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子从天地不仁开始讲到圣人应该取法于天地的不仁、虚静,圣人应该像天地顺应万物一样顺应百姓自然的生存发展,应该除去过多政教法令,无为而治。老子这种“不仁”、“虚静”的思想其实都是老子“自然无为”这一政治思想的扩展。  相似文献   

2.
张春芳 《科教文汇》2013,(35):46-47,76
《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开端之作。托尔斯泰在其思想发展的探索过程中与老子不期而遇,老子所代表的东方思想吸引了托尔斯泰。托尔斯泰解构老子思想的过程是通过对《老子·道德经》可分成三个阶段的研读实现的:研读翻译、选择性解读和最终的升华。融汇老子与其契合的思想到托尔斯泰主义中,并在其中实现了对“道”“无为”的动态阐述。托尔斯泰在东西方思想文化中的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的方式,使得其作品凝聚了东方文化和俄罗斯文化精神的多元思想。  相似文献   

3.
老子哲学最简要有力的人生哲理就是“无为”“,无为”虽然也是一种处事的方法,但在很大程度是针对“君人”而言,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就用“此君人南面之术也”一言以概之。本文以《道德经》第六十章中“治大国,若烹小鲜”说起,谈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分析其提出的背景,阐述其内涵,并结合现实说明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老子》中“道”与“德”的关系、“道”与“名”的关系、“道”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历来是阐释老子思想时的难题,诸多老学研究者给出了多种多样的解答。隋唐之际,唐玄宗李隆基在注疏《老子》时立足于其“妙本”思想,对以上诸问题进行了合理的阐释,指明“德”与“名”等概念皆是低于“道”的次一级概念且不具有实体性质,从而理顺了“道”与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道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柱之一,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老子对万物生成模式的命题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从为和"中道,和谐思想,对我国现代景观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当代设计在接受外国先进的技术和设计思想之后,更多的则是植根于本土设计,回归中国传统设计思想.特别是道家思想时我国当代设计的造诣是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郑晓莹 《金秋科苑》2008,(22):176-176
明清园林设计的氛围营造可以让人体验不同的艺术之美,意境之美。它启示于人的至善、至美、至真的境界。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氛围,体现了中国古建筑和景观规划美学的主导思想——天人合一观。缘于自然,高于自然,跨空间集奇景于一园,微缩自然于聚地。提炼升华心境于赏物。  相似文献   

7.
明清园林设计的氛围营造可以让人体验不同的艺术之美,意境之美。它启示于人的至善、至美、至真的境界。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氛围,体现了中国古建筑和景观规划美学的主导思想——天人合一观。缘于自然,高于自然,跨空间集奇景于一园,微缩自然于聚地。提炼升华心境于赏物。  相似文献   

8.
黄清明 《科教文汇》2008,(3):190-190
儒、道、佛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构成,他们共有的文化“潜质”——“天人合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坚思想”。儒从伦理道德上倡言“天人合一”,使“天则”道德化。中国古代建筑在其思想影响下,逐渐礼制化、规范化、标准化。道以“无为”为其思想基础,倡导返朴归真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古代园林构建。  相似文献   

9.
鲁迅曾揶揄过:“科学虽然给我们许多惊奇,但也搅坏了我们许多好梦。”不管鲁先生究竟是在讽言“科学”还是在讽言“好梦”,这句话确实说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事实。 “中国文化根底全在道教”(鲁迅语),而道家思想的根基就是:“法自然”(《老子》)。可以说,“法自然”正是  相似文献   

10.
西部开发的战略重点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哲学的角度看,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相协调、相统一,老子、道家崇尚自然,为主“无为”,其智慧对我国在持续发展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本文主要考察了老子、道家“无为”智慧中的“道法自然”、“复归于朴”和“去甚、去奢、去泰”的思想,认为“道法自然”是实现西部可持续发展的最高原则,“复归于朴”是实现西部可持续发展的桌子高境界,“去甚、去奢、去泰”是实现西部可持续发展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1.
徐琰 《科教文汇》2009,(3):232-232,235
中西方文化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话题,特别是在“天人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是“天人合一”思想,西方文化主流是征服自然和“天人二分”的思维方式。“天人关系”理论的阐述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磊 《科教文汇》2007,(9S):178-178
《老子》以“道”为其主题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形而上学的始作俑者,《老子》形而上学思想关注的问题是世界的第一原理,即世界的原初原因是什么,以及作为世界原初原因的“道”。文章对比了中西形而上学思想的不同之处,提出了老子形而上学思想的路向,着重论述了其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思想,最后在结语中总结了其形上学思想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13.
在无为与自然的关系中,老子把无为视为实现自然理想的道路、方法,把自然视为无为方式所要达到的目标或理想境界.老子依据道德本体论形成了“无为——自然”理念,然后又将其推演、贯彻于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4.
刘红云 《科教文汇》2009,(23):241-242
“天人合一”说,在中国文化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既是世界观又是人生观,在人的行为方式中又表现为一种精神品质。面对着社会的转型,人们在生活方武发生转变的同时,还面临着精神信仰的缺失。本文通过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解读,从而探究其在何种意义上对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品质塑造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朦 《科学中国人》2015,(9):123-124
说起“道”家,其开山祖应该是老子,先秦时期道家的音乐文字实在过于简略,老子其人对于音乐究竟如何看,难求答案。因此要研究先秦时期的音乐观不得不从《庄子》谈起。庄子是思想家、哲学大家、文学大家,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是道家思想的开拓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其音乐思想很有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杨洪波  邱建伟 《科教文汇》2008,(28):243-243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其所包含的思想对陶渊明诗歌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陶渊明以“自然”之思为旗帜,以“平淡”之诗为艺术创造了诗歌新的意境。陶诗中所体现的“自然”思想是玄学的延续。这种思想使陶渊明在面对生死以及贫困的生活时,表现出了一种豁达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央子 《金秋科苑》2013,(8):102-103
静以养神 《素问·痹论》中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刘元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指出:“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所谓“静则神藏”、“静以养之”,乃指神静而不妄思,即便用神,也要防止用神太过。静是一种心态,是老子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是不为名利所困扰的自然之静。  相似文献   

18.
老子从天地不仁开始讲到圣人应该取法于天地的不仁、虚静,圣人应该像天地顺应万物一样顺应百姓自然的生存发展,应该除去过多政教法令,无为而治.老子这种"不仁"、"虚静"的思想其实都是老子"自然无为"这一政治思想的扩展.  相似文献   

19.
沈鹏 《中国科技纵横》2011,(12):157-157
古村落,作为一种传统的人居空间,有着它独特的人居文化思想。村落是自然与人工综合创作的艺术品,其人居环境观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聚落中的古村落,贴近自然、融于山水,有着以“山为骨架,水为血脉”的环境构想;受“世外桃源”居住模式的影响,使追求恬淡、抒情风格的村居生活逐渐成为人们的向往;注重血缘,聚族而居,因此礼制秩序和睦族之风表现明显。本文从中国古村落成因、人文景观、理念基础、景观美学等角度,谈谈中国古村落空间的所具有的基本特点、以及古村落对于今人值得利用和借鉴的地方,展示古村落与我国传统建筑在人居环境文化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正>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也开始萌芽和发展。“天人合一”的思想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天人本为一体,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思维模式根深蒂固,从神话时期便开始显露出来,并体现在先秦典籍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