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陆杨 《教书育人》2007,(12):92-93
“跨文化交际学这一学科带有明显的实用性特征,它更多的是一门应用性的、‘形而下’的学科。它具有操作性强、实证价值高、实用意义大的优点。”的确,跨文化交际学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可以应用于多种学科,特别要指出的是,跨文化交际学的诞生,使得世界范围内的外语教学出现了一次相当大的变革,这里主要谈一谈如何将跨文化交际学应用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实践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跨文化交际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理解和掌握语言的中的文化因素对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处理跨文化交际中涉及的文化问题是当代外语教学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跨文化交际学科给“文化教学”的几点启示。一、跨文化空际学的兴起跨文化交际学是本世纪觎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门崭新的学科。有学者认为它起源于文化人类学。第H次大战以后,美国已成为世界第一超级大国,到60年代,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美国的对外关系不断扩大,跨文化间交流日益增多,具有不同…  相似文献   

3.
美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历史发展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在国内外语界通常译为“跨文化交际(学)”。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涉及众多学科的应用学科。它诞生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美国。这门学科的奠基之作是1959年霍尔著的《无声的语言》,60年代出现了两部专门探讨文化与交际的专著,70年代大量适用于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相继问世,80年代的新著更加重视学科理论建构。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来源大致有三个:一是以传播学理论为基础;二是综合利用其它相关学科的理论;三是主张以经验为基础,通过大量调查,从而建立一个独特的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谌莉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17(5):113+122-113,122
商务英语学科的研究途径取决于其自身的属性特征。由于商务英语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商务从业人员用英语进行交际,商务英语研究有必要从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切入,跨文化交际学能很好地支撑商务英语学科。同时,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商务英语教学研究中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者简要地介绍了跨文化交际学这门学科,并探讨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几个方面的问题,指出要真正有效地掌握和使用一门语言,仅有语音、语法和词汇基础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打破"哑巴英语"的僵局,使学生能够得心应手地使用英语进行口头或书面的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6.
林大津教授是国内较早开展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学者之一,其专著<跨文化交际研究>(以下简称<研究>)1996年初版后五次修订重印.自出版至今,它一直是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的必备参考书之一,也是被引用最多的跨文化交际学著作之一.许多院校将其作为跨文化交际学课程教材或跨文化交际学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的必备参考书.2005年,林教授和他的学生谢朝群博士(请参阅该书的"前言"与"后记")合作出版了<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与实践>(以下简称<理论>)一书.与<研究>所追求的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相比,<理论>更注重从理论层面,特别是从比较修辞学和跨文化语用学角度,对跨文化交际学进行分析和探讨.综而观之,<理论>重问题,重思考,重学术对话,这一切均可能超出跨文化交际学本身.  相似文献   

7.
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哲学、人类学、国际关系、语言学、民族学、宗教学等诸多学科。学习跨文化交际课程,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扩大文化知识,以求发展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的发展使得社会对于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目前的跨文化交际教学会面对一些问题。"文化"和"交际"这两种概念都具有多元复杂性,这一方面使得我们难以建设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普遍代表性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由于涵盖的内容过于宽泛,容易造成教学目标不清、重点模糊的情形。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当彻底理清跨文化交际学科的概念,教学的目的,课程的定位,围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终目标,建立起更加实用化的教学系统。  相似文献   

9.
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始于西方的重要学科。本文应时代的召唤,构建出了去双中心—扩大共享的跨文化交际理论,该理论由接受文化多样性、给人留面子、提高移情能力、扩大共享、平等对话这五部分组成。这一理论主要适用于指导我国主流文化群体与新生代文化群体之间的跨文化人际交际与社会交际。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活动越来越频繁,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掌握跨文化交际知识十分重要。跨文化交际内容复杂,具有实践性强和应用性强的特点。案例分析教学法通过精选案例、分析案例、总结和反思案例,以小组合作及师生合作教学方式,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作者简要地介绍了跨文化交际学这门学科,并探讨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几个方面的问题,指出要真正有效地掌握和使用一门语言,仅有语音、语法和词汇基础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打破“哑巴英语”的僵局,使学生能够得心应手地使用英语进行口头或书面的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2.
陈丽 《考试周刊》2013,(35):109-110
培养中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中职英语教学过于注重语言的职业性和实际应用性而忽略文化教学。文章从中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出发,指出了中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程蕊 《海外英语》2014,(13):244-24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贸易往来日趋频繁,跨文化交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目前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已进入跨学科发展阶段。符号学与跨文化交际学紧密相关。二者都旨在讨论意义产生,传达和解释的过程。该文以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为基础,通过"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来探讨跨文化交际障碍产生的原因。以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4.
梁伟 《教育导刊》2005,(6):60-62
一、引言话语分析涉及众多学科,例如语言学、人类文化学、文献学、社会学、修辞学、哲学、计算机语言学、语料库建设和跨文化交际等。由于话语分析这种跨学科的性质,它有许多不同的研究方法,即语用学、言语行为理论、人种方法论、交互社会语言学、交际人种论及变异理论所阐述的  相似文献   

15.
“文化校园”视角下的英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校园实际上是文化校园,通过课程教学达到育人目的是发挥大学文化功能的最主要的途径.英语由于其课程性质具有基础性、学科交叉性和文化多样性、跨文化性等特点,更具有独特的文化功能.英语教学的文化培育路径是:科学把握英语课程教学与"文化校园"的内在关系、注重英语教学中知识文化与交际文化的导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素质与能力、建设跨文化交际的校园.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高等应用性技术人才,在涉外日常交际与业务交际中要想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与交际能力就应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意识.因此,应结合跨文化意识的内涵,从高职学院英语跨文化教学不足的现状出发,对如何在课堂上培养高职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跨文化交际学属于社会语言学,是一个起源于美国的较新学科。随着全球化的进展,文化差异已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价值观会造成双方交流的误解。本文对这两种价值观作了探讨,并分析了产生这两种价值观的文化差异,以有利于减少和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或冲突。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们对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领域研究的发展,人体语言(bodylanguage)这一非语言文字形式的交际手段,引起了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于是,体语学(Kinesics)作为人类非语言交际研究中的分支学科便应运而生,而且同各语言学科的研究一样,在人类交际和外语教学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体语学又叫身势学、身姿学、身动学或举止神态学等,是言语交际中伴随话语并用以加强话语表现力或具有某种信号、符号等间谍的身体动作和手势。体语学研究的对象包括人的手势、姿势体态、面部表情及谈话距离的含义和使用规则,…  相似文献   

19.
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研究人们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冲突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冲突的一门新学科,它涉及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哲学、社会学、民族学、语言学、民俗学、文化学以及外语教学理论与方法等多种学科.  相似文献   

20.
国际商务英语具有文体的复杂性,实用性等特点并且它和跨文化交际有着密切联系。结合奈达的"功能对等论"对应用性文本翻译的指导作用,在国际商务英语翻译中,遵循语义信息、风格信息和文化信息对等的三"对等"原则,不失为一良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