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字虽然是语言学领域的概念,但已渗透到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其他领域中。在古代,汉字作为传递文化信息的主要载体,以中国的中原地区为核心,传播到朝鲜半岛、日本列岛、越南等地,形成了所谓的东亚文化圈,又在这些地区的文字体系中以多样而复杂的形态发展下去。汉字是超越国境和民族以及整个东亚文化圈的全世界共同财富,它将为东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掌握汉字在东亚各地区的使用和演变规律,是中韩日等东亚各地区国家相互交流和共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本文主要考察和分析韩日两国的汉字传播与使用情况,再次强调汉字在东亚地区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新加坡经济的发展与儒家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亚洲文化发展史上曾出现过以汉字为主要传播手段的东亚文化圈,它在历史上曾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国儒家文化及其思想的影响。其中新加坡、南朝鲜、日本以及中国的台湾、香港不但是近代以来这一文化圈内最活跃的地区,也是近三十年来世界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最为迅速的地区。这腾飞的“五龙”被称之为“工业东亚”。近年来,海内外不少学者开始注意到儒家文化及其思想在东亚“五龙”现代化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有的人甚至把工业东亚称为“后期儒家文化地区”,着力宣扬儒家文化对东亚“五龙”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认为儒家文化及其思想具有不可忽视的世界意义。他们提出了“儒家资本主义”、“儒学现代化”等一些挑战性的新课题,并推论出儒学不但可以促进经济起飞,而且可以用儒家思想为指导发展资本主义。本文拟就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和儒家文化之间的关系来探讨一下儒家文化及其思想在新加坡现代化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陇右文化”是一个很宽泛的地域文化概念,其历史上的地理学所指相当模糊。历史上陇右文化圈所涵括的地域范围的文化,应将西域文化圈以东、三秦文化圈以西的文化板块圈命名为“陇山文化”更符合历史实际,而陇右文化指以天水为中心的陇西地区的文化。以六盘山为中心,陇东文化圈、西海固文化圈、陇右文化圈及河西文化圈共同构成陇山文化。伏羲部落在西海固兴起,西海固地区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西海固文化是华夏文化的历史起点。  相似文献   

4.
李林 《河南教育》2009,(1):44-46
谈到文化,学术界流行“文化圈”或者“文化区”这样的概念?目前,世界上主要有“西方文化区”“东亚文化区”“中东文化区”等几大文化区(圈)。大家会问,难道“文化区”或者“文化圈”的划分仅仅是一个地理学意义上的概念吗?显然不是。比如,澳大利亚非常接近南亚,可是它却被划分到“西方文化区”。  相似文献   

5.
“文化圈”作为文化传播形成的文化场,指具有相同文化特质、文化结丛的文化群体所构成的人文地理区域,“汉字文化圈”包括使用汉字或曾经使用汉字并承袭汉字文化传统的民族与国家;这一文化场在地理分布和构成上以中国大陆为主体,以中印半岛东侧、朝鲜半岛为两翼,日本列岛等地为外缘,  相似文献   

6.
横向与纵向──东亚汉字文化圈与欧洲罗马文化圈意识构造的比较文化论序说剑持武彦著王晓平译一日语“横”的语源日语里“横”这个词多用作令人不快的意思,“干得不好横喜欢”、“蛮横不讲理”、“横插一嘴”、“横不讲理的人”,“横”这个词多用于给别人添麻烦的人。日...  相似文献   

7.
中国国势盛衰与汉语国际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的东亚文化圈中,以汉族为主体建立的中原王朝相对于生活在这一区域内和周边地区的其他民族具有强大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优势,汉语和汉字也随着汉文化的扩散而远播四方,成了这一地区内的族际性和"国际性"通用语言文字.但是,汉语国际传播和国际化的进程随着近代中国国力的衰退而受到阻滞.传统的汉语文化圈国家纷纷走上了"去汉语化"的道路.自20世纪末以来,随着中国国力的攀升,汉语的国际传播在诸多合力的作用下大大加速了,从而启动了汉语再国际化的进程.与历史上的汉语国际化相比,这次汉语国际化是真正"国际"意义上的国际化,即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8.
就词汇的来源而言,韩国语的词汇可分为固有词、汉字词和外来词,其中汉字词和外来词占据很大一部分比例。20世纪之前,朝鲜半岛主要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所以汉字词得以在韩语中被大量的借用,之后由于西方文化的渗透,以英语为代表的外来语也开始在韩语词汇中出现。另外,在韩语词汇中占据半壁江山的汉字词也不完全来自中国,汉字文化圈的日本以及韩国本身也创造了一些汉字,这也是韩国语词汇的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9.
文章指出当今中国面对的国际形势十分严峻,文化战争一触即发,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崛起进程中",汉字文化圈"却已然失效,半个世纪以来,整个东南亚"去中国化"倾向十分严重,"汉字文化圈"已经被"美国文化圈"取代,导致中国对周边国家影响力大幅减小。因而需要尽快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其一,和平崛起需提升文化软实力;其二,"汉字文化圈"辐射力亟需重建;其三,注重当代人的幸福指数与灵魂安定;其四,"文化强国"战略是中国文艺复兴的希望;其五,和平崛起需注重"文化创新";其六,警惕东亚文化战争与重建中国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10.
在世界文明史上存在着四大文化圈——中国文化圈、印度文化圈、希腊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同属使用汉字的“中国文化圈”(或称“世界汉字文化圈”)由于民族、语言、文化的同根同源,在语文教材的建设上也有许多惊人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同时由于各自所处的历史条件、社会制度和地域环境的不同,语文教材又各辟蹊径,推陈出新,独树一帜,使它们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呈现出多元性和多样性。根据我多年的研究、分析、比较,我认为这四家语文教材的异同点如下——大陆《语文》、台湾《国文》、香港《中  相似文献   

