究六朝志怪和后代的侠义小说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侠文化历经千年流变,最终只在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这种情形在近代发生了巨大转变,近代社会的特殊性激发了民众对于侠的渴望与侠义精神的重新发掘,而动荡的环境与法律约束力的减弱也给了侠以重生的空间,有着侠义精神与全新思想的新一代侠客就此登上历史舞台。陈去病改编的《莽男儿》中所记录的就是这样一位人物,通过他又可以看到近代风气与传统侠文化交融与流变之下一段特殊的历史风貌。  相似文献   

9.
《聊斋志异》是一部“孤愤”之书.作者痛恨社会黑暗政治腐败,官虎吏狼,恶人横行,往往把惩治封建官吏、富豪恶霸、为民伸冤的希望寄托在义烈侠士身上,因此塑造出众多的社会不公平的对抗者——侠,让侠来张扬人间的正气,激励美善.与所有的中国侠义小说相比,《聊斋志异》中的侠的品类最为丰富,不仅有智勇双全的人间侠士,而且驰情入幻,在精魅狐怪身上也浸染上了侠性侠情,赋于这些精魅狐鬼仙怪以强烈的正义感.这些花妖狐鬼重义重情,侠风烈烈,以惩恶扶善为己任,驰骋人间,行侠仗义.他们中有路见不平走出坟墓“手握白刃”救助被权贵所掠女子的鬼侠聂政(《聂政》),有用妙法巧治害人恶妇的仙侠马介甫(《马介甫》),有用仙术使瑞云脱身妓院,与心上人结成夫妻的仙侠和生(《瑞云》);有救人危难、无私奉献、忠于爱情的美丽狐侠红玉(《红玉》);这些狐鬼仙侠的出现,使古代文学侠的行列中出现了新面孔,增加了新的成员.除上述狐鬼仙侠外,  相似文献   

10.
读《侠客史》(郑春元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是一种享受,一种自我陶醉。在郑春元先生平实而不无激情的文字下面,跳动的是一颗自强不息、悲天悯人的侠客心。透过“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的古典意境和催人感奋的侠客故事,我们获得的不仅是超越性的审美愉悦。在侠文化风行天下的扑面热浪中,我们看到的是一双冷静的、充满理性思索的眼睛。《侠客史》,以其对两千多年游侠史的梳理,对侠客“救人于厄、振人不瞻”的多样生存状态的描述,对侠崇拜现象与现代人文精神、道德理想重建的独创思考,丰富了侠文化的内涵,也确立了自身独特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我眼中的侠     
自古便有“侠”这一说。人们爱戴侠士,可在现代小说中.侠士的形象却常常被曲解。在武侠小说中,我独以为金庸笔下的个别人物才算得上侠。[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看,《史记》都标志着侠精神表现的一个高峰。司马迁第一次对侠士已诺必诚、锐身赴难、羞伐其德等特征作了准确概括和高度评价。以《三侠五义》为代表的明清武侠小说将侠精神表现推向又一个高峰,侠士特征也出现官侠合一和艺术化、理想化的新变化。通过考察可以认为:侠义精神贯注中国古代文学始终;侠士特征是随着古代社会的整合过程而变化的;侠文学使民众在得到情绪渲泄的同时又消弱了他们对现实的抗争意识;侠文学具有暴露社会不公和黑暗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高中第四册《语文读本》节选了《天龙八部》第四十一回中的部分文字。在教学中如果能以悠久的侠文化为背景来观照书中的侠客纵横江湖的生活,那么,我们的学生定能在阅读中深化对侠客与侠义精神的理解,提升阅读武侠小说的审美品味。中国古代侠客起源很早。从史料里  相似文献   

14.
侠客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的文化群体,是侠客精神的载体。司马迁《史记》中描写了众多的侠客形象,在我国的侠文化发展史上占据一席之地。侠客们快意恩仇的性格特征和潇洒磊落的行事方式,与先秦两汉时期的社会环境和当时盛行的养士风气有关,也是司马迁自身的性格和遭遇的隐现。《史记》对侠客形象的塑造,对后世文学创作及中国人的性格养成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侠文学中,清代以前的咏侠诗和传奇、戏曲,侠都是作为一种特具独立意识和独立人格的文学形象而出现,但清代,侠的这种独立人格在武侠小说中已不复存在,而表现出两面性,一方面具有“侠气”,另一方面又具有十足的“奴性”。本文结合清代侠义小说,参照中国侠文化和侠文学,从文化传统、思想背景和小说作者对武侠题材的体制改造等方面论述了这种蜕变的原因,指出由于清代侠义小说给侠客披上的一层“追随清官”的“公案”外衣,过分强调功名、忠义,消蚀了侠的高大独立的人格形象。  相似文献   

16.
《棋王》中王一生的形象魅力,论者多欣赏其身上所凝聚的道家文化特征。本文意图在此基础上挖掘出王一生形象中的另一美质,即阿城赋予人物的“侠客”色彩和“侠”文化特征。其实,王一生是道家文化和侠文化的结合体。  相似文献   

17.
鲁迅童年就深受中国传统侠文化的影响,并且有对"侠"的自觉模仿。正是这种尚"侠"的精神,后来在鲁迅思想中发展为对改造国民性的一种自觉思考。鲁迅的一生,不论是文学写作,还是社会活动,都在用他的生命诠释着侠客精神。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高中第四册《语文读本》节选了《天龙八部》第四十一回中的部分文字。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以历史悠久的传统侠文化为背景来观照书中的侠客纵横江湖的生活.那么,将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阅读武侠小说的审美品位,在阅读中深化对侠客与侠义精神的理解,而不止停留在仅仅满足欣赏紧张曲折情节的肤浅的层面。  相似文献   

19.
李贽首先是一位“好汉”,他尚侠,主张作侠而不作圣,有强烈的英雄豪杰心理期待和信仰崇拜,顶天立地,无所晨惧,思想胆力无与伦比。把李贽定性为具有侠义肝胆的“好汉思想家”或“思想之侠”更为确切,也更便于还原李贽作为“异端”、“另类”的本真面目——作为思想家与侠士融为一体的产物,侠之骨、侠之气和侠之精神对其思想个性有重要的支配作用。李贽也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对侠文学进行集中关注、倾心阅读并系统评论的思想家、文学理论家,“侠”对其文风及文学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传说中的侠客不仅铲除坏人,而且他们还不怕妖魔鬼怪。唐传奇中,有一些故事就是讲侠客们除妖的故事。”“太好了,我们就愿听这样的故事!”孩子们雀跃起来。“好吧,我就讲一个侠士除妖的故事。”眼镜叔叔沉思了片刻,就讲了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