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毛振新 《江西教育》2004,(13):70-71
计算器的使用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会使用计算器乃至计算机正成为各类人才的一个必备技能,但在我们数学教学中尚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对此,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为《课标》)对计算器的使用提出明确的要求:“在课堂教学、课外作业、实践活动以及考试中.应当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还鼓励学生用计算器进行探索规律等活动。”为此,我们有必要研究计算器的使用对数学教学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对策,积极推进使用计算器的教学。  相似文献   

2.
在实际教学中计算器的使用现状如何呢?经过近两年的调查.我还没有发现身边哪一个小学在学习了计算器的使用后提倡学生使用计算器.而禁止学生在学校里使用计算器的现象却比比皆是。绝大部分老师在上完“计算器的认识”这节内容后.就让学生把各自的计算器收起来.打入“冷宫”,为防止学生在课后使用.甚至要求在计算时写出竖式。使用计算器只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一段小插曲,一段让学生想留也留不住的幸福。对计算器来讲,一句话,想说爱你太不容易了!  相似文献   

3.
陈杰 《山东教育》2008,(1):104-108
一、威海市升学数学考试中允许使用科学计算器的背景 2001年教育部公布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在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实践活动以及考试中,应当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根据教育部的指示精神,2001年山东省教育厅下发了专门的通知,允许学生在中考中使用计算器。威海市教育局在威教基字[2002]26号文件中也做出了“威海市2003年初中升学考试数学学科‘考试时允许学生携带、使用统一标准的计算器’”的决定。其中,“统一标准的计算器”的限定是为防止学生滥用计算器的某一些功能或利用高级计算器作弊而特意设定的。  相似文献   

4.
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中,对计算器的使用做出如下要求:“在课堂教学、课外作业、实践活动以及考试中,应当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还应鼓励学生用计算器进行探索规律等活动.”作为一种导向,笔者惊喜地发现,在03年各地的中考试卷中,出现了明确要求使用计算器的题目,此举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相似文献   

5.
李军 《小学教学研究》2010,(10):114-115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学校教学条件的改善.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广泛使用.对数学课程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产生了影响,对数学课程提出了新的问题.即是否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和怎样引导学生恰当地使用计算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探索的数学活动中去”。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帮助学生从一些繁琐、枯燥和重复性的计算中解脱,  相似文献   

6.
计算器的使用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会使用计算器乃至计算机正成为各类人才的一个必备技能,但在我们数学教学中尚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对此,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为《课标》)对计算器的使用提出明确的要求:“在课堂教学、课外作业、实践活动以及考试中,应当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还鼓励学生用计算器进行探索规律等活动。”为此,我们有必要研究计算器的使用对数学教学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对策,积极推进使用计算器的教学。一、计算器对数学教学内容的影响及对策1.计算器对计算教学的影响及对策新课程标准对笔算…  相似文献   

7.
技术走进数学,应立足于帮助学生认识数学本质、推动学生思维发展.从认知角度看,图形计算器带来的是生动形象的数学,其多元联系表征优势、亲身实践操作特点等,都对数学理解产生重要影响;而手持特性能有效推进学习方式的改善,使学生习得“现实的数学”的同时“发现数学”,让数学研究变得“随时随地”.结合具体案例说明如何使用图形计算器推动数学学习从理解走向发现.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和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都引入了“计算器的使用”这一教学内容.由此也引发了一些值得商榷、思考的问题。譬如比较敏感的“学生考试时要不要使用计算器”这个问题就曾经引起过我校数学老师的争论。正方认为,知识的力量在于运用。既然小学数学教材引入了计算器的教学,就应该学以致用,并且计算器的使用能够提高计算的正确率,特别对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9.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二阶段(4~6年级)的具体目标中明确指出,学生应“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翻开新修订的九义教材,你会发现在第七册、第九册都引进了计算器和计算器的使用等教学内容。这样,计算器进入课堂这个多年来人们从未涉足的“禁区”,终于被冲破了,学生的运算领域将展开一个新天地。其实,早在几年前,我已尝试着将计算器引入课堂,并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证明,学生使用计算器,不仅利于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探索性、创造性的数学活动中,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意识,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案例: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课前教室里显得特别的热闹,学生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哎!你这计算器和我的不一样,这个究竟有什么用?”“来来来,我们比比谁算得最快。”“今天老师让我们带计算器,到底要干什么呀?”……看着学生那股兴奋劲儿,我突然萌生一个想法:学生当中究竟有多少人知道计算器各功能键的作用(或者说多少学生会使用计算器)?于是我随机做了一个调查:  相似文献   

11.
教学思考 浙江版三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材安排“巧用计算器”,一是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的工具性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二是进一步掌握鼠标的操作技能。同时,在本课中学生开始接触到键盘,主要用到小键盘来操作计算器,为后续课程使用键盘做一个铺垫。本课以计算器为例,初次引入了程序这一概念,让学生知道在计算机中是通过程序来实现各种功能的,“计算器”就是计算机中的一个程序。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要学会使用计算器,掌握“删除”与“清除”对应的两个功能键,并能利用计算器进行一些复杂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计算器给我们带来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要加强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信息技术的普遍使用,改变了数学教育的传统模式,让“手工作业”的数学有了用武之地,改变了单调乏味的运算、作图,取而代之的是赏心悦目的多媒体效果,提高了探究活动的效率.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相似文献   

13.
2001年公布的《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会使用计算器,因此计算器首次进入了新课标的实验教材,同年,部分地区的中考开始允许使用计算器.计算器是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辅助工具,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作用,但若使用不当也可能会使学生形成对计算器的过度依赖,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如何在教学和考试中引导学生合理地使用计算器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本文从中考试题的角度出发,分析计算器环境下的中考试题的命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2011年我会开展了“图形计算器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研究”课题.图形计算器环境下,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目前,几乎是每位中学生的书包内,都装着一个计算器。不但计算器的种类、样式繁多,而且精巧别致得简直可以当作一种优美的饰物,功能更是齐全,可以满足学生各种各样的计算需要,成为学生计算的贴身“法宝”。计算器的普遍使用,大大地提高了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许多方便和益处,可因为对计算机的过分依赖,给学生造成的危害也是深远的,后果是严重的。为此,每位教师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学生对计算器合理使用,避免感染上计算器“病毒”。  相似文献   

16.
《小学教学研究》2004年第11期发表了黄红成老师的文章———《小学生考试不要使用计算器》(以下简称《不》),虽然通篇以调查数据为依据,但是我们还是对“使用计算器进行考试有害而无益,学生考试时不要用计算器为好”这个结论,不敢苟同。“电子计算器的使用”这一内容,人民教育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器的功能日趋强大,数学中诸如“解方程”、“多项式展开”、“求极大、极小值”、“函数的极限”等问题,都可以在计算器中完成,计算器在数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逐步使用和推广计算器,对于培养学生科学兴趣、推进教学现代 化进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解析几何的教学中通过观察、分析、求解、变式、拓展等数学活动,借助图形计算器,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站在数学的高度上认识数学多元关联,动态变化、辩证转化的内涵,让课堂成为学习、探索“好数学”的“欢乐谷”.  相似文献   

19.
笔者认为,计算器的使用应存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方法后开始学习.在中、低年级不允许使用计算器,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学好基本的计算技能,养成一定的口算、笔算能力.到高年级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有助于学生解决比较复杂的数学计算,减轻负担,把主要精力放在思维活动方面.  相似文献   

20.
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尽可能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