11.
古代东亚文化圈的基本特征(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中、日、韩三国,由于文化、政治和地理等因素,形成了一个东亚文化圈。这个文化圈所呈现出的基本特征是:中国之中心与日、韩之边缘,宗藩关系的政治纽带作用,儒家学说的思想统治地位,佛教成为普及的宗教,以及汉字成为共同的文字等。  相似文献   

12.
对汉字的形近混用现象,有人称之为“形近义通”。本文对以往学者所举的部分义通形近字例证作具体分析,说明要判定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应从汉字的历史演变角度进行考察,弄清其产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同时,对形近字混用的其他相关问题,也提出粗略之见。  相似文献   

13.
古代中、日、韩三国,由于文化、政治和地理等因素,形成了一个东亚文化圈。这个文化圈所呈现出的基本特征是:中国之中心与日、韩之边缘,宗藩关系的政治纽带作用,儒家学说的思想统治地位,佛教成为普及的宗教,以及汉字成为共同的文字等。  相似文献   

14.
汉字的形成与演变和中国的大众心理、社会发展、历史文化等密切相关,与世界其他文字相比,它还具有独特功能和神奇力量,拥有"汉字魔力"。"汉字魔力"指在社会生产实践中,汉字对人产生的吸引力,以及人们对其所赋予的超自然的神奇力量。汉字文化与中国的历史、艺术、经济、习俗等密切相关。主要从神灵崇拜、生活习俗、姓名文化、书法艺术、汉字文化圈等方面进行探讨"汉字魔力"问题。  相似文献   

15.
梁茜 《考试周刊》2011,(40):186-187
汉字教学既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又是一个难点。从汉字文化圈与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汉语习得的不同特点出发,本文主要分析了不同文化圈对汉字教学的影响,并从汉字自身的特点出发,通过不同文化圈的学生对汉字的反应情况的分析,找到适合留学生学习汉字的有效方法,进一步帮助教师进行汉字教学。  相似文献   

16.
在世界文明史上存在着四大文化圈——中国文化圈、印度文化圈、希腊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同属使用汉字的“中国文化圈”。由于民族、语言、文化的同根同源,在语文教材上也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同时由于各自所处的历史条件不同,又各辟蹊径,独树一帜。根据我多年的研究、比较,我认为这四家语文教材的异同点如下——  相似文献   

17.
杨恬 《现代语文》2009,(8):105-107
汉字作为汉字文化圈内的一种重要而共同的文字载体,因受文化圈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及汉字自身发展影响,而又各具特性.本文针对这一现象,通过简述韩周汉字传承、汉字教育的主要特点以及中国大陆汉字"繁简体"热点,分析两国现行汉字体系差异背后的文化取向,并就汉字在汉字文化圈内的动态发展,对汉字教育以及对韩汉字教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和艺术形象曾一度在西方被妖魔化:“黄祸”“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此起彼伏、,在文化冷战模式中,西方一些国家对中国的崛起加以遏制。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南海东海局势表明,长达千年的“汉字文化圈”已经在半个多世纪“去中国化”中被消解了.“汉字文化圈”已经被“美国文化圈”取代,导致中国目前遭遇文化软实力的屡屡被掣肘。因此.我们应该以更积极的文化态度,进行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  相似文献   

19.
大自然就像一幅五颜六色的画卷,而描绘色彩的词语作为人类感知世界的重要工具,不仅能展示自然环境的绚烂多彩,还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语义。本文意在以基本色之一的白色为中心,对比共属“汉字文化圈”的东亚各民族白色色彩意识的异同,揭示隐藏在这之后的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20.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汉字则是中华几千年文明连绵不绝的载体。汉字的悠久历史和不断地对外传播,逐渐构成了"汉字文化圈"。中国的汉字文化对周边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把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本文将从"汉字文化圈"、中国汉字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以及汉字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