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不仅依赖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也依赖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而社会心理又是社会意识形式同社会经济关系、社会政治制度相联系的中间环节,对人们的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每当社会处于重大变革时期,人们的社会心理也会发生激烈的动荡,并在不同阶级、阶层、集团之间造成某些新的社会心理因素。我国目前在经济、政治等方面进行着一系列改革,人们的社会心理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因此,研究社会心理,从哲学高度把握社会心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尤其是对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冲破了僵化的社会机制,冲击了旧有的社会工作生活、秩序和各种窒息人们思想的陈腐观念,重新调整了社会各个不同阶层和集团的利益结构,形成了崭新的“积极变革、勇于开拓、讲求实效”的社会主义潮流。实践证明,不管我们进行的是经济体制的改革,还是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体制改革,都是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中国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社会变革。正如  相似文献   

3.
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20世纪末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文章首先从关系式分层和等级式分层这两个不同的角度对改革以前的中国社会阶层结构进行了探讨。认为改革以前的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既简单又封闭,这与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下、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僵化密切相关。其次,文章重点探讨了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认为其分化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原有阶层内部的分化,如工人阶层在体制和收入方面的分化、农民阶层在职业和地域方面的分化等;另一方面是阶层之间或之外的分化,即边缘化(边缘群体的出现)和异质化(新兴群体的出现)。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向现代化发展进程中 ,文化变革对各社会群体所形成心理压力形式和压力总量是不同的 ,同样文化变革对成年人群体仅造成新的顺应时间延长 ,而对青少年群体则可造成新的心理顺应困难 ,使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形成心理症候群。价值冲突压力是文化变革压力的核心内容 ,也是造成青少年心理顺应困难的主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 ,人们的价值观念正在由传统价值观念向现代化价值观念转变 ,传统价值取向是以谋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为人生价值主旋律 ,从这一主旋律出发 ,提倡群体意识、顺从诚敬意识 ,构成了传统伦理道德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但这种…  相似文献   

5.
本文系作者承担的国家课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这一待探索中的一个理论问题。文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私营企业主阶层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私营企业主阶层已经形成,但没有形成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从私营企业主的收入,经营目标及处的社会经济地位等方面论证私营企业主阶层具有两重性特征。这种两重性也反映在它的群体意识中。针对私营企业主阶层的两重性特征,提出对其加强社会主义引导和规范的具体措施,以保证私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系作者承担的国家课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这一待探索中的一个理论问题。文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私营企业主阶层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私营企业主阶层已经形成,但没有形成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从私营企业主的收入、经营目标及处的社会经济地位等方面论证私营企业主阶层具有两重性特征。这种两重性也反映在它的群体意识中。针对私营企业主阶层的两重性特征,提出对其加强社会主义引导和规范的具体措施,以保证私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瞭望》新闻周刊载文说,阶层的差异在任何社会中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我们在制定政策时须应对阶层的分化。文章说,反观这些年的改革进程和社会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政策恰恰是在不顾不同社会阶层的存在.以相同的政策手段和措施来推进改革。在一些改革的设计和执行过程中,忽视了不同阶层的需求,以所谓的社会平均水平作为衡量的标准,甚至是以社会较高收入群体作为参照,从而使得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加剧。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阐释分析韦伯在宗教社会学方面的有关理论,探讨了在前现代社会中,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与他们所信奉的宗教的关系,分析了不同阶层的人们是如何出于不同的心理、情感和利益的需要去信奉不同的宗教,而他们所各自信奉的宗教又是如何对他们的现实生活起到塑造作用。  相似文献   

9.
曹魏文学集团的形成过程,鲜明反映出在东汉末年清浊对立的政治环境中士人阶层的整体立场和合作趋向。曹氏政权利用汉末士人对宦官外戚浊流的排斥心理,积极进行自我重塑与文化建设,成功将一大批士人阶层集中于政权之下,促进了建安文学集团的形成。而在曹魏文学集团内部,各成员在曹氏政权的政治控制与思想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作为"士族成员"的思想统一体,相互以一种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文学创作的交流与批评,这种对话的方式不但极大地推动了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进展,而且进一步强化了曹魏文学集团的群体凝聚力,从而构成曹魏文人群体"对话、文学批评、文学创作"三要素之间的良性循环形态,最终使曹魏文学集团在思想上和组织上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了旧僵化模式约束生产力发展的重大矛盾,但随着旧矛盾的逐步解决,社会的矛盾系统也就开始新的变动,新的深层次的矛盾必然表现出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利益差别反差距扩大的矛盾。社会由人组成,人由现实利益而划分为不同群体因此,社会是由不同利益群体组成的社会。在阶级对抗的社会中,不同利益群体的划分,集中地表现为不同阶级之间的对立;当剥削阶级作为阶级业已消灭之后,我们已习惯于把社会主义社会的人们区分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三大集团,这实际上是对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1.
在人类文化学中,“副文化”和“主文化”是一对相对的概念。所谓副文化就是指在某一特定社会中,在文化特质上与主文化有某些不同或相反的群体文化,如小团体主义、行帮主义、种族主义以及偏见、迷信等。副文化多流行于各种不同的社会集团、阶级和阶层中,特别是小社会群体中,它具有特殊的价值取向、生活目标和行为  相似文献   

