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茜 《文教资料》2009,(10):57-59
"忠"是日本儒学中最重要的道德,而中国儒学中最重要的道德是"仁",日本儒学没有全盘接受"仁"的思想,而"忠"的思想却和日本本土的正直、诚的思想相结合,逐渐扎根日本文化.到了近世,伊藤仁斋、吉田松阴等儒学家又各自提出对忠的理解,丰富了"忠"的思想体系,并和当时的实际联系起来,在日本明治维新和近代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孔子德育的理论基础和“仁”、“义”、“礼”的德育内容,孔子德育思想揭示的基本原理以及“内省”的道德修养方法,无不具有二重性,既有积极因素,又有消极的一面。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如果我们能够结合时代精神科学地加以取舍,创造性地给以继承和发展,就一定能够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中华"大一统"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核心,也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内容的关公精神的灵魂。关公忠、义、仁、勇精神,内含并多方面体现"大一统"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统一的强大动力。因此,我们有必要大力弘扬关公精神,以促进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4.
:朱子思想与孔子思想有直接的渊源关系。《朱熹集》中朱子对孔子进行了多方面论述 ,如论述了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仁”、“克己复礼”、“忠、孝、信、义”等有关内容 ,诠析了孔子与《诗》、《书》、《礼》、《乐》、《易》、《春秋》的密切关系 ,强调了孔子学说中严格等级制度的正名主义 ,进一步宣传了“三纲”思想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都具有合理的内核,对当今建设和谐社会依然具有存在的价值和发扬、使用的意义。校园文化是高校实施德育的有效资源和重要途径,加强高校校园传统节日文化熏陶,加强传统礼仪文化对校园活动的合理渗透,可用中国传统文化来提升高校德育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国门洞开后 ,大批外国人来华。西方人和日本人对中国的传统教育都很关注 ,并对之进行多层面、多视角的评价 ,对中国的新教育提出了可供采择的意见和建议。西方人和日本人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仁、孝、忠”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西方人和日本人看待中西关系有三种情况 :吸纳、舍弃、融合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化传统,而要将其传承和发扬光大,关键在于教育。为此,笔者所在学校提出了建设"十字德文化"(即仁、义、礼、智、信、忠、孝、笃、悌、恕)的教育理念,并把该思想渗透到学生德育中去。在教育实践中,笔者深刻体会到,"义"对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它对容易叛逆的青少年的影响非常大。"义气"一词在《辞源》上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刚正之气",二是指"忠孝之气"。围绕"义"的主题,笔者开展了一系列有效的德育活动。一、以文化环境影响人  相似文献   

8.
传统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且延续千年,其对中华民族文化以及历史的发展均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在塑造国民性格、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同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古代中国,"天朝上国"的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对周边蛮夷之地产生影响。古代日本在汲取中国文化养分的历史进程中,家训这一形式也随之传入日本。从表象上看,日本家训与中国家训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实质上二者的发展路向是不同的。尽管日本家训同中国家训一样,均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信奉仁、义、礼、智、信、忠、勇、和等思想,然而在此基础上,日本家训却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异化,走上与中国家训截然不同的道路,衍生出特殊的武士道精神与军国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9.
对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家思想的精华内容如"仁、忠、恕"等思想进行阐释,探讨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积极作用,提出继承和弘扬儒家思想对大学德育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仁、义问题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十分关心的问题,也是中国哲学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儒家德治思想主张的核心问题。在董仲舒之前,对仁和义的论述没有十分明确的界限,仁、义往往内容交叉。董仲舒系统总结了先秦以来的仁义思想资料,对仁、义的内容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发展出了一套系统的明于仁义之分的“新仁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我国传统语文教学是非常重视德育的。《论语》中讲思想道德修养的内容最多。孔子要求学生“知德、知礼、知仁、知道”,这四项,其实都是思想道德。“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四项中,三项属德。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字在《论语》中出现109次之多。“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说明孔子把思想道德及其实践放在第一位,第二位才是知识。“无求生以害仁,  相似文献   

12.
董仲舒以天人论为形上依据,吸收百家思想,对先秦儒家仁义思想进行了改造。他的改造突破宗法血缘限制,否定了孔孟的“亲亲”之仁、“敬长”之义,从人我的角度对仁义思想进行区分,把“仁”和人、“义”和我联系起来,提出了“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的仁义法思想,从而赋予“仁”和“义”新的内涵。这一改造对儒家伦理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云平 《河南教育》2014,(4):28-29
目前,大学生德育在理论体系、途径方法、教师对德育认识程度等方面面临诸多困境院大学生德育的边缘化、功利化,大学生德育教师团队匮乏。《中庸》中丰富的德育思想对大学生德育具有深刻的启示。大学德育应当重视“智、仁、勇”等传统内容,应当借鉴“慎独、固执”等传统德育方法,倡导以“至诚、中和”为教师团队德育认识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4.
主要论述韩国电视剧《大长今》所体现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等方面的思想内涵,而且,“长今”这个人物形象也充分体现了东方传统思想的女性特征:善良、温柔、勤劳、勇敢、忍耐、忠诚、奉献、宽容等等。所以说,《大长今》是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所一个全面阐释。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武士道精神为义、勇、仁、礼、诚、名、忠,而骑士精神更被认为是身份和阶级的象征,本文将针对日本武士道和欧洲骑士精神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探究其二者之间的异同以及对两者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我们一直强调儒家以“仁”为核心的礼乐文化的教育理念和重要作用。但是时代在变化,当代大学生道德建构还需要从其他思想中寻求工具和方法,比如道家的人格理想。  相似文献   

17.
从国学经典中的“仁、义、礼、智、信”到国家的教育方针,从德育实施纲要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德育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时代在发展,环境在改变,理念在创新,社会在进步,德育工作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在培养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进程中担负起育人的重任。从多年的实践中我们理解了德育并尝试着创新德育工作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巨大。自公元405年,百济博士王仁将《论语》携入日本,日本便揭开了儒学发展的历史。儒学思想对日本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文学以及史学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电影《感染列岛》艺术地展现了儒学价值观的影响力:在儒家“耻文化”的影响下,日本人看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重视个人的名声和名分,甚至以自杀的方式洗刷污名,赢得死后的好评;儒学“忠”的思想与日本本土文化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日本式的“忠”文化;此外,儒学“万物一体”“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自然观,正是这部电影的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19.
王阳安 《中国德育》2006,1(3):31-35,56
蔡元培认为,德育是强兵富国的需要;有助于改变社会不良风气,提高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全人格的需要。他强调道德教育为中坚,寓德育于体育、智育、美育、世界观教育之中;确定道德教育的中心内容为“自由(义)、平等(恕)、友爱(仁)”。他还把心理学引入德育理论研究,提出“知、情、意、行”有机统一的“成德观”。蔡元培的德育思想体系,对当今德育理论与实践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夫孝,德之本也”──论孝道的伦理精神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道是中华传统伦理的核心观念和主要特征,而爱、敬、忠、顺则是构成孝道的密不可分的四个方面。爱生于自然之亲情,敬来自上下之伦理,忠为爱的奉献与体现,顺是敬之核心与践行。这四个方面还内含着注重群体本位、追求和谐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本质和内核──仁、义、礼、和。所以,正如古人所言:“夫孝,德之本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