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语文月刊》1986年第11期上发表了秦国同志的《〈且介亭杂文〉的“且”字读音辨正》。《语文教学与研究》1987年第1期在“报刊文摘”栏里摘要转载。秦文说:“把这个‘且’字读作‘租界’的‘租’(zu),方合书名原意。”我们的看法,恰恰相反:“把这个‘且’字读作‘租界’的租(zu),不合书名原意。”鲁迅写作这些杂文时,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北四川路,即所谓“半租 相似文献
2.
代之浩 《中学语文(读写新空间)》2004,(1):43-43
200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语文》第一册先秦散文单元,编选了《战国策·赵策》中的《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这是中学语文教材中一篇比较传统的课文。 相似文献
3.
聿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1985,(8)
北方人往往把“一”念成“幺(yāo)”.尤其在打电话或念电报挂号的时候,都将“一”念成“幺”。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幺”在旧时指骰子和骨牌中的一点。“幺”就是“一”的意思。又因为“一”和“七”在北方话中韵母和声调相同,听起来容易混淆,因此当人们念三位数或电报、电话数字的时候,为了让对方听得清晰,不至误解,就将“一”念成“幺”。 相似文献
4.
5.
高中语文第二册《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教材将“念高危”解释为“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我以为这是不正确的。此处的“危”不该解释为“险”,而应该解释为“高”。理由有四: 相似文献
6.
7.
《少年作文辅导(中学版)》2003,(5)
问号(?)与句号(。)、叹号(!)都是表示句末停顿的标点符号。同学们在作文中常常喜欢滥用问号,只要一看见句中有疑问词,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用上问号,其实,问号与疑问词并不总是连在一起的。下面这些句子都用了问号,请判断一下,哪些用得对,哪些用得不对。1.我与小聪最初的相见,不知道是何时,在哪里?2.是你来找我?还是我去找你?3.难道你连这样浅显的道理也不懂吗?4.老师拿起一杯水问同学们:“这杯水有多重?”5.老师又说:“这杯水的重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拿多久?”你会用“?”吗? 相似文献
8.
老舍先生是深受人民爱戴的文学大师,他的作品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绝大多数人把老舍读作老shě,也有人说应该读作老shè。究竟该怎么读呢? 相似文献
9.
2008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题中有这样一道题:给“千骑卷平冈”中的“骑”注音。参考答案是读ji,理由是: 相似文献
10.
11.
"懂了吗?""懂了!""喜欢吗?""喜欢!"在小学的课堂教学中,诸如此类的"异口同声"司空见惯。每当遇到这种情景,不免让人哑然失笑。你以为,真的会有人把"懂了""喜欢"当真么?别说是坐在教室里听课的同仁,即使是正在上这堂课的教师,也未必会把这"异口同声"当成全体学生的共识。这个往往只是教师找到了可以顺利地进入到下一教学环节的依据而已。但在我看来,把这一类"异口同声"看做全体学生已经接受,作为推进教学进程的依据,实在不靠谱。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状态、兴趣爱好并不整齐划一,何不实事求是地表达出自己的意见,而不选择"异口同声"呢?我换位思考后的结果是:教师的问话里,其实是蕴涵着应该持"肯定"态度的意思的;做学生的,只有报以"肯定"的回答,才能使自己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你想:教师既然已经"教"过,学生当然应该听"懂",这是顺理成章的结果,你怎么能说"不懂"而显示自己落伍呢?你想:教师很喜欢的东西,现在介绍给学生了,当然希望有更多的人也喜欢,你怎么能说"不喜欢"而显示自己另类呢?由此及彼, 相似文献
12.
考试焦虑是学生中存在的一种心理障碍,考试焦虑程度不同,其产生的效果也不同。通过专题调查,作者发现:在重点中学,考试焦虑现象普遍存在,能保持镇定的学生大约占被调查者的2/5,有1/5的学生为中度考试焦虑。该现象已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3)
在传统的观念里,人们都认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因此,女子便成了最低级的人物。许多家长都认为生男比生女强,但我不平,谁说女子不如男?古代不是有过许多巾帼英雄吗?“花木兰”、“穆桂英”等,这难道不是最好的证实吗? 相似文献
14.
《中学语文(读写新空间)》2016,(12)
<正>《光明日报》2015年11月09日13版的一篇文章《"非虚构写作"与散文的审美性》中有一段话:近年来,散文写作界掀起了一股新的写作潮流——"非虚构写作"。这一写作潮流的始作佣者是《人民文学》。这里的"始作佣者"有两个错误。一是我翻阅了《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都没有"始作佣者"这一词。所以,这里应该是作者笔误,"始作佣者"应为"始作俑者"。 相似文献
15.
每结束一篇课文的教学时,我常启发学生再读课文,发现新问题,提出疑问。上完《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有学生提出:“老师,金鱼在哀求渔夫放了它时说‘为了赎回我自己,您要什么都可以’,但在最后不但不答应老太婆的要求,反而什么都不给了,金鱼不是不守信用吗?”问题的提出,说明这位学生还没有彻底地理解课文。其他同学听后,也窃窃私语。我启发学生:“假如金鱼答应了老太婆当女霸壬的要求,结果会怎样?” 相似文献
16.
周创 《青少年科技博览(中学版)》2002,(24)
“水滴石穿”是成语。成语词典的解释是,滴水可以使石穿。水滴石穿的寓意是积极的,比喻坚持不懈,集细微之力也能成就难能之功。但是,从科学角度看,我认为,水滴——石穿,是个不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18.
“时空旅行”真的有可能吗物理学家们认为,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并不一定就真的不可能。1975年,女科学家卡罗尔.艾莉做了一个实验:选取两个时间相同的原子钟,其中之一放在地面上,另一个随同飞机飞行。在飞行数小时后,艾莉发现带到飞机上的那只原子钟慢了不到一秒钟。 相似文献
19.
20.
人类一直就有“长生不老”的梦想。实际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寿命正在逐步地延长。医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年龄超过30岁,衰老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