12.
改革攻坚和体制质变时期,体制改革越来越多地触及到原有利益格局的刚性部分,触及到基本社会阶级阶层和社会群体的利益,各种矛盾相互交织、错综复杂。这一切都不可避免地反映到人们的思想意识上,引发不同程度的社会心理压力。如果我们不注意及时调整和化解日渐增强的心理压力,就有可能超出社会成员对改革的心理承受力,造成社会与政治的高度紧张,从而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破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13.
新媒介的出现,不仅创造了新的社会环境。而且对人们的心理必然产生影响。无论哪一种课程论,都不能不关注社会与儿童这两大要点,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由于新媒介的不断出现,社会环境及学生心理也不薪变化。在这种变革面前,我们应有面向世界的情怀,面向未来的态度,面向现代化的不断变革的精神,理解并积极投身于教育及课程改革之中。  相似文献   

14.
加强职业教育与社会流动的研究,是城镇化背景下充实壮大社会中间阶层、维护社会和平稳定的迫切需求。当前的研究主要关注对职业教育与社会流动关系、影响职业教育社会流动功能的因素和职业教育促进社会流动的策略的探讨。但在研究对象上,对底层群体社会流动的独特性关注少;在研究方法上,实证和比较研究少;在研究主旨上,作用机制研究少;在研究视角上,终身发展视角的研究少。在未来的研究中,要开展不同地区社会底层群体职业教育需求和未来职业地位预期的比较研究,要关注职业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制度变迁,分析职业教育促进或制约社会流动的作用机制,明确职业教育制度变革策略,并对社会流动视域下的职业教育体系进行建构。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社会,社会地位升迁与下沉的调整主要是通过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来进行的。因为资源配置中权力制约,使教育资源过多地流向强势群体。阶层差异形成的阶层分化把那些在接受教育方面本已面临相当不利地位家庭的子女,置于更加恶劣的境地。正是受教育机会的不公平,使得弱势阶层  相似文献   

16.
一、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 (一)社会流动及其合理性的判定 社会流动,指的是社会等级或阶层的变化,具体指个体或群体从一种社会地位或社会阶层向另一社会地位或阶层的转变,指在社会结构的范围内,人们在社会阶层中所处地位、职业上的升降与变换.  相似文献   

17.
正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关系,它主要表现人与人之间在交际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联系的程度。在不同的群体中,在不同的职业、年龄、性别的人们之间,交往的特点不尽相同。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处理好人际关系也体现着人的知识和修养,人际关系状况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市场经济与社会转型变化,是社会科学界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既是中国改革的现实经历,也是改革进程中具有主导性的意识形态。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人们之间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差异性愈加显现,阶层分化以及随之产生的阶层意识与阶层认同问题也被提了出来。  相似文献   

19.
战国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的迅速发展,不仅较大程度地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生活,而且也影响到社会政治和社会心理等方面,从而使整个战国社会失去了传统的约束和平衡.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势必导致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应变革和反制.社会学原理告诉我们,社会的失衡和变迁,其本身亦会产生相应的整合效力,以使社会系统内部变化了的各个部分重新协调起来,从而使社会重新回到相对稳定状态.战国时代类似的现实存在伴随着社会的运动和变迁进入了历久,其巾一个极为重要的表现,便是诸子学说的出现及随之而来的百家争鸣.其实质是不同阶层、不同观念和主张的知识分子群体,围绕着“治国平天下”亦即社会整合的目标和手段进行的思想争锋.  相似文献   

20.
清末以来,中国现代化历程中最急剧的中心事件是社会政治变革。无论何种形式的政治变革,都要破旧立新,依赖传统政治力量是不可能完成这一使命的,它必须由新型的政治家和积极分子去完成,因此,新的政治阶层的出现是这一变革时期的主要特征。清末以来主张变法的维新派,推行“新政”中出现的资产阶级立宪派及各种政治组织成员,以推翻满清统治为己任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它的各种政治派别,其成员都可视为在现代变革社会中逐渐形成起来的新型政治阶层群体。全国如此,贵州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