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互文     
互文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其特征在于“两物各举一边省文”,即在形式上是分开叙述,在内容上要合起来理解,通俗一点,便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上下文的意思相互交替、补充。  相似文献   

2.
互文与互体     
《仪礼注疏》载唐代贾公彦给"互文"下过一个定义:"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这恐怕是我国文献上最早见到的"互文"定义了。"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其意是指本当连在一起说的两个词,上下文各出现一个而省去一个。如"主人下马客在  相似文献   

3.
漫话互文     
"互文",又称"互辞"、"互言"、"互用"、"互见"、"互体’’或"互文见义"。它是指古诗文中前后词语在意义上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单句互见和对句互见。单句互见,即一个句子里某些词语的互见。例如:①"心折骨惊。"(江淹《别赋》)"心"、"骨"是互文,即"心骨折,心骨惊。"②"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烟"、"月"是互文,即"烟气、月光,同时笼罩着河水、沙地。"③"奴温婢饱身晏起,致兹快活良有因。"(白居易《雪中晏起偶咏所怀,兼呈张常侍、韦庶子、皇甫郎中》)  相似文献   

4.
论互文     
互文,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历代学者都有所论述。不过,无论在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还是在论著的质和量上,称得上有所突破却是近几年的事。其中最重要的收(?)是在大量实例的基础上进行分类以及判別工作,试图由过去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今天的理性认识。当然,也有缺点与不足,而主要的短处则是忽视多角度地探讨互文  相似文献   

5.
说互文     
互文修辞在中学语文,特别是文言文中运用很广,但没有文字作专门的介绍,以致许多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将它或者与互体修辞相混淆,或者与属于训诂学范畴的互训相混淆。连《中学生语法修辞手册》(知识出版社出版,第516、517页)也同时犯了这两种错误。这里,笔者就手头资料查得的结果,谈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互文小议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下简称《用书》)认为《六国论》“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二句是互文,具体解释如下:“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败存亡的命运。翻译时要将上句、下句的相对应的词语拼合为一句。‘胜负’‘存亡’要合译为‘胜败存亡’,‘数'‘理’合译为‘命运’。数、理同义,另有合成词‘天数’‘天理’‘理数’,都是天命、命运的意思。”笔者以为此说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7.
互文管窥     
黄邵英 《考试周刊》2007,(30):111-112
互文是一种古老而成熟的修辞手法。文章分三个部分论述了互文的相关问题:一、互文的定义和构成要件;二、常见的互文种类;三、互文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根据古代诗文的某些句式特点,从结构分析着手,主要以课文为材料,教给学生一点“随文解词”的方法,适当地讲了一些变文、互文、对文、连文的知识,促进了学生阅读、解词能力的提高。变文——利用字面不同而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行文中交错运用,以增加用字遣词富有变化之色,避免单词  相似文献   

9.
互体与互文既有共同性,亦有细微差别:就共性着眼,互体即互相陈说,共为一体,所以又叫互文。若严加区分:互体的两个相关部分之间,不照互相陈说的办法理解,也说得通,如“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的下句,就可理解为对着镜子贴花黄。但“互文”相对的两个部分,则必须按互相陈说,共为一体的办法理解,否则会曲解文意。现择要释例如下: (一)“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这句当理解为主人和客人一起下了马,上了船。在这里,“主”与“客”是互文。如照字面机械地讲成主人下了马站在岸上,客人独个儿上了船,那又怎么举怀共饮呢? 这说明这首七言歌行由于字数的限制,为了章节的匀称,就把该合起来说的主人与客人分开来说了。但我们在理解文意时,却不能忽略了它们互相补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古人行文,常常喜欢用对偶句。这是汉字的特点决定的。汉字都是单音节的,一个字往往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构成的单纯词是很少的。汉字的这一特点有利于文人在用词造句的时候,讲究字数的对称、音节的整齐。  相似文献   

11.
博喻 互文     
博喻、互文这两种修辞方法,在语文教材中常有出现。而教科书和常用修辞书上对这两种修辞格的介绍却“语焉不详”。下面我对这两种修辞法的定义、作用等略作介绍,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互文例析     
互是古诗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人行中,有时两个词本来要合在一起说的,可是为了音节和字数的限制,要省去其中一个,解释时要把两个词合起来讲。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前边省略“汉”字后边省略“秦”字,句中“秦”“汉”互,“明月”与“关”互。诗句意思应该是“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古诗中类似的例子是很多的。  相似文献   

13.
周满 《考试周刊》2012,(39):20-20
互文,是在连贯的语言里.把本来应该连在一起说的两个词语,于上下文各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理解其表达的含义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讲,使之互相补充。本文指出了互文教学中的一些易产生的误区。  相似文献   

14.
互文·变文     
教《岳阳楼记》一课(初五册),学生在预习、讨论时,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句不能理解。参看课本脚注“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仍然想不通。 也难怪,这种句子单从字面上孤立地看,就是讲不通。原来这是古汉语的一种特殊的修辞法,称之为“互文”。其特点是,上下文的含义互相呼应、映衬和补充,解释时需把它们揉合起来,经过疏通,方显句义通合。如上例,给“喜”补上“己”的含意,给“悲”上加“物”的含意,使喜和悲都含物、己两方面的因素,意即;不以物好、己得而喜,也不以物坏己失而悲。这就文通理达。 这种修辞手法,由于具有“言简意繁,辞约语丰”的作用,古人行文,往往采用。同一课“朝晖夕阴”也属这类。意表朝夕的阴晴变化,并非朝一定晖,夕必然阴。还有《醉翁亭记》中“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句也是。“歌于途””的不仅  相似文献   

15.
互训与互文     
桂天翊 《学语文》2002,(2):45-45
训诂学中的“互义为训”,称为互训;修辞学中的“互文见义”,称为互文。中学古诗文中这两种现象都较为常见。学生掌握了“互文为训”和“互文见义”的知识,对于理解古诗文是很有帮助的。下面结合具体实例说明之。  相似文献   

16.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名篇,诗歌文字优美、气韵流畅,深得人们的喜爱。但由于一些教师知识功底的匮乏,竟将诗中的名句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解释为主人下了马,客人下了船,主客一方在岸边,一方在江心,遥遥相对,饮酒作别。其实,白居易在这里运用了古人写作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互文。  相似文献   

17.
所谓“互文”,就是作者为了求得诗句的统一,音调的和谐,把整句分开来写,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上下文意义必须互相交替、补充、渗透。同学们在学古诗文时需把握“互文见义”这一特点,才能全面地理解句意。现举几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8.
"互文性"是近年常见于各类研究文献的一个新词。但其泛化使用却不无问题。其实,这个概念从名称到内涵都还有待认真讨论。本文将要说明:"互文性"是"语篇间性"(文本间性),与互文根本无关。互文问题和语篇间性(文本间性)问题分属两套学问;但是二者都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摭谈互文     
互文是古诗文中经常出现的修辞方法,它对于灵动语言,芬芳文章的艺术特色,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遗憾的是,编者和教师们在操作中时有差错,为此,授给互文的金钥匙,让学生深刻阅读,准确把握文意,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20.
互文例说     
互文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本文试举例来说明互文的分类及其